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4 12:2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3月24日 04 版 | 查看:334次
刘姝和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川北灯戏班的学生们。 受访者供图
扫一扫 看专题
川北灯戏,是流行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区古老的歌舞小戏,它生长于民间,反映了底层人民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情趣。因为诙谐幽默,接地气,川北灯戏为山乡民众所喜闻乐见,并被称为“农民戏”“喜乐神”。
而历史悠久的川北皮影,因其生动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细腻的表演和风趣的剧情,深受山乡人民的青睐。皮影雕刻流程是非常精细的,通过选用上等牛皮,经“刮、磨、画、刻、着色、辍订”等30余道工序,手工精刻千余刀而成。
这些扎根于民间的非遗技艺,并未消逝于现代社会洪流中,而是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在中国青年报“温暖一平方”伙伴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就有一群年轻人,为了传承这些非遗艺术而将数年青春时光熬在练功房和舞台上。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刘姝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介绍,为了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才,学院从2018年开始筹建非遗保护与传承学院。南充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其中的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川北皮影、川北剪纸被誉为川北“四朵金花”。
刘姝介绍,南充市为解决国家级非遗的现代传承问题,创新非遗传承路径,“学院与非遗院团、市政府共同设立非遗传习专业,现已开设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表演制作专业”。
2019年年初,川北灯戏《跳蹬》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元宵戏曲晚会》,参与演出的演员大多是“非遗传习班”的学员。
“非遗传习班”的建立,为充满地域特色的传统表演艺术注入新鲜血液。
何媛媛是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南充市川剧团川北灯戏“非遗传习班”的一名学员,在新编历史川北灯戏《张飞轶事》中饰演范玉香一角。今年,何媛媛即将从“非遗传习班”毕业。
“川北灯戏是一种崇高的艺术,表演川剧、川北灯戏是我莫大的荣幸,已经从喜欢上升到了热爱。”何媛媛说。
何媛媛介绍,川北灯戏以闹剧和喜剧居多,特别是丑角的造型,具有典型的装饰性、可舞性和程式性特点。“传统灯戏多在夜晚演出,观众拿着灯笼火把围起场子观看,使戏场汇成一片灯火的海洋。戏中出现的龙灯、狮灯等,不仅是道具,还是精巧的民间工艺品,也是剧中的角色。”
何媛媛说,观众看灯戏演出叫“看灯”,演员演灯戏叫“扮灯”。“台上台下灯火辉映,演员观众交融无间,群众欢腾,蔚为壮观。”
在川北灯戏中,“跳”是表演的一个关键要素,在民间有“无跳不成灯”的说法。何媛媛表示,“跳”就是要求载歌载舞,要有丰富的舞台表现力,如跩“之字拐”,穿“蛇蜕皮”,走“三穿花”以及“转、扭、编、摆、挽”等,使整台演出始终处于律动之中。
为了完成舞蹈性极强的川北灯戏表演,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日常都会进行大量训练。
一位学生介绍,周一到周五,他们会上专业课和文化课,每天上午进行常规的基本功训练,下午上戏课,晚上还要复习当天所学的专业内容——这几年的日子基本上都是在练功房度过的。这位学生表示,“虽然辛苦,但是值得,因为现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广大群众的支持、理解和喜爱。”
刘姝说,现在学院开设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表演和制作这两个国家级非遗专业,报考的学生数量比较多。
非遗专业课采用“一生多师、一生一案、学生互助互学”的教学模式,分层分类,相互学习,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同时,学院构建了“学非遗课程,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思政课程,做到知识能力培养与文化内涵引领同步。
非遗相关专业不仅有美术、设计、音乐和舞蹈方向的教师执教,还吸纳了不少研究传统民间文化的教师加入。“另外,专业院团的非遗传承人和二级以上非遗演员还组成了专业教师团队,进行非遗传习专业授课。”刘姝说。
除了专业学习,一座建于2020年的小型非遗博物馆,亦是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场所。刘姝告诉记者,这里“主要介绍南充市国家级非遗项目,现在有川北皮影、川北大木偶、川北剪纸、南充竹编等项目的经典展品,平时对全院师生免费开放,供大家参观学习。”
那些从非遗专业毕业的学生,则会继续沿着这条路往更辽阔的远方走去——他们通过专业院团的测试,毕业后成为专业院团的职业表演者。
刘姝特别提到,2018级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4名学生,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学习了川北皮影的雕刻制作技艺和表演,同时以皮影元素设计了很多文创作品。今年毕业后,他们的职业路径是进入川北皮影博物馆工作,主要从事皮影雕刻、表演,以及开发新的皮影剧目和皮影衍生产品等。
“许多学生觉得,这是他们这一生想投身的事业。”刘姝感慨。
刘姝认为,中国青年报“温暖一平方”为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技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展示平台,为广大青少年学子提供了学习、了解各类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技艺的机会。
“作为高职教育的一分子,我们希望能在这个平台中展示更多四川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刘姝期待,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能和中国青年报社一起,全方位展示学院非遗传承和创新的成果,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非遗,拥抱优秀传统文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