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甘肃好人”刘万胜:一个特殊园丁的特殊奉献

发布时间:2022-04-02 18:46 | 来源:甘肃文明网 2021/07/30 18:07 | 查看:948次

刘万胜,男,1976年2月生,甘肃会宁人,201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现任兰州市龙凤园公墓主任、兰州市殡葬事务办公室主任助理。

  几番奋斗几番收获。近年来,在刘万胜的带领下,兰州市龙凤园公墓一跃成为全省同行业的翘楚,也跻身全国行业前列。他本人近年来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2019年6月分别获得“兰州好人”和甘肃省民政系统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并于当年12月份获得“甘肃好人”称号。

  刘万胜同志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殡葬管理和服务工作,2014年任兰州市龙凤园公墓主任。多年从事殡葬服务的工作经历让他对生命有更深刻的领会和体悟,也使他对公墓建设与文化传承、传播文明和环境生态有着独到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自担任墓园主任以来,刘万胜树立全新的规划建设理念,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躬身垄头:以拼命精神解决制约绿化的用水问题,使荒山绿化和公墓园林化成为可能;以超人的毅力种树、修路,用前瞻的思想设计建设文化长廊、景观大道和时空信箱、思念墙、瞭望台等文化景观,使公墓与公园建设、殡葬与生命文化融为一体;心怀大爱,将传递孝、传播爱作为公墓区发展的指引方向和工作天职……以忘我的工作、奋斗的汗水、感恩的情怀,将昔日黄土坡头建成一个为市民安葬故人、传承感恩教育和健身休闲的生命文化园区。

  加快发展,他突破观念奠基调

  刘万胜担任公墓主任时,龙凤园已经有了几年的发展历程,但受制于时代原因和陈旧理念的约束,龙凤园的发展一直停留在传统的“造墓”层面上,整体环境不尽人意。什么样公墓才算公墓?公墓该怎样建设和发展?带着这样的思考,带着对生与死最深切的感悟和敬畏,刘万胜决定用全新的理念打造全新墓园。他意识到,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孝,由孝而忠,因孝而爱。中国人历来重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而公墓正是这一文化的直接载体,因此公墓建设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造墓”层面上。而民政部提出的“绿色殡葬”的实质就是公墓生态建设,其几内涵应该包括绿化生态和文化生态两个方面。基于这样的思考,刘万胜将“绿色、文化、服务”确定为龙凤园公墓区发展建设的主基调,他立志于带领全体员工在黄土坡头打造一处花园式的公墓区,同步将公墓区打造成兰州近郊的一处生态保护园区和生命文化园区,经过五年不懈的努力,龙凤园从最初的黄土山头,一步步发展成生态景观公墓区,并以创新的建设模式和良好的服务口碑成为行业的“翘楚”。而今,龙凤园公墓不仅是兰州市民安葬亡人、追思故人的宝地,而且成为感恩教育和健身休闲的好去处,让公墓实现了由“人生后花园”到“人间花园”的华丽蝶变。

  生态绿化,他巡山打井找水源

  如果说水是生态绿化的第一要素,那大洼山缺少的恰恰是水。没有水,实现“绿色梦”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前,龙凤园公墓绿化用水一直靠车辆从十几公里外的榆中县和平镇拉水,这对1500多亩的绿化面积来说犹如杯水车薪。面对水资源缺乏的实际,刘万胜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打井。可打井首先要寻找水源,此后,大洼山上多了一道风景,人们总能看见,有时刘万胜带着专业人员和仪器,有时就他一个人,从大洼山的前山到后山、从山顶到山腰,一尺一尺一寸一寸地估算、预测、试探,看山形,观水路,闻草根…从上一个冬天到下一个冬天,脸晒黑了,手磨破了,脚崴伤了,他毫不动摇。同事们笑他为打井仿佛着了魔。终于,2015年10月,在位于公墓区西北角低洼地面以下174米深处钻探出水,这一场艰苦卓绝的探索和试验终于有了结果,汩汩清流不仅保证了目前公墓区的绿化美化需求,也为墓园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修建道路,他深夜奔忙运材料

  水的问题解决了,生态、绿色建设就有了保障。经他亲自设计的1500多米的步行栈道、 12生肖大道、罗汉大道、24孝大道和500米文化长廊和时空信箱、思念墙等文化景观均已建成,公墓和公园建设融为一体。龙凤园原来只有一条上下山的道路,在祭扫日及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上下山十分不便。如果说方便是公墓服务的第一要义,只有一条道路的龙凤园已经显得很不方便了。于是,刘万胜又决定增修道路,但墓园自有资金有限,修路变得困难重重。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刘万胜并没有退却,白天,他带领职工修路基,晚上带人到城区道路施工现场收集工地废弃的炉渣。因拉运废炉渣要在深夜,而龙凤园距离城区又远,司机不愿接活,刘万胜只得给人陪笑脸,一遍遍地说好话,有时甚至是苦苦哀求……十多个深夜的“化缘”收集了近200多吨废弃炉渣,经过一个多月的昼夜奋战,先是修通了墓园至南山主干道的返程道路,今年又连接了山顶至和平的道路,使出入墓园的通道由原来的“一进一出”变成了现在的“三进三出”。 自己带领导职工修路基,再利用废弃的炉渣罩面铺路,不仅有效节约了道路建设成本,而且解决了祭祀高峰道路拥堵问题,确保了群众祭扫活动的安全和顺畅,也为文明和谐祭祀和附近群众爬山游园提供了方便。

