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1-13 00:13 | 来源:新京报网 2010-11-07 02:43 | 查看:7986次
为玉树灾区小学运送过冬物资,而途中发生车祸罹难的香港义工曾敏杰与内地志愿者杨浩的追悼会,昨日上午在八宝山公墓先后举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向曾敏杰的家属表示慰问。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主任彭清华、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张晓明、中国侨联副主席李昭玲、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等300多位社会各界人士,前来送别。
赴玉树送物资遇难,曾敏杰与杨浩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刘延东曾荫权等表示慰问
昨日,车祸中幸存的志愿者王瑞带伤赶来参加追悼会。当日,志愿者曾敏杰与杨浩追悼会在北京举行。
曾敏杰的好朋友带着孩子来参加追悼会。
追悼会现场,人们翻看香港志愿者曾敏杰的生平介绍。
香港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培养出很多像曾敏杰这样的优秀人士,他们在内地同胞遇上灾害时都会倾力襄助,甚至献出生命,在他们身上体验到血浓于水的情感及大爱无疆的精神。——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彭清华
他们心怀扶贫济困之志、心系灾区莘莘学子的义举,囊谦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副县长周海清
本报讯 为玉树灾区小学运送过冬物资,而途中发生车祸罹难的香港义工曾敏杰与内地志愿者杨浩的追悼会,昨日上午在八宝山公墓先后举行。
国家领导人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向曾敏杰的家属表示慰问。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主任彭清华、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张晓明、中国侨联副主席李昭玲、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等300多位社会各界人士,前来送别。
同事折纸鹤表哀悼
35岁的香港义工曾敏杰的追悼会,昨日上午8时40分开始。在现场,曾敏杰的生前亲友与大家分享曾敏杰的生前点滴,介绍他一生关注公益事业的事迹。
“家·盒子”的一百多名员工早早赶到了追悼会现场,几位女同事难掩悲伤,趴在朋友的怀里哭泣。
告别厅悬挂着挽联和遗像,灵堂外的窗台上摆放着2000只白色纸鹤,这是“家·盒子”的员工们折叠的,愿死者一路走好。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在出席告别仪式时一度哽咽,他表示,有社会人士建议用颁勋章形式表扬曾敏杰,特区政府会考虑适当办法,如果以颁勋章形式,将按既定程序并需经委员会考虑。
昨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晖、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王光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等发来唁电或表示慰问。
幸存者坐轮椅到场
随后,另一名20岁的遇难者杨浩的告别式也在东厅举行。
此次车祸的幸存者之一,“家·盒子”公司的员工王瑞在母亲的陪同下,坐轮椅前来次参加两人的告别仪式。在仪式上,王瑞坚持从轮椅上站起来,谢绝了别人的搀扶,站立着向遗体致敬。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副县长周海清也专程赶来参加追悼会。曾敏杰等人生前运送物资的两所小学就位于囊谦县吉尼赛乡。“他们心怀扶贫济困之志、心系灾区莘莘学子的义举,囊谦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周海清说。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赵蓬奇在追悼会上表示,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救助工作委员会鉴于曾敏杰先生在公益事业和志愿活动中的杰出表现,追授其为“杰出爱心志愿者”。
