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9 22:26 | 来源:人民日报 2022年04月08日 第20版 | 查看:375次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解读国风国潮)
任飞帆
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综艺节目《舞千年》剧照、国风舞蹈《纸扇书生》《孔子》剧照。
制图:赵偲汝
核心阅读
国风舞蹈深入中国传统舞蹈的艺术宝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展现出充满古典意蕴的审美情趣和高雅品格,不断给观众带来惊喜。
国风舞蹈的流行,一方面证明正确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能够有效激发创意灵感,更新艺术呈现手法;一方面说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释放文艺众创热情,在时代发展新语境下,不断探索新形式、新载体。
不久前,一家视频网站年度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仅该网站国风爱好者人数超过1.77亿,其中18岁—30岁人群占比约七成。最受这些年轻人喜爱的是国风舞蹈,这类视频在近一年内播放量增长200%。在该网站“国风舞”频道,网友自发创作上传2.2万支国风舞蹈视频,总播放量近3亿。“太美了”“为我们中华文化点赞”,观众在弹幕中、评论里纷纷表达对国风舞蹈的热爱。饱含古典意蕴,赓续文化传统,近年来国风舞蹈不断给观众带来惊喜,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经验,值得总结。
刚柔并济 气韵生动
国风舞蹈最早发轫于视频平台,早期的表演者大多并非专业舞者,他们身穿传统服饰、配以传统妆容,以古风音乐为背景,摆出造型性强的古典舞动作,营造清新、雅致的氛围。这种颇具传统文化特点、个人辨识度高的视频经由社交媒体传播后,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
随着这类短视频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国风舞蹈成为许多舞蹈从业者求新求变的突破口。比如,一些相关艺术教育机构加入其中,成为持续创作国风舞蹈作品的有生力量。他们的视频以群舞为主,突出领舞,吸收了较多中国古典舞的舞蹈语汇,与广大网友自发性的创作相比,其编舞水准有所提升。同时,一些年轻的专业舞者也纷纷开通个人账号,比如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演员就在踊跃尝试。专业舞者的作品艺术水准高、艺术感染力强,为观众带来良好审美体验,其创作的国风舞蹈视频不断创造点击量新高。
剑眉入鬓,目若朗星,纸扇飞舞,衣袂翩翩。国风舞蹈《纸扇书生》对川剧“折扇”技法进行创造性转化,雅致生活景象、刚健精神旨趣跃然屏幕。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十年磨一剑创编的这部作品,曾获多个国家级奖项。一个偶然的机会,《纸扇书生》亮相短视频平台,迅速受到年轻人追捧,观看量过亿。舞蹈中的角色风华正茂,高蹈进取,既有诗意生活的趣味,又有挥斥方遒的刚劲,为年轻观众所认同。两年后,这支舞蹈登上电视文化节目《国家宝藏》的舞台,LED背景屏上,写意水墨点染古典意境,再次收获好评。《纸扇书生》走红,彰显国风舞蹈价值的同时,也为专业舞者和院团带来启发——原本小众的古典舞经过转化创新之后,可以如此“火爆”。专业舞者和专业院团的加入,则为国风舞蹈注入丰厚的审美意蕴,助力国风舞蹈走向精品化。
如今,由专业团队创作的国风舞蹈频频“出圈”。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魏伸洋在端午节的晚会上领舞《龙门金刚》,力量与美有机融合,展现敦煌文化的雄浑气象。碧柳依依,翠裙飘飘,罗衣从风,长袖交错。古典舞专家孙颖创排的《踏歌》以古朴雅致的舞蹈动作,展现上巳节少女游春踏青的图景,再现传统踏歌风俗。在《青女司霜》中,专业舞者张娅姝以“青女”为主角,通过空灵浪漫的冰雪和水下舞蹈,向参加北京冬奥会的运动健儿们致敬。这些国风舞蹈深入中国传统舞蹈的艺术宝库,展现充满古典意蕴的审美情趣和高雅品格,受到人们欢迎。
视听修辞 艺术升维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新科技推动文艺形式创新,拓宽文艺表现空间。纵观国风舞蹈的发展之路,其源源不断的创造创新离不开科技助力。
国风舞蹈从诞生伊始就与互联网密切相关。互联网不仅推动国风舞蹈传播,更深度介入创作。与传统舞蹈不同,国风舞蹈多以“屏”为舞台,以影像技术为翼。在早期国风舞蹈视频中,创作者就注重拍摄手法和短视频特效的应用。今天,国风舞蹈早已突破舞台限制,大量运用影视剧创作手法,帮助自己实现意象化表达。
综艺节目《舞千年》就探索了一条国风舞蹈与影视有机结合的道路。与人们熟知的舞蹈竞演类综艺不同,《舞千年》以影视剧形式推动叙事,讲述了5名“荐舞官”跨越古今、找寻中华历史长河中最美舞蹈的故事。节目将经典舞段视频化的同时,还呈现了相关历史场景、服饰礼仪等文化背景,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丰富了观众对国风舞蹈的认识。同时,不同舞蹈之间也因剧情形成巧妙呼应。比如,《侠骨伞影》和《越女凌风》本是两支独立的国风独舞,但节目通过男女演员不同视角的讲述,将其编织成一个侠肝义胆、荡气回肠的故事。节目还通过镜头语言进行二次创作。比如用360度影像技术定格舞者的高光时刻,带给观众饱满的审美体验;镜头拉近,捕捉舞者表情特写,从而放大情绪点;通过对角、俯拍等不同构图,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等等。这些影像拍摄手法的运用,无不延展了观众对舞蹈艺术的感知。
特效应用则进一步增强舞蹈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在壬寅虎年元宵晚会上,舞蹈《五星出东方》令观众惊叹。《五星出东方》的构想来自国家一级文物汉代织锦护臂。该舞通过呈现古代匠人高超的织造技艺,展开一幅多姿多彩的传统画卷。在舞蹈高潮部分,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五星出东方”的织布场景得以再现:舞者在织线穿梭中翩翩起舞,背景LED屏翻转一块块汉画像砖,汉砖上或呈现亭台楼阁、舞乐百戏,或表现奇珍异兽、神话典故,一派繁华景象在瑰丽绚烂的方寸织锦中徐徐展开。观众随着舞者的翩跹身姿,完成了一次历史穿越,收获了一次视觉宴飨。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从古至今,舞蹈从未远离人们的生活。专业舞者曾一度囿于行业内的小圈子,舞蹈爱好者的自娱自乐则难以进入专业视野。而在当前蓬勃发展的国风舞蹈中,我们看到专业舞者与舞蹈爱好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后者向前者学习专业技法和审美旨趣,前者汲取后者生动的表现手法和灵活的传播方式,二者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舞蹈艺术不断创新,以更多优秀作品舞出中华文化气韵。
应潮而动,随情而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国风舞蹈流行,一方面证明正确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能够有效激发创意灵感,更新艺术呈现手法;一方面说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打破“专业”与“业余”之间的藩篱,释放文艺众创的热情与创造力,在时代发展新语境下,不断探索新形式、新载体。期待未来有更多展现国风国潮的文艺作品,让越来越多的人共享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丰硕成果。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