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05 17:54 | 来源:科技日报 2021年11月05日 第08版 | 查看:440次
◎杨剑兰
心理话
“强迫性购物障碍”是一种精神障碍,有以下典型表现,包括无法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每次购物后都有强烈的负罪感、巨额负债消费、每天花大量时间浏览购物网站等。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几乎每年“双十一”都有类似“一夜花光5万”这样的新闻曝出,部分消费者的购物欲在这场消费庆典中变得不可控制。在心理学家看来,这类人群很有可能患上了“强迫性购物障碍”。
这种心理疾病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是一种精神障碍、成瘾行为
早在100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艾米·克雷丕林就提出了“购物癖”的概念。不过,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精神健康领域才开始正式研究这一现象,并将之称为“强迫性购物障碍”。虽然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未将“强迫性购物障碍”列入精神疾病诊断条目,但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强迫性购物障碍”也是一种精神障碍。
心理学家凯利特和博尔顿于2009年给出了关于“强迫性购物障碍”的定义,他们认为它是由无法控制的冲动引发的过度消费,患者在购物上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通常由负面情绪引起),最终导致其出现人际和经济上的困难。
“强迫性购物障碍”的典型表现,包括无法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每次购物后都有强烈的负罪感、巨额负债消费、每天花大量时间浏览购物网站等。
心理学家倾向于将上述行为归为成瘾行为,认为这些“购物狂人”在买东西时,他们的大脑会持续分泌出让人感到愉悦的多巴胺(人脑内分泌的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原本买10件就能获得足够的快乐,但形成疯狂购物的习惯后,需要买30件才能感受到快乐。倘若强行停止购物行为,他们还会出现焦虑、不安等戒断反应。这个过程跟药物成瘾、赌博成瘾一模一样。
创伤与孤独使人强迫性购物
从强迫性购物障碍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主要诱因是患者的负面情绪。那么,哪些负面情绪会让人购物成瘾呢?
其一是创伤性匮乏感。
什么叫创伤性匮乏感?我们来看个案例。有个女孩,家境贫穷,小时候缺衣少食。她10岁时,因为穿打补丁的衣服上学被同学嘲笑,12岁时想买一双亮晶晶的凉鞋被父母狠狠呵斥。这些不好的感觉被“刻”进了她的潜意识,形成了创伤体验。等长大有经济能力后,她疯狂地买衣服、鞋,即使家里已经囤了上百双各式各样的鞋,但她永远觉得自己还差一双鞋。
创伤心理学认为,创伤如果不经疗愈,会一直伴随着我们,而且会驱使我们做一些非理性的事。在这个案例里,这位女士缺的不是鞋子,而是小时候的创伤未被很好地抚慰。购物是一种自我安抚的方式,尽管它不理性。
其二是孤独感。
孤独使人成瘾。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当你感受不到与人的联结、被孤独感吞噬时,很容易沉迷手机,要么购物要么玩游戏、刷视频。温哥华心理学教授布鲁斯·亚历山大做了一个关于老鼠成瘾的实验,他把一瓶清水和一瓶掺有海洛因的毒水放进老鼠笼里。如果这个笼子空空荡荡,只有一只老鼠,那这只老鼠总喜欢喝毒水,然后很快死去。但如果笼子里有很多老鼠相互做伴,且有丰盛的食物、五颜六色的小球以及各种小隧道,这些老鼠几乎都只喝清水,没有一只老鼠贪恋那瓶毒水。通过该实验,这位教授发现:成瘾不是因为控制力差,而是因为没有联结、孤独。现代社会结构,让每个人几乎都活成了孤岛,人们通过购物或游戏与社会产生联结,缓解孤独体验。
除了创伤与孤独,压力大、焦虑、抑郁也会促使人们强迫性购物。购物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缓解压力、获得快乐。
这些方法能帮你抑制购物欲
如果自己或亲友出现了类似症状,我们该怎么做?发展到什么程度需要接受专业治疗?
笔者建议,首先可建立现实社交,多与亲朋好友联结,不被孤独感淹没;其次,可养成记账习惯,坚持记录,可减少盲目消费;再次,不要使用信用卡,尽可能用现金消费;最后,用有益的方式如看书、运动、与人倾诉、接触大自然等方式缓解负面情绪。
如今,不少App上会有一些非理性消费互助小组,如果你无法控制自己的购物欲,不妨试试加入这些互助小组。
如果以上方式都无法阻止你或亲友的疯狂购物行为,且由于疯狂购物出现债务危机、引发家庭剧烈冲突、同时伴随强烈痛苦,这时候建议寻找专业心理医生进行治疗。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