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22 12:05 | 来源:中国妇女报 2021年12月20日 第5版 | 查看:836次
■ 吴真
在现代家庭的构建中,婚姻和生育已与传统社会大为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个体意识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无论是单身群体的扩大,还是丁克家庭、非婚伴侣家庭的大量出现都是个体意识在当今年轻一代婚育观中的具体体现。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尤其是应该如何认识和应对个体意识的萌生及其对婚育观的影响,目前仍存在一些忽视和误解。
认识个体意识
其实,结婚率、生育率的下降与婚育观的转变在西方国家早有出现。尤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新的生产和分配方式使大家庭逐渐小型化,这就带来了家庭成员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年轻一代在经济上越发独立,脱离父辈家庭、构建自主生活的意愿增强;另一方面,女性大量就业,以往依附于男性的婚育制度从此衰弱。这两种变化逐渐加强了西方年轻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从二十世纪60至70年代起,个体意识进一步侵入家庭的组织模式,从而彻底改变了婚育的形式和观念。
今天,尽管学界仍然对个体意识的内在弊端持有保留意见,但也逐渐发现其中不乏创造性和人性化的一面。特别是在家庭组建的过程中,年轻人个体化的婚育方式不仅满足了他们自身的情感需求和生活目标,还使整个社会对家庭观念和人生发展阶段的定义变得更加多元。从此,是否结婚、何时结婚、是否生育、何时生育是一种越发个人的安排。可见,个体意识并不意味着与婚姻家庭的对立,而更多地代表了个体在婚育的选择上能够进行个人的权衡和把握。
包容个体意识
当前,中国年轻一代在婚姻和生育的取舍上也显现出越来越多的个体意识。其中,最受关注的现象就是单身、不婚、不育群体的激增。有学者担忧,这一现象的扩大化不仅将造成“人口危机”,还可能影响家庭和社会的正常秩序。于是,就像老一辈的西方学者一样,人们开始用“孤独”“自私”“飘摇不定”来描述这些群体。
但其实,有研究发现:一方面,与在婚夫妇相比,单身人士往往拥有更广泛的社交圈、更丰富的经历体验和更显著的幸福感;另一方面,个体意识的增强虽然带来了婚育观的改变,但并不一定会让不婚不育成为主流选择。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显示,尽管婚育年龄不断推迟,但在“90后”当中,绝大多数年轻人表示未来仍有婚育打算。只是,他们更加注重根据自己的节奏来对此进行规划。
实际上,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在我国年轻群体的婚育观中,个体意识的萌生是正常现象。从客观因素来看,他们在求学和就业上各有各的经历和志趣,这必将使他们的婚育时间和婚育安排受到个人成长和发展阶段的影响;从主观因素来看,虽然与上一代人相比,他们更加注重自我的表达、空间的独立和个性的解放,但总体来说,拥有一份情感的寄托依然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渴望,只是用何种方式、在什么时间寄托这份情感将是一个自然构建、充满变化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为年轻人提供更多自主支配和做出选择的时间,包容并支持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新型婚育观,这或许才是应对现代家庭变迁及其复杂现象的最佳方案。
引导个体意识
当然,个体意识时常也会表现出只顾个人和眼前利益的一面。所以,在认识和包容个体意识的同时,也需对其加以引导。
首先,这种引导要把对个体意识的理解从个人维度提升到关系和社会维度上来,让年轻一代认识到身边的每个人都与他们一样,有着各自不同的理念和追求,也有着被尊重和理解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婚姻和生育理应是两个独立个体建立情感连结和共同承担抚育责任的选择,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物化或控制。法国著名家庭社会学家弗朗索瓦·德·桑格利认为,现代的两性关系需要形成一种“共同自由”的状态,即各自保留和尊重彼此的社交空间和思想观点,同时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又充满默契的依恋关系。如此一来,既可以使伴侣双方享受属于“我”的自由,又有助于他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而甘心奉献。
桑格利的这一建议不仅在家庭层面对个体意识的解读做了升华,还十分契合当今年轻人对现代婚姻的憧憬。因此,当个体意识充斥着利己和迷茫的时候,尤其是年轻一代在婚育面前退缩不前的时候,不妨用这样的解读和引导来帮助他们建立更加社会化的婚育观。
其次,意识层面的引导也需要物质和非物质条件的支持。如今,之所以不婚不育成为一种现象,并不是因为年轻一代的个体意识中缺乏责任感,而是因为资源的欠缺和社会的压力迫使部分人因无力承担这份责任感而不得不放弃婚姻和生育。无论是996对上班一族的时间挤占,还是天价彩礼对农村青年的价值衡量,抑或是教育投入对广大家长的无边要求,都使婚育的门槛一再抬高,也令个人的选择不断减少。其实,这种对个体意识的变相抑制恰恰是让许多年轻人对婚姻和生育望而却步的根源。
因此,一方面,应从资源的分配上着重关注年轻一代婚育所需的物质条件,尤其在住房、就业、育儿、医疗保健等领域为其提供便利、减轻其负担、扩大其自主性;另一方面,须从个人权益保护、讲求社会公平的立场上提升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特别要在劳动、教育、性别平等方面给予年轻一代更多的话语权,增加其参与社会监督的机会。只有在经济、法律、政策、服务多个层面、系统性地为他们提供保障,才能使他们敢于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并引导他们的个体意识朝着独立自主又尊重他人的方向发展。
与以往不同,塑造现代的婚育观如今已离不开对个体意识的深入把握和恰当应对。唯有从理论和实践上理解年轻一代追求个性化生活方式的心理,才能同时在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疏解当前存在的婚姻困境和生育焦虑。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