  疫情防控,他身先士卒冲在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刘万胜通过新闻和查阅相关资讯后意识到,这是一次具有极强传染性的病毒疫情,而墓园属于服务型单位,正值春节期间,龙凤园公墓作为兰州地区最大的殡葬安葬服务单位之一,必将迎来天南海北回兰人员的上坟祭扫活动,疫情传播风险较高,防控工作迫在眉睫。作为墓园负责人,刘万胜一开始就意识到此次疫情防控工作的份量和重要性。在1月22日接到上级关于全面防控疫情的通知后,刘万胜当天紧锣密鼓地进行疫情防控安排,抽调专人成立墓园防控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防控应急处置方案,并积极组织开展抗疫工作,严格园内值班、消毒制度,及时购买消毒液、防护服和消毒工具,从内部切断一切传播途径。要求值班职工每天测量体温4次,休班人员在家测量体温,对测体温、消毒、安全检查情况进行24小时实时督查,做到无缝监控。前移防控关口,与村委会联合在距离墓园大门800米处设立疫情防控检查站和劝返点,对前来办事人员开展测体温和防护检查,对不知情的人员进行劝解、劝返,耐心做好引导服务和疫情防控宣传。积极对接沟通,与公安、森林、卫生、街道等部门和单位联合建立疫情防控联动机制,建立纠察和报告制度,对各岗点检测防控情况随时检查、纠正、补充,对不听劝导、闹事的人员,及时拨打110或派出所,防止事态扩大蔓延。清明节期间,为了满足市民在特殊时期的祭扫需求,刘万胜果断申请公众号,创建网上平台,及时推出“互联网+殡葬服务”这一绿色安全的祭扫方式,开展“云祭祀”“代祭扫” 公益服务活动,并主持线上清明集中祭祀,代以慰藉不能亲自上坟祭扫的追思情愫。这一模式,不仅开创了兰州市公墓网上祭扫先河,而且极大满足了市民群众清明祭扫需求,弥补了疫情期间人们的心理缺憾和殡葬服务的短板,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被誉为甘肃省今年清明节的最强音,在全国同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抗疫期间,刘万胜同志充分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身先士卒,坚持每天上班,凡事自己安排、自己检查,每天24小时坚守在工作岗位。即使与他一起生活的岳父病重住院时,他也不能在病床前伺候,在老人去世时他也没见上最后一面……

  提升服务,他心怀大爱创新举

  殡葬业是孝的行业,也是爱的行业。刘万胜是个“有爱”的人。公墓区是殡葬服务行业的窗口,也是透视世情的窗口。为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刘万胜以“便民”为突破口,对墓园内设机构和职能进行优化组合,对外开设了3个便民办事处,细化优化服务流程,从墓园的前期宣传、接待引导、推介销售、骨灰安葬等环节入手,制定了一套规范化的服务标准,确保“服务精细化,流程标准化”。推出二维码扫码、一站式引导等服务,简化了办事流程,方便了办事群众,以高效优质的服务赢得普遍赞许。在倡导绿色低碳的今天,为满足各类群体不同的丧葬能力和需求,刘万胜设计推出草坪葬、壁葬、树葬、花丛葬等生态节地安葬方式,先后组织修建了700多座草坪葬墓穴和300多座壁葬墓穴,并大力推行鲜花祭奠,墓园内杜绝烧纸质丧葬用品。经过几年的实践,龙凤园公墓区绿色殡葬鲜花祭扫已蔚然成风。

  为积极响应国家殡葬惠民政策,刘万胜根据实际提出相应措施,对革命烈士、劳动模范、下岗职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墓款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特别是对城乡五保户给予免费提供墓地、免费提供骨灰盒的温情服务,给予困难群体人道关怀。公墓区还购置了便民观光车,专门为祭扫群众提供服务,常年免费发放毛巾、香、蜡、纸、纸杯、餐盒等祭祀物品,提供自行车、手推车、雨伞等用品供祭扫群众免费使用。

  刘万胜的爱是细致的、温馨的:为方便老人和残疾人,他提议免费提供残疾人专用轮椅并开辟专用通道;他将兰州安葬习俗中孝子放在墓穴里对修墓者的答谢钱收集起来,捐献给儿童院……这样的故事太多了。

  作为殡葬服务这一特殊行业的一员,刘万胜是公认的行家和旗手。若用一个字来形容他的工作状态,那就是——“忙”;倘若用一个字形容他的工作作风,那就是——“实”;倘若用一个字形容他对工作的态度,那就是——“爱”,他在用心厚植人生后花园的同时,也打造出了一片人间花园;他以党员的初心耕耘事业,用“园丁”之心打造墓园,将绿色、人文、环保、惠民的理念深深根植于殡葬事业,用汗水播撒孝和爱的文化,让中华文化的基因在龙凤园的一方青翠中,熠熠生辉,绵延不绝,润泽世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