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7 19:07 | 来源:甘肃文明网 2019/11/25 08:11 | 查看:624次
万廷文出生在甘肃省景泰县五佛乡的一个农民家庭。1977年,当民办教师的他,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原武威地区农科所(后更名为武威市农科院)工作。从此万廷文就与玉米育种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一干就是36年,现年63岁的他,尽管按规定年龄已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为了圆满完成由他主持的国家玉米育种研究课题,他仍然一如既往地扎在祖国的东西南北中的玉米试验田中。
上世纪80年代,受品种和栽培技术限制,武威农民辛苦一年,玉米亩产量最高也只有600斤。玉米育种研究,在当时的武威还是一个新的课题,而万廷文却始终坚持着这项工作,每播种一代,从出苗到成熟,从田间管理到选种收获,从室内考种到数据分析,每一个环节他都是亲手去做,从来没有半点马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以万廷文同志为主要成员的团队终于育成了武威历史上第一个玉米杂交品种“凉单1号”。这个以早熟、丰产为优点的品种一经试种成功,就受到了武威及周边地区农民群众的青睐。在短短的一、二年内由原来的亩产600来斤达到了亩产1400斤。
36年来,他主持育成了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玉米新品种30多个。获得省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的高产、广适玉米新品种“吉祥1号”在2011前后在全国年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2013年达到4126万亩,占全国玉米面积的8%左右,成为国内育成的继“郑单958”后的全国第二大玉米新品种。2011年12月,武威市农科院将其拥有的“吉祥1号”的生产经营权以268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甘肃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当时全国玉米新品种转让价格最高的品种。
在国内,万廷文是最早应用(1988年)“循环育种”和“高密度抗逆育种”技术原理选育自交系、鉴定杂交种,并通过“先锋种质×黄旅”杂优模式,于2004年育成了高产、耐密、多抗玉米新品种“武科2号”。2008年10月农业部专家组在武威市测产1.2万亩平均亩产970.5公斤,创造了全国万亩高产新纪录,其中武科2号最高亩产1167公斤,居所有高产创建品种之首。仅“吉祥1号”和“武科2号”两个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2.53亿亩,增产玉米65.05亿公斤,新增纯收益112.07亿元。
武威市农科院的玉米育种工作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一年种四季(代)、四季在田间。啃馒头、喝凉水,加班加点是平常事。每年春、夏、秋在武威田间,夏、秋在河南田间,秋、冬、春在海南田间。一年重复着四次“播种—授粉—选种—收获”的工作。每季玉米在授粉的关键时期下午2-3点吃午饭是平常事。他付出的强劳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的一位助手曾经粗略的估计了一下他一年挑选过的玉米棒子达到40多万个。同一个工作环节,有些单位的专家可能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可是他半个月就完成了,因为下一季的工作等着他。海南二季的授粉、收获和河南授粉季节气温多数都在35度以上,他穿行在玉米行里,助手们跟在他身后做记录,手都写肿了。而他呢,衣服滴着汗水,实在困得站不住了,就蹲下身子接着干,有时干脆就跪在湿热的玉米行里继续干。
四川省农科院生核所所长徐利远博士在一次技术交流座谈会上发自肺腑地说:“万院长带领的科研队伍,拿的是国内最少的科研经费,干出的却是国内一流的科研成果”。国家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世煌博士也曾说:“像万院长这样脚踏实地的玉米育种专家,在全国也超不过10个”。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种子已成为各国农业发展竞争的焦点。武威市所处的河西走廊,被业界誉为种子繁育的“黄金走廊”,美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种子公司纷纷在此建立基地,抢占制高点。万廷文清醒地认识到了“洋种子”给甘肃乃至国内种业带来的严峻挑战。加快科研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玉米品种已时不待我。
为此,万廷文充分利用海南热带条件,在国内首次开展了一年选育四代玉米自交系的研究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总结出了在热带连续选育四代能在温带利用的选系基础材料的三种构建模式和两年完成从自交系选育的零代开始到一般配合力测定、自交系选育稳定等程序的南北穿梭育种新技术,该技术能成倍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通过30多年的育种经验,他探索出了一条利用国外优良种质高效育种的新技术,即利用我国育成的优良杂交种的双亲作为测验种与国外优良种质材料进行测配,保留特殊配合力较高的杂优模式。用特殊配合力较低的组合的亲本(测验种)作为轮回亲本与被测种质材料杂交后再回交作为选系的基础材料用系谱法选系,该技术的特点是选系目标明确,组配思路清晰,育成突破性品种的概率高。
“做事先做人”。万廷文长期以来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2000年前后,国内有数家种业公司以年薪20-50万元聘请他,他都一一拒绝。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多次拒绝某些种业老总提出的私下交易,也多次拒绝国内有些种业公司以天价购买玉米品种知识产权的要求。在不断诞生的令人瞩目的显赫成果面前,无数的钦佩、赞誉、鲜花、掌声向他涌来,也有不同角落里发出的不解、疑惑,甚至冷嘲热讽向他投来……所有这些并没有改变他对事业的追求。他一心想着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武威的生态建设做出贡献。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一片忠心,万廷文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不为金钱名利所动,不受疾病缠身阻挠,勤政廉洁,不计得失。他出色的工作成绩,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农民群众由衷的称赞,也得到了各级组织的充分肯定。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和农业部授予“全国南繁育种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荣誉称号,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2012年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他还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甘肃省优秀专家”,以及省上有关部门授予“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一、二层次人员,“甘肃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甘肃省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被武威市人民政府授予“武威市科技功臣”。他先后当选武威市第二届党代会代表、武威市第三届人大代表和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
万廷文几十年如一日,忠诚履行一心为民的宗旨,发扬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的实干作风,弘扬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自觉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际。他在奋斗和付出中感受到了人生的快乐,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也为我们广大干部展示出一条扎根基层、锻炼成长的人生之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