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2 17:46 | 来源:甘肃文明网 2021/07/30 18:07 | 查看:948次
张国森,男,1965年7月生,1987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任酒泉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农业推广研究员。
今年54岁的张国森,在基层农技推广岗位上已工作了三十三年。他将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农业技术科研及推广运用上,尤其是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成功研发出适宜西部地区的蔬菜种植新技术——非耕地无土栽培基质生产技术,创出了一条不占耕地、节约用水、绿色环保、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发展新路子,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在全省发展戈壁生态农业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他先后引进农业新品种80多个,示范推广新技术28项,完成科研试验36项,获得专利发明4项。从一名普通的农技人员到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劳动模范、甘肃省设施蔬菜专家组成员、甘肃农业大学特聘专家、全国最美农技员……这一个又一个的荣誉,是他从事农业发展所做贡献的最好见证,也记录着他无悔的奋斗历程和光辉的人生印记。
心系“三农”,坚守信念始终如一
干好一件事很难,几十年执着地干一件事情更难。翻开张国森的履历表,清晰记载着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始终如一的不懈追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1987年,刚参加工作的张国森就被分配到肃州区最偏远、基础最差、条件最苦的屯升乡。工作期间,他放弃节假日,数月不回一次家,整天穿梭在田间地头,为农户送科技、做示范,让农民真正尝到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1991年被调入肃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期间,为了打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张国森提出并组织开展各类改进创新型研究项目20多项,经过反复试验,筛选推广各类新品种40多个,实现了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与升级,一批农业新技术在全区逐渐得到推广运用;1997年,组织选派他到500公里外的肃北县挂项扶贫,经过多次考察论证,他首次提出在牧区发展温室的想法,并克服低温严寒等各种不利因素,指导牧民打建标准化温室38座,当年打建、当年种植、当年见效,从此改变了肃北县时令蔬菜靠外地供应的局面,为牧区蔬菜产业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肃北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牧区科技领头雁”。
科技引领,发展壮大蔬菜产业
1999年10月,他被任命为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之后,从此开启了他二十年的设施农业创新发展之路。“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愚公移山》这首歌曲,张国森有事没事总会唱上几句,也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他,坚定着他的奋斗道路。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田地和温室中度过。张国森深知,科学技术是改善农业发展的关键,他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学习农业技术尤其是现代设施农业的种植技术,探索高效蔬菜产业发展的新型模式,努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找途径、铺路子。他先后5次主持修改了当地主要温室作物种植技术规程,完成了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模式研究等各类农业科技项目30多个。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肃州区广袤的大地上,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十多个乡镇的温室大棚中,不管严寒还是酷暑,经常闪现他汗流浃背的身影,因为,农民群众对新技术的运用需要他手把手地教。有了新技术的支撑,肃州区的蔬菜产业逐年发展、逐年壮大,全区日光温室面积由1999年的5400亩增加到现在的4万亩以上,亩均效益由1999年的6300元增加到现在的28000元,带动发展蔬菜面积20万亩,总产值超过10亿元,全区农民人均来自蔬菜产业的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最主要的产业之一。
开拓创新,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随着日光温室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不可避免的连作障碍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引发的环境污染矛盾,成为制约日光温室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他借鉴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引进了无土栽培技术,经过在日光温室中进行多点试验,在当地取得了成功,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有效攻克了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实现了温室蔬菜的无公害生产。
在关键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张国森发现由于栽培基质原料局限于草炭、蛭石、珍珠岩等,在本地较为紧缺,不仅应用成本高,而且栽培基质中肥源不足,蔬菜生长过程中容易脱肥,又增加了肥料的使用成本。为此他及时调整策略和研究方向,应用当地较为充足的农作物秸秆、菇渣、鸡粪、牛粪、炉渣、河沙等原料,通过反复试验,从十多个配方中筛选出了较为理想的、本地化的栽培基质配方和育苗基质配方,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和穴盘基质无土育苗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温室蔬菜病虫害及农药化肥污染逐年加重带来的种植障碍,蔬菜不但增产增效显著,而且品质优良。这一技术成果也被列入省、市、区重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得到了大力推广实施。
躬亲实践,开辟戈壁农业发展先河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的酒泉市肃州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耕地少,但荒漠戈壁等非耕地面积广博。随着日光温室的逐年发展,占用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这一难解局面,张国森提出在非耕地上发展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大胆设想,并积极付诸行动。在一片质疑声中,他顶着各种压力,挺身而出,躬亲实践,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开展了日光温室设计建造及蔬菜生产等多领域的相关试验研究,将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融入研究范畴,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示范,成功开发出了一套适合本地气候、地势特点的戈壁、沙石等非耕地类型的日光温室新结构和无土栽培新技术,通过近十年的发展,肃州区建成为全国最大的非耕地日光温室产业化示范基地,非耕地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发展日光温室与占用耕地的矛盾,掀起了一场亘古未有的技术革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示范基地多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内外设施蔬菜专家,农业部、科技部和相关部委等主管部门多次前来考察调研,全国各地一批又一批的农业观摩团队慕名前来,浙江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16所科研院校积极前来寻求科研合作,已举办全国非耕地无土栽培技术现场会4次。2017年6月,甘肃省将非耕地蔬菜产业定性为“戈壁农业”,提出了在全省发展戈壁农业30万亩的宏伟规划。两年来,他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全区戈壁农业发展上,他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示范推广,在戈壁温室建造结构上,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了石砌墙、砖混墙、法兰墙、EPS建设模块、组装型等不同墙体结构日光温室,在生产技术开发和应用上,创新开发了基质枕、基质袋栽培技术,示范应用了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轻简化栽培等新技术,为全区戈壁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至2020年,肃州区推广戈壁农业3万亩以上,戈壁农业的迅猛发展,也引起了国内外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美国彩虹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多次专题报道肃州戈壁农业建设情况,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苦耕耘,收获科技成果丰硕
在别人眼里,他是一名领导,但他更愿将自己放在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的位置上去定位。他参与实施的“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非耕地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非耕地新型日光温室设计建造与示范”“西北非耕地日光温室农艺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等重大科技推广项目,先后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6项,在实干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他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探索不断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先后在《中国蔬菜》、《温室园艺》等知名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22篇,主编的《非耕地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创新与实践》一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日光温室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日光温室设计建造与环境调控技术》等三本专著由甘肃省科技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扶弱济贫,无私帮助困难群众实现“致富梦”
30年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使他见证了酒泉农业的快速发展和辉煌历史,同样也见证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致富路。对一些由于缺技术、缺资金、缺发展路子而迟迟未能走上致富路的农民群众,他深感痛心,深感责任重大。2000年以来,他决心扶助一批困难群众走上小康路,积极利用自身技术优势,通过现金资助、技术帮扶和项目支持,扶植了范立德、李爱军、石新宏和闫生成等一批困难群众,在他的支持帮助下,他们不仅实现了“致富梦”,而且逐步成长为引领当地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因他在扶贫济困方面的工作成效,他获得了“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省级劳动模范”和“感动甘肃.陇人骄子”等荣誉称号。
躬耕田野千畴绿,心系“三农”焕异彩。问及张国森未来的发展思路时,他说:中国的戈壁农业发展看甘肃,甘肃的戈壁农业发展在肃州,我们的目标就是将肃州区打造成全国戈壁农业发展的一流产业化示范基地,我将为此奋斗终身!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