“家·盒子”的工作人员表示,在杨浩的后事处理完毕之后再进一步协商其他抚恤事宜。
■ 现场
追悼会尊重香港习俗
曾敏杰是一名天主教徒,所以遗体告别仪式安排了天主教弥撒。整个仪式由遗体告别、追悼会和弥撒三个部分组成,其骨灰也将寄存到天主教堂。而且曾敏杰是香港籍人士,在追悼会上,也充分尊重了香港当地的风俗。
在参加追悼会人士入场前,每个人都会收到一个白色的纸袋,在纸袋内有一块糖果,一枚一元硬币,一张纸巾。在纸袋外面有一张小小的纸条上面写着“按照香港人的习惯请大家把白色礼袋内的糖果吃掉,纸巾扔掉,以寄托纪念与缅怀。红色回礼袋里的硬币是好运的,可以留着花掉,谢谢”。
参加的人士则将硬币投入到登记处的一个募捐箱内,作为对曾敏杰和杨浩所从事的公益事业的一份支持。
在灵堂外,挂上写着“大爱长存”的横幅,两边的挽联以曾敏杰的名字为题,写上“敏感他人苦难牺牲小我,杰出情怀彰显人间大我”。
■ 回顾
上午买火炉 下午遇车祸
“家·盒子”的员工王瑞,跟随曾敏杰前往玉树。车祸造成曾敏杰、杨浩以及当地志愿者布桑死亡。王瑞和另一名志愿者曲桑受伤。
王瑞回忆,事发当天(10月27日上午),一行人在囊谦县城采购了最后一批火炉。下午2时40分许,由当地藏族志愿者俄金曲桑驾驶着吉普车出发。一路上大部分时间都是俄金曲桑在驾驶。下午5时多,俄金曲桑表示有些疲惫,曾敏杰主动表示代替其驾驶一会儿。大约20分钟后,车辆行驶到事发地,遇到连续的下坡急转弯(当地人称肘子弯),在行驶到第三个弯道时,车没有转过来,翻滚下148米的山坡。
“从我意识到车翻了,到被甩出来,也就几秒钟。”王瑞说,被甩出车外的她,下意识地用手抓住地上的草,延缓下坠的趋势。随后王瑞想要爬上道路,艰难地爬行了两三米,无法继续向上,其改为向下滑行,找到了一个能够立足的地方,站了起来,大声呼救。大约过了20多分钟,被一位骑摩托车的牧民发现,将其送往附近的一所学校救治。
辞职做教育 一生献公益
今年首次去玉树时,曾敏杰给灾区孩子穿新衣。
他是幸运的,这辈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离开的时候,也是正在做着自己希望做的事情。他会是天堂里最善良的那一个,我们要把他没做完的事情做下去,而且要做好。——曾敏杰的妻子马菁
曾敏杰
性别:男
籍贯:香港
终年:35岁
去世时间:2010年10月27日
去世原因:车祸
生前职业:“家·盒子”公司执行董事
生前住址:望京
在创立“家·盒子”文化有限公司之前,曾敏杰是澳大利亚国立银行伦敦分行的执行总裁。
他在香港出生,13岁的时候跟随父母移居英国。
由于工作缘故,曾敏杰在伦敦、香港、内地三地经常跑,他看到了内地教育的巨大差异,觉得内地的家长在教育方向把握上有问题。最终,他下决心回来。
总裁辞职做教育
曾敏杰回国,是为了他的理想——为内地的教育出点力。
2009年,曾敏杰辞去澳大利亚国立银行伦敦分行执行总裁的职务,全家返回北京,在望京创立了致力于婴幼儿早期培养的儿童成长机构——“家·盒子”公司。
曾敏杰把他的慈善理念带进了公司。“这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公益在英国就是一种习惯”,马菁说。
马菁,曾敏杰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的同班同学。2004年,二人完婚。
曾敏杰十分有爱心,爱小孩,爱动物,“他对小虫子,小鸟、蛇,只要有生命的东西,他都会很有爱心”。
曾敏杰就是要利用“家·盒子”这个硬件平台,开展各类儿童公益项目。
同事李鸿宇说,公司仅仅开业两三个月,曾敏杰就已经着手帮助脑瘫儿童和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
含蓄儒雅像朋友
曾敏杰深受英国文化熏陶,在他身上,英国传统的绅士风度表现明显,含蓄而且儒雅。他找下属谈事,会说“能不能占用你两分钟时间,和你谈一下”。
他总是对他的员工说“麻烦你做这些了”、“谢谢”。
与他共事一年来,课程部的同事们唯一一次看见他生气,是他与另一个同事因为工作产生意见分歧。同事李鸿宇说,当时那位同事的嗓门越来越高,曾敏杰第一次有些严肃地说“请你先不要说了。”然后离开办公室。还没有过五分钟,办公室的门又开了,曾敏杰来到那位同事面前说“对不起”。
“他不像个老板,更像个朋友”,“家·盒子”的外教vicky说,曾敏杰说话声音很轻,总是很有礼貌。
有一天上午,曾敏杰给“家·盒子”公司的手工课老师打电话,问“我家孩子想上你的手工课,不知道可不可以,还有没有位置,如果可以,我就安排他们下午过来”。这件事情让同事李鸿宇印象深刻。
