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国徽翻山越岭,他究竟在干什么? (组图)

发布时间:2021-12-05 13:20 | 来源:央视网 2021年11月25日 14:59 | 查看:1032次

一个背篼一副背绳,他把法庭背到田间地头。

一枚国徽一腔热血,他把公平带到百姓心间。

有这样一位特殊的法官,他很少坐在法院里高高的审判台上,而是用背篼背着国徽和卷宗翻山越岭,巡回办案。

他叫郭兴利,是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开封人民法庭原庭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法官、最美奋斗者。

他是乡亲们眼里的“背篼法官”,是乡亲们口中平易近人的老郭,是乡亲们心中最值得信赖的亲人……

一名基层法官的个人选择

18岁时郭兴利担负着乡亲们的殷殷重托走上了当兵之路,在部队服役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法律专业学习,通过3年的努力,系统地学习了刑法、民法、诉讼法等专业课程,为以后从事法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1年转业后郭兴利主动申请到剑阁县最偏僻条件最艰苦的开封法庭,在这里遇到的第一个案件就影响了他的一生。当时一个村主任带着两个村民来到法庭,解决山林纠纷,为了和谐解决双方的纠纷,郭兴利准备做一个诉前调解,他动用了脑海中所有的法律法规知识,还从心理上对他们予以疏导,想让他们自己相互协商,解决问题。然而,两位村民根本不接受调解建议。更让郭兴利感到震惊的是,两人竟然当着他的面,到附近的庙里去赌咒。

这件事情让郭兴利非常难受,“法律知识的贫乏,对当地风土人情缺乏了解,是调解失败的主要原因。”然而,越贫穷、落后的地方,越需要普及法律知识。郭兴利在心里暗下决心,即使困难重重,也一定要坚守在这里。

“背篼法官”从何而来

四川省剑阁县开封镇位于大山深处,这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荆棘丛生,当时老百姓外出办事几乎全靠步行。

一天,郭兴利开庭审理一对老人状告儿女赡养的案件。当时定的是上午9点开庭,老人两个儿女也早到了,可是两位老人左等右等就是不来,快12点了两个老人才气喘吁吁地来到法庭,郭兴利一打听才知道,两位老人天没亮就出发了,在30多里的山路上紧赶慢赶,走了近7个小时才赶到……

虽然这个案件最终调解成功,但是郭兴利心里却没有一点的成就感,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把法庭搬出去,搬到老百姓家里去,法官多动腿,让群众少跑路。之后他便到集市上买了一个背篼,背篼上大下小,上面装国徽宽敞,下面装卷宗安全,就这样,郭兴利开启了巡回审判。

开封镇辖区有15个乡镇,169个行政村,郭兴利都去过。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工厂学校都开过庭。桌子一摆,国徽一挂,老百姓就知道我们的国家在为他们提供着法律的服务。

背篼在肩 躬身为民

基层法庭面对的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大多数案件都是婚姻家庭,看起来是一些鸡毛蒜皮的案件。郭兴利说,这些案件对于有些人来说,它是一生中的唯一,处理不好可能将影响他的一生。

在郭兴利心中老百姓的事永远放在第一位,他没有把这些人看成是原告、被告,他把每一个人都当作自己的家人,他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里,老百姓也把他当成亲人。

“他经常背个背篓”“他是个特别好的人”“他骑坏了好多辆自行车”“他是我们群众的大法官”这是老百姓对他的评价。群山之间,他背负行囊,以步为长,以心为宽,托起了一方民意。

上山下乡,走村入户,巡回办案,28年间他背篼背坏了十多个,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足迹遍布方圆600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巡回办案2000余件,所办案件无一改判,无一重审,无一投诉,无一上访。他用背篼装着公平和正义,用双脚在山路上留下爱与奉献的诗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