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检察官的“跨界”之旅(图)

发布时间:2022-02-25 17:41 | 来源:中工网 2022-02-23 09:57:39 | 查看:1249次

“大家好,我是检察官于爽。”屏幕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检察院第一分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于爽,扎着干练的马尾,制服上的检徽在聚光灯下闪着光芒……彼时,她正担任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守护明天》节目的主讲人,解读着一起孩子被亲生父母出租实施盗窃的案件。

  检察官“跨界”上央视

  于爽从检16年,一直奋战在办案一线,曾荣获业务条线最高荣誉“全国优秀公诉人”。在她看来,检察官和主持人,是两个相距甚远的领域,从没想到在自己的工作中会有法律与媒体碰撞出的神奇化学反应。对她而言,这也是一段与众不同、富有挑战的履职经历。

  当时,于爽代表一分院参加上海市检察院“我的未检情”演讲比赛,获得了最佳风采奖,随后代表上海参加央视第三季《守护明天》节目选拔。“我记得非常深刻,大年初一那天,大家都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氛围中,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组稿《被‘出租’的女儿》。”于爽向记者回忆道,案件切入点从哪里展开?案情描述如何把控细节?故事重塑怎样突出主题?带着这一系列问号,整个春节,她字斟句酌,一直在和这超万字的讲稿较劲。“案件荒诞的剧情或许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普法,因此从立意到选材,从构思到设计,从结构到语句都需要精雕细琢、反复打磨。”

  春节假期结束后,于爽脱稿录制了15分钟参赛视频,后经评委背对背对视频打分,她从全国近百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入围全国23强。随后,她安排好手头工作,赴北京参加试镜,并进入第二轮海选,成功入围15强。在第三轮海选结束后,于爽最终成为第三季《守护明天》13名节目主讲人之一。

  “屏幕首秀”有挑战

  密集的比赛、重量级的评委,让不乏开庭、宣讲经验的于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紧张。“面对镜头讲述和平常庭审时的讲话,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于爽说,录制全过程没有提词器,所有台词必须烂熟于心,配合讲解的手势,走位也必须不差分毫。更难的是,在镜头面前,任何皱眉、眨眼、歪头、手势忙乱都会被无限放大,清晰展示在屏幕上;任何语速过快、音调太高、情感夸张等声音瑕疵都会被话筒一一收录,传递到观众耳边。“节目录制前,央视对我们这些电视‘小白’进行了为期10天的高强度培训,期间还录制了多段试讲片段,我们反复看反复练,挑毛病,找问题,力求形成‘肌肉记忆’。”

  于爽坦言,除了台词和镜头感,录制时间长也是一个不小考验。一档45分钟的节目,往往录制时间长达4至5小时,“在一次次彩排中,我终于明白了指导老师让我们录节目时穿低跟平底鞋的良苦用心。”

  在“跨界”中成长

  历经近8个月的打磨,《被“出租”的女儿》准时与全国观众见面。节目中,于爽娓娓讲述了全国首例督促异地职能部门剥夺监护权之诉,取得了不俗反响。“再完美的国家监护制度也无法代替家的温暖、父母的怀抱,多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被温柔以待。愿节目能换来一点启发思考、一点共鸣同情。”节目播出后,于爽曾如此感慨。

  此次“跨界”体验对于于爽来说,是一次历练,更是收获。“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可能成功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可能获得成功。”一番镞砺括羽,让于爽学会了以归零的心态忘记昨天,忘记成绩,认识差距,保持清醒,面对一切挑战。

  此次“跨界”体验,更让于爽跳出了办案思维,找到内驱成长的动力和方法,解构“检察价值”的多元内涵。“从北京回来后,我最显著的变化便是在公诉意见书的写作上。我会多一层思考,以普通听众的视角出发,从语言组织和情感表达上,把晦涩难懂的法律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增进社会公众对法律的理解和认知,让这份公诉意见书变得更具视听效果,更打动人心,真正发挥普法的预防和教育功能。”

  作为2021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如今,于爽又一次挑战自己,在工作之余,跨界当起了“检察官学院”的讲师,围绕前沿热点,找选题、做课件,为青年检察官们上课,帮助他们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成长进步。

  (据劳动报消息 劳动报记者 李成溪)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