外教Inna补充说,“Andy就是这样的人”。Andy是曾敏杰的英文名。
入冬牵挂灾区娃
2010年9月,“家·盒子”从儿助会得知玉树灾区即将入冬,紧缺过冬物资,曾敏杰便组织发起了“和玉树一起过冬”的公益志愿行活动。
当有人提将“温暖玉树”策划成媒体活动以扩大公司影响力时,被他一口否决。“时间来不及了,冬天就要来了啊”。
9月8日,第一趟玉树行活动,那里已经寒冬了,曾敏杰考察到玉树囊谦县瓦作村和麦曲县两所小学的孩子,已经冷得上课握不了笔。
运送物资之前的聚餐中,他说“又有好多孩子可以温暖点过冬了,但是还有更多的孩子需要救助”。
儿女双全最爱家
曾敏杰兴趣广泛,喜欢踢足球,是曼联的忠实球迷。他的台球打得很好,他还有潜水教练员证。
不过,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家。
曾敏杰和马菁育有两个孩子,儿子6岁,女儿4岁。
马菁说,曾敏杰是少有的工作很忙、对孩子却又十分耐心的人。“他性子很稳,从来不急”。
在“家·盒子”员工每一间办公室里,都能见到一个纸箱,上面贴着漂亮的贴纸,有些还有手绘画。纸箱里面有空的饮料瓶,这是曾敏杰陪着两个孩子制作出来的。
马菁说,这是孩子们在父亲的帮助下,搞起来的环保互动,让单位的员工将饮料瓶放在里面。每周末,曾敏杰都会带着孩子到办公室的纸箱里面收集饮料瓶,然后积攒起来卖掉,把钱作为灾区善款的一部分。
曾敏杰的遗体在北京火化后,骨灰将存在北京一个天主教堂。“我和孩子们都在北京,这样我们一家人都在一起了,走到哪里都在一起了”。马菁说。
曾敏杰出发去玉树前,答应孩子们10月29日就回来。11月10日是女儿的生日,他们已经计划好生日安排了。但是曾敏杰无法守约了。
女儿天天都在问爸爸在哪里,马菁一直瞒着,她感觉到孩子们生气了,埋怨爸爸不守承诺。
马菁说,自己需要时间好好思考,该怎么向孩子们说出这个噩耗。
公司孩子王 一手好厨艺
杨浩在街头为玉树募捐。
浩浩是为了公益事业献身的,也是为国家作贡献,这一切都值得。——杨浩的母亲王玉梅
杨浩
性别:男
籍贯:黑龙江
终年:20岁
去世时间:2010年10月27日
去世原因:车祸
生前职业:“家·盒子”员工
生前住址:望京
1.81米个头的杨浩总是乐呵呵的,一笑起来,不大的眼睛便眯成了一条缝。
他是那种“自来熟”的人。刚上班第一天,他就能跟同事们说笑话,有着夸张和丰富的肢体语言。
第一个申请去玉树
他在“家·盒子”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员工。
同事冯莹岳说,杨浩精力旺盛。他们都是游戏指导,负责照顾做游戏的孩子。
一些同事经常陪着孩子玩一两圈就差不多了。而杨浩可以陪着孩子们在迷宫里面转上半天。
这里的很多小朋友来到这里,第一个要找的就是杨浩叔叔。
冯莹岳说,有一次,杨浩陪着一个小朋友玩游戏,中午吃饭时小朋友说什么也不让杨浩离开。小朋友说“我怕杨浩叔叔走了就不回来了。”
在这次为玉树灾区募集物资的时候,杨浩是最积极的一个。“家·盒子”的客户总监王淑贤说,公司有百余人报名参加申请前往,杨浩第一个就递交了申请书。
在临行前杨浩在本子上写道:“不知道除了给他们分发物资,我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怎么才能让孩子们感到快乐?”
临行前,他把QQ签名改成“爱心玉树,即将起航”。
照顾同事人缘好
杨浩人缘好,很细心。同事冯莹岳说,在公司周边社区募集物资时,同组的一个小女孩脸色不好,杨浩知道她感冒后,端来了一碗热水,“当时在马路边,大家都没想到他能端来热开水”。
在到达玉树囊谦县的当晚,宾馆没有电,同行的就只有王瑞一个女孩子。王瑞说,杨浩就和另一个同事一起,点了蜡烛送到她房间。
杨浩的母亲王玉梅说,杨浩知道心疼人,小时候就学会了做饭。“那时候我在外面卖东西,有时候不能回家,他就自己学着做,时间不长就能给我做饭吃了”。
杨浩的厨艺很好,王玉梅曾打算让杨浩去学厨师,给杨浩开个餐馆,但是碍于家庭经济条件,没能实现。
在“家·盒子”上班时,杨浩很多时候都自带食物。同事们也对杨浩的厨艺赞不绝口,说杨浩经常换着花样带饭到公司和大家分享。
比起同龄人,杨浩显得成熟。杨浩的母亲王玉梅说,杨浩13岁的时候,开始帮家里看生意摊子,做家务。
杨浩的父亲杨振东说,杨浩去玉树前一天,给他打电话说,“爹,我想你,真想回家,但是我还没有出息,我不能见你”。
这,是杨浩跟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林阿珍 巴士广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韩萌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