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7 10:16 | 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7日 12版 | 查看:1131次
马金凤近照 张怡熙摄/光明图片
【走进文艺家】
百岁高龄的她,是豫剧“五大名旦”目前硕果仅存的一位戏剧大师、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在河南乃至全国各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她5岁学艺,7岁登台,12岁唱主角,近百岁仍在“挂帅”演唱,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洛阳牡丹”。
“舞台是我的生命,给观众唱戏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
她5岁学艺,7岁登台,12岁唱主角,近百岁仍在“挂帅”演唱,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洛阳牡丹”;她是豫剧“五大名旦”目前硕果仅存的一位戏剧大师、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不久前,她刚刚过了百岁生日,她就是以90年舞台生涯诠释着中国戏曲繁华的豫剧大师马金凤。
“旧社会俺父亲唱戏恁好,最后还是饿死在了兰考县。”马金凤说,她家里三代要饭,从山东逃荒到河南,是党给了她现在的一切,让她在新社会获得了自由,赢得了尊重。
作为从风雨飘摇的旧社会一路坎坷、历经磨难走进社会主义新中国,有着64载党龄的老党员,马金凤对党的感情无以言表。去年在过百岁生日时,马金凤曾动情地说:“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了,我也100岁了。党是我的母亲,我是党的女儿,我想为党再唱一百年。”
提起马金凤,不少人脑海中会响起那句耳熟能详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鲜有人知的是,这出充满民族气节、慷慨激昂的《穆桂英挂帅》原名《老征东》,是部以抵御外来侵略为主题的戏曲。1936年,14岁的马金凤便开始在舞台上演出《老征东》。1938年6月,日寇进犯开封,在戏班演出时,少年时代的马金凤曾悲怆地说:“眼下国家遭难,是因为咱的军队不强大,咱们需要千万个穆桂英。”
自此,《穆桂英挂帅》也成为她首个代表剧目。此后她每次演这出戏的时候,总会回忆起战火纷飞的年代,胸中涌起家国情怀,这也是她塑造的穆桂英形象能够直抵观众心灵深处,影响几代人的重要原因。至今《穆桂英挂帅》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主题,仍是民族精神的写照。
1956年,洛阳市豫剧团首次进京表演,马金凤演出的便是《穆桂英挂帅》,一时轰动首都剧坛。那次演出历时一个多月,郭沫若、田汉、夏衍等到场观看,并与她亲切交谈,肯定了她的成绩。著名戏剧家吴祖光在《戏剧报》和《新观察》撰文三篇,盛赞马金凤是一朵“洛阳牡丹”。老舍先生也曾在欣赏完豫剧《花打朝》后评价马金凤:“大众喜开颜,洛阳金凤来。”
1980年,洛阳市豫剧一团到郑州参加豫剧流派会演,豫剧“马派”由此确立。2004年12月,马金凤获文化部授予的终身成就奖。但马金凤的艺术成就远不止于此,她还是一位对中国戏曲事业尤其是豫剧教育事业作出了颇多贡献的戏曲教育家。
2009年,国内首个豫剧本科班在中国戏曲学院开班,马金凤登上大学讲台为学生上课,为培养豫剧人才尽心竭力。80多岁时,马金凤仍坚持为中国戏曲学院的学生上课,并指导豫剧表演。
2020年,在中国戏曲学院庆祝建校70周年之际,郭汉城、杜近芳、尚长荣、马金凤、蔡正仁、刘秀荣等老中青少四代师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当时马金凤已经98岁高龄,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荣誉教授,她依然心系豫剧事业,在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后,马金凤激动地说:“把戏唱好把学生教好,是我的任务,能唱就唱,唱不了就教、就宣传豫剧。只要还活着,我就不能忘记人民交给我的任务。”
去年4月17日,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在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开馆。博物馆分为“艺海求索 人民为根”“梨园瑰宝 马派艺术”“传薪播艺 芬芳满园”“豫剧泰斗 翰墨流芳”四个部分,全面展示了马金凤的艺术人生。展区里陈列着她演出时佩戴的绢花、水鬓、鬓带、头饰以及表演《穆桂英挂帅》时穿的戏服,让大家可以近距离感受这位艺术大师的魅力。
马金凤是一个时代标记,河南乃至中国戏曲的见证者、推动者。尽管如今已经百岁,马金凤仍然心系戏曲事业。在谈到传统戏曲艺术的持续性发展时,她格外关注的是创新性继承的问题。
采访中,马金凤用最简单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她对戏曲发展的理解:《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大戏受到群众欢迎,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几代艺术家不断创新继承的结果。面对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戏曲人如何继承好传统剧目?是一味地照搬,还是根据时代和观众的审美要求,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的活力?这是戏曲人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现在的观众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传统戏曲只有不断更新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和满足观众的艺术需求。
马金凤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了她对戏曲发展的希望:创新性继承、戏曲市场开拓、人才培养。具体包括,对陈旧的传统剧目加工提高,去芜存菁;加大观众对戏曲的参与度,例如,在国家资助项目剧目的评审中,应当有观众的声音;重视戏曲评论,允许批评;戏曲市场多元化,特别是充分、适当、有效地利用新媒体;重视对基层戏曲团体的扶持;加强对戏曲学校的支持。
采访马金凤,听说是为戏曲而去,她显得格外兴奋,拉着手把她对豫剧的爱、对观众的感情娓娓道来。记者看到一位百岁老人、一位为人民唱了一辈子戏的艺术家,提到戏曲和观众就眼里冒光,“给观众唱戏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只要还活着,我就不能忘记人民交给我的任务”,她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艺家的初心。
(本报记者 王胜昔 通讯员 李砺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