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2 17:29 | 来源:甘肃文明网 2020/12/11 17:12 | 查看:700次
冉桂英,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成为大坪发展的创业者、建设者和见证者,在定西干旱山区写就了一本西北贫困农村变迁的浓缩史。退休后,她仍不辞辛劳,热心社区公益事业,是社区政策宣传队的骨干成员,进单位、进小区、进家庭宣传党的政策,弘扬“三苦”精神。
从1962年起,冉桂英先后担任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原大坪生产队队长、大坪大队党支部书记、妇女主任、定西县(现安定区)革委会副主任,带领众乡亲打响了“改土造田,改变落后面貌”的战斗。
1964年冬天,冉桂英带领大家在马莲套首次打响改土造田的战斗。这里上下坡度很大,南北走向起伏不平,中间还高高隆起了一个大山包。时值隆冬,天寒地冻,几寸厚的冻土像铁一样硬,不少人思想动摇了。冉桂英一面自己带头苦干,一面向群众作鼓动工作。她带领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脚不停、手不闲地忙了一冬,硬是把12.5亩陡坡地全修成了沃土良田。
冉桂英和大坪人从此更加坚定了信心。但要把大坪的1004亩山坡地全部修成梯田,必须加快修田进度,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她和大伙反复商量,认为修梯田不仅要苦干,还要巧干。先从中间修,因地就势,取高填低;就地挖土打埂,减少运距,解决了土方余缺和高低不平的问题;死土深翻、活土还原,把肥土挖出一尺左右,多余的土运走,死土深翻一遍,然后垫上活土,保持原有肥力。
修一亩梯田要花百十个工。全生产队17户人家,除过8个积肥的和6个饲养员,只有30个劳力,修梯田的重任就落到了妇女们身上。劳力少,就一个人顶几个人干;哪里活重,冉桂英就在哪里干;哪里有困难,她就出现在哪里。镢头把震断了,换一根再挖;虎口震裂了,用布条包一包继续干;冻土层揭完了,她又抢着去运土;天黑了社员们收工走了,她和几个干部坚持再干一阵。起初,全队仅有3辆老式推车,一天傍晚下工后,冉桂英砍倒了自家院子里的两棵白杨树,大队干部董友芳也献出了准备做案板的椿木。当晚叮叮咚咚响了一个通宵,第二天一早做成了4辆轻便灵巧的小推车。在冉桂英的带动下,群众纷纷献出木料,两三天内,就有10辆小推车上了工地。
为了不耽误上工的时间,又让社员睡好觉,有月亮的时候,冉桂英看着月亮起床;没有月亮的时候,她望着星星定时;在星月全无的情况下,她睡上两三个小时,就爬起来看看天色迟早。她总是在天不亮时就奔向工地,在群众还没上工之前先干一阵。为了加快梯田进度,起五更睡半夜成了队里的常规。
就这样,冉桂英带领大坪人民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到1985年,终于修成了2100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梯田,人均4亩以上,全村基本实现了梯田化,还植树5万余株。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梯田层层、绿树成荫,贫瘠的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0年至1972年,甘肃中部地区连续遭受3年大旱,许多地方依靠国家救济度荒。大坪通过修梯田人均产粮666.5公斤,以前一直吃粮靠救济的大坪村给国家上缴粮食1.5万公斤。
坡地修成了梯田,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冉桂英又带头学习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净粪上山,带领乡亲们精耕细作,科学种田,群众生活逐步改善。
退休后,冉桂英仍不辞辛劳,加入中华路街道火车站社区“和为贵”劝和组,当上了劝和组组长。对邻里冲突、婚姻纠纷、婆媳隔阂、家长里短等居民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对困难群众和残障人士有同情心和爱心,嘘寒问暖,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慰藉,她带领劝和组成员先后共调解大小矛盾纠纷280余次。她既是党员代表,又是居民协商议事会的成员,参与协商解决大小事宜18件。疫情防控期间,她主动报名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一家人一直在温源小区门口轮流值班值守,测温,登记车辆信息,劝返外来人员。她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并积极支持社区的各项工作。她总是干在前,带头打扫巷道内卫生,带头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继续发挥余热。
1969年10月1日,冉桂英作为甘肃农民代表,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的观礼台,参加了新中国成立20周年庆典,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1973年8月,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7年8月,她当选为党的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78年12月,出席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她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甘肃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胡锦涛同志先后于1999年9月9日、2007年2月17日两次来到大坪,对大坪的发展变化给予充分肯定。
大坪人以“苦”出名,以“干”出名,更以“变”而出名。如今,大坪村在新一届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发扬冉桂英等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作风,大力发展马铃薯、畜草、劳务、蔬菜和剪纸等特色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范村。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