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7 14:4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1月27日 07 版 | 查看:2427次
张保华(左二)带领爱国拥军促进会战友看望慰问抗美援朝老兵,并帮助他们干农活。方春新/摄
第一次遇见张保华时,闫飞没想到“他是来帮助人的”。那是2015年的一次慈善活动,活动主题是为贫困山区学校捐赠物资。双眼近乎失明的张保华被人搀扶着上楼梯,一步一挪,走得很慢。同样来捐助的闫飞看着他惊讶地想,“这样的人不是需要别人来帮助他吗?怎么反而去帮助别人了?”
他的确不像一名伤残人士。张保华是退役军人,离开部队后自主创业,经营着一家拥有固定资产520万元、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的智能化信息技术企业。他是各类慈善活动的常客,退役39年来,为困难群众、灾区百姓累计捐款100多万元,持续捐助270多名残障、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去年甘肃省庆阳市爱国拥军促进会成立后,他又担任会长,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已帮助230多位退役战友实现就业。
由于是军人出身,为人热情,大多数时候,张保华会被促进会会员们亲切地称呼为“老班长”。每当这时,这位视力只有0.01的三级伤残军人就会闻声转头,笑着望向那团模糊的光影,眼球却朝着另一个方向。
39年来,张保华眼中的世界都是模糊的。他靠记忆走路,所有常规固定路线以外的出行都需要人引导,否则会被台阶绊倒。参加活动时,他甚至看不清自己的桌签。
入伍第四年,一场高烧夺走了张保华的视力。那是1983年,一次野营拉练中,汽车兵张保华被安排负责运输当时的“先进装备”——榴弹炮。
担心汽车和榴弹炮出现意外故障,张保华晚上没有住在帐篷里,而是直接合衣躺在了草地上,守了装备一夜。第二天拉练正式开始,张保华拉着榴弹炮冲向演习前线,很快,他感觉身体“晕乎乎的,不大舒服”。
年仅20岁的张保华以为只是场普通感冒,没当回事,“年轻力壮的,过两天不就好了吗?”他心想。从演习地域到最近的医院来回需要几天时间,张保华不愿耽误演习进度,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的病情。发烧烧到41摄氏度时,他偷偷吃了两片退烧药,继续与战友一起执行任务。
6天后演习圆满结束,张保华咬着牙将汽车顺利开回营区。汽车刚刚停稳,张保华就感到一阵天旋地转,“看不清路边的树,好像都在来回晃动”。
张保华被紧急送往医院,经检查,他的视神经因高烧萎缩,视力仅剩0.02。张保华被评定为三级伤残军人,那年12月,服役了4年的张保华带着一张伤残军人证退役,回到老家甘肃庆阳。
退役初期,张保华曾被安置在庆阳市邮电局担任乡邮员。起先他不愿被“特殊照顾”,没告诉任何人自己的伤情。信件地址看不清,他让父亲帮忙用毛笔抄写成大字。别人一小时完成的工作,张保华常常要干五六个小时。
后来伤情“暴露”,考虑到用眼情况,单位又安排张保华做过锅炉工、门卫、通信员等工作。但近乎全盲的视力毕竟不便,张保华不想“成为单位的累赘”。1998年,他毅然辞职,选择自主创业。
曾在部队做过无线电兵的张保华决定开一家通信器材经营部。积蓄不够,他抵押房产证凑钱。经营部成立初期效益不佳,他想办法请来当地专家做讲解,学习各类通信器材的使用方法和销售思路。晚上专家走后,他就自己摸索。看不清键位时,张保华将脸紧紧贴在机器上,捏着电线凑到眼前尝试连接电源。
“我不会别的,就是做事有毅力。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心里不服输。”张保华说,“遇到困难的事,我一定要想办法挺过去,把它解决掉。”
“挺”到2006年,张保华还清了债务,还注册成立了甘肃讯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庆阳市首家具有保密资质的通信企业。如今这个智能化信息技术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20万元、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
赚的钱多了,张保华便琢磨着“怎么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去”。他给贫困山区捐款,希望“能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第一次捐款时,张保华一次掏出了6000元,几乎是当时的全部积蓄。那是1996年,尚在邮电局工作的他听到单位团委介绍,庆阳乡镇上还有很多吃不饱饭、上不起学的孩子,“听着心酸”,就决定帮一帮。
当时张保华每年有54元的抚恤金,退役多年他一直攒着没花,捐款时直接全掏了出来。觉得钱不够多,他又自贴工资,凑齐了6000元。为了这笔家中仅有的积蓄,张保华的爱人还和他大吵了一架,张保华却坚持捐助。
“我是个军人,国家关心照顾我,我就应该把这笔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张保华斩钉截铁地说,“不管有没有退役,我都要像个军人一样,老百姓有困难了,我就应该第一个站出来。”
从那以后,“帮助他人”成了张保华心中最重要的事。只要听说哪里有灾情疫情,张保华都会立即联系相关部门捐助物资。每年他随当地红十字会、团委、妇联、教育局等部门到山区学校慰问捐助中小学生,公司赚的钱多半投到这些方面。退役抚恤金连年上涨,至今已积累50多万元,张保华全部捐给了山区学生和困难群体。
同为退役军人的闫飞有时会感叹,张保华就像“黑暗里的火炬”。“他自己的世界一片黑暗,却总是在照亮别人。”闫飞不由感慨,“他实在是个大好人!”
