“北京明白”都是90后—— 他们因何成为主控台上的主角

发布时间:2022-04-18 11:22 | 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8日 01版 | 查看:479次

“北京,我是神舟十三号。”

  “北京明白,祝贺神舟十三号。你们辛苦了,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在北京迎接你们凯旋!”

  太空“出差”三人组的星际动态,牵动着亿万国人的眼球。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回家”,返回过程中,喊出“北京明白”的高健,也再一次走进公众视野。

  “北京明白”又上热搜。不仅因为“天地对话”中,句句干净利落的“北京明白”让人听来安心踏实,更因为人们惊叹,“北京明白”怎么这么年轻!

  事实上,“北京明白”并不是单独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高健作为其中一员,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90后。而他的小伙伴,个个都是90后。

 “北京明白”,究竟“明白”什么?

  “‘北京’是整个任务指挥所的代表,各家的信息要由北京来掌握。我答‘明白’的意思是,第一,我听清楚你跟我说的什么;第二,我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在高健看来,做好这项工作的首要条件是身体素质好,能抗得住高强度的工作,上到高级机关,下到通信等各个保障岗位,可能都是由北京调度岗来协调。另外,北京调度岗相当于技术和指挥的中转枢纽,要懂得决策的流程,反应要快,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技术状态。

  “只要工作就会打起120%的精神,一个小差错都可能造成‘蝴蝶效应’。”高健说,或许电视上只出现了几个片段,但神舟飞船的整个对接过程长达十几个小时,这个阶段,岗位没有一个人是放松的。

  这么重要的岗位,为啥年轻人能够快速挑大梁?

  这得益于北京飞控中心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北京飞控中心的年轻人都是高学历人才,如何把好苗子培养成栋梁?北京飞控中心主任李剑说:“我们重点关注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骨干,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提早育苗铺路、纳入视野范围、进入梯队后备。让高层次科技人才首先在重大任务中接受锻炼历练,承担或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在任务团队和创新团队中担任要职。”

  “一年人力、两年人手、五年人才、十年人物”。这是90后姑娘鲍硕进入飞控中心时,领导给她定的目标。如今,她已成长为“天问一号”北京总调度,是该中心40年来首位女性总调度。

  据介绍,北京飞控中心274个重点岗位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85%以上,他们大多是1995年以后毕业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其中,超过100名青年科技干部已成长为各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关键技术课题负责人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形成了元气满满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方阵。

  “大胆起用新人除了能快速培养人才,也是‘形势所迫’。”李剑说,“中国航天发展速度快,任务紧密,迫切需要年轻人快速成长为岗位能手,甚至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我们必须为他们提供更多成长的沃土。”

  为了充分发掘人才,北京飞控中心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破格选拔优秀青年科技干部担任领导职务,设立“科技干部突出贡献奖”“特别贡献奖”等,激励了一大批技术全面、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青年航天飞控人才脱颖而出。

 大胆用新的背后,离不开超乎想象的训练和考核!

  不仅日常训练从严从难,而且在上岗前还设置多项考核,只有经过层层筛选才能真正从事一线操作。

  如何考核?“我们打造了一支强大的质量师队伍,靠他们严格把关。”北京飞控中心副主任张跃东告诉记者,在任务中,他们始终牢记一丝不苟的岗位操守,全面识别任务风险隐患,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你这一页的方案用词不够准确,页眉页脚都不够统一……”在机房里经常能够看到担任质量师的总体室工程师陈翔,逐页指出新人在方案设计中任何不规范的地方。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飞控人员的真功夫都是磨出来的。

  今年34岁的高阳,是该中心天舟二号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在天舟二号第一次发射推迟后,彻夜奋战24小时,调整工作项目,完成了第二天发射的准备工作。当第二次发射推迟后,他和团队又必须在9天之内将此前3个月的工作全部重新规划梳理,使货船具备“全相位对接”能力。从去年5月20日到29日,10天内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用24小时不出楼的劲头,完成了第三次发射准备。同事们都说,高阳就像“长”在了自己的岗位上。

  “大家看到的只是任务的一次成功,实际上,我们在地面上演练了100种不同的方案和情况。大家看到所有的正常,就是因为我们熟悉了所有的不正常。”高健说。

  4月16日上午10时许,“热烈庆祝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的字样出现在飞控中心的大红屏上,但庆祝没有持续进行,大楼内通知显示屏上依旧安排紧凑,各项任务团队接力上岗,在奔赴璀璨星空的征程中,他们,一直在路上……

  (本报记者 崔兴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