闫飞至今记得,一次捐助活动,他陪同张保华前往贫困山区学校捐赠物资。学校位置偏远,山路难走,他们从上午8点出发,一直走到下午3点。
抵达学校时,学校邀请他们一行先吃饭,张保华却拒绝了。他立即组织大家开展捐助活动,两个小时后活动结束,张保华又饿着肚子带头离开,等到回到庆阳时,已经是半夜12点多。
“我是个退役军人,我应该为国家作贡献,而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张保华解释说。这是他保留至今的出行习惯,无论走到哪里考察或办活动,绝不在老乡家吃饭,绝不收老乡送的土特产。
有时张保华会觉得自己还是“部队的人”,“一朝穿军装,一辈子退伍不褪色”。他至今感念从军的那段时光,常说“是国家和部队给了我坚强的品格和坚定的意志,没有部队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应该把我的一切回报给社会”。
2019年,庆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张保华受到启发,又将注意力投向了“帮助退役战友”。“一些战友退役后生活困难,或想要自主创业没有条件。我是过来人,理应帮一帮大家。”张保华说,为此,他决定成立一个“专为退役军人排忧解难”的爱国拥军促进会。
没有人力物力,张保华就自掏腰包,租下400平方米的写字楼办公室用作“活动基地”,又拉来两三个关系不错的战友一起商议讨论。没有经验,他四处打听,得知邻市有类似组织后专程前去考察学习,向相关工作人员取经求教。
闫飞就是张保华拉来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成为促进会的理事。他记得筹备阶段,有人建议将“活动基地”建成办公用格子间,张保华却反对,要将其改建为宣传庆阳革命历史与精神的展陈室,“把地方腾出来干更有意义的事”。为了深入挖掘庆阳历史,张保华带着子女和战友,走访了包括陕西、山西、宁夏在内的几个相关省份,收集历史文物,记录历史故事。
走访大多在村里,村路不好走,张保华就扶着儿子或战友的手臂,一步步试探着往前挪动。闫飞记得2019年夏天,他们到田间地头寻访老红军后代,张保华穿着白衬衣在垅上小心翼翼地走,汗水浸透了他的整个后背。
近4个月时间,他们收集了1300多幅历史图片、300多件实物、90多枚军功章,建起一座红色文化展厅。一同建起的还有战友书画室、“退役军人之家”。张保华在这里为老战友们讲解最新的退役军人优待政策,遇到不符合安置条件的,他总会主动关注,发动促进会帮忙解决工作问题。
促进会成立不久后,张保华曾遇到一位伤残退役军人。老兵退役后四处打工,一次事故造成他高位截瘫,下半身瘫痪。听说这一情况后,张保华主动找上门去,向老战友了解情况,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
得知老兵想要自己创业开工厂,张保华立刻包揽了所有手续办理工作。他借助促进会平台联系当地残联、民政局,发动会员老兵们一起帮忙办手续、走流程。“折腾”了几个月,手续办好后,张保华利用个人关系联系到一个待转让的工厂,便自掏腰包买下来交给老战友。等到厂子开起来,产品销售又成了张保华最操心的事。
“有时候同事都‘抱怨’,说我对别人的事比自己的厂子还上心。”张保华笑着说,“可人不能总想着自己啊。你有一杯水,只能解决自己的需求,但如果开凿一条河,就能滋养更多人。”
如今,在张保华的带动下,促进会会员已由最初的3人增长到700多人,发展会员单位80余家。每年国庆、“八一”等重大节日,促进会的退役老兵们会自发组团慰问老红军战士、抗美援朝老兵。庆阳市政府的朋友曾向张保华感慨,“有你在,老兵们都拧成了一股绳,像火炬一样在发光发热”。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张保华第一时间以公司名义,自费向武汉抗疫一线捐款捐物。他还为甘肃援鄂医疗队中的所有庆阳医护人员,每人赠送一台笔记本电脑方便他们工作。在他的组织带动下,爱国拥军促进会中的几十位退役老兵集体写下联名“请战书”,向庆阳市委市政府请战,前往抗疫一线各岗位进行支援。
“军人就要为百姓服务。帮助别人,比我自己成功更快乐。”张保华常常这样说。尽管在“黑暗”中待了39年,但张保华仍觉得,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曾是一名军人,一辈子都在做军人该做的事”。
“如果人生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当兵,还会作和过去同样的选择。”59岁的张保华说,他至今珍藏着过去那身老式军装,每次参加重大活动都会找出来穿上,“因为穿军装的感觉最好。无论走到哪里,我永远是一个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