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9-27 00:53 | 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 2010年07月22日 16:10:10 | 查看:6397次
马俊生(中国好人网配图)
马俊生身上,依旧保留着浓郁的军人气质,不论站立还是行走,总是笔直挺拔。这令57岁的他,看上去像40多岁。
马俊生是老红军后人,从部队转业后进入了一家事业单位。2008年内退,回到家乡闻喜县的一个小山村。2009年,他开始在村小学义务支教。一年来,他“倒贴”3万元,为全校孩子买校服、买礼物,承担了3个教职工的工资,同时还为学校筹资4万元现金,4台电脑和大量文体器材。
他支教的班级,原来在全乡13个学校垫底。自从他带上后,第一学期期末考取全乡第三名;上个学期末,考了全乡第二名。他把爱洒在孩子们身上,创造了小山村的小奇迹。7月16日,记者见到了他。
1、 听说缺老师他回村支教
迈进朱红色的大门,是个洁净的院子。黑板、白墙、赤柱、红瓦,国旗在猎猎飘扬。两排平房,五间教室,院内鲜花盛开。
这是闻喜县裴社乡裴南村的小学校。巴掌大的地方,散发着书香。
这就是马俊生义务支教一年的地方,全班14个孩子,全校51个孩子,他张口就能叫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
马俊生出生在北京,成长在太原。闻喜是他父亲马炎的家乡,父亲去世前,他从没回去过。走进家乡,感受乡亲们的纯朴善良与度日艰辛,是在“送”父亲回乡时。
马俊生的父亲,出生在闻喜,早年参加红军,此后组建了我党在闻喜的第一支抗日队伍,直到全国解放,老人家在战场上共打过102次仗,1955年部队首次授衔时,获上校军衔。他是闻喜的名人,英雄事迹广为流传。2006年,老人家去世后,马俊生遵照父亲的遗愿,将其“送”回闻喜祖坟安葬。
回到家乡,马俊生发现这个远离县城、地处山区的800人村庄,相当落后。村里可依靠的资源,只有土地,一个壮劳力耕耘一年,收入不足2000元。
2008年,马俊生从单位内退,每月收入3000多元。有了大把时间的马俊生,开始考虑能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裴南村村委主任告诉他,小学校缺老师,全乡13个学校,咱村的娃娃年年在考试中垫底!上过军校的马俊生,决定回村当老师,义务支教。
2009年8月20日,他从太原回到家乡。全校共有5个年级,5个班,共51名学生。马俊生被分到全校最差的五年级带语文课,兼班主任,班里有14名学生。
按辈分论,57岁的马俊生与很多学生的爷爷是一辈儿。
2、自掏腰包雇老师
从没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这一次,吃住在村里的马俊生才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滋味。第一堂课,孩子们就让他流泪了。
那堂课讲的是《爷爷的压岁钱》,马俊生很自然地提问:今年过年,你们挣了多少压岁钱?大部分学生回答挣了三四十元,只有一个学生说挣了100元。无一例外,妈妈们将这些钱全部“没收”,充入每学期必须交纳的教师伙食费。
虽然早已是义务教育,可农村老师们的伙食,几十年留传下来的惯例,一直是由学生们负担。以前,是轮流派饭,现在改成每个学期交120元伙食费。“你们能告诉老师,过年你们都最爱吃些什么?”
学生们叽叽喳喳说开了:“白面馍就油泼辣子。”“再蘸点葱花与大酱。”……
聪明机灵的班长马绒站起来纠正:“不对,最好吃的是咱村小卖部的方便面,五毛钱一包的那种。”
闻听此言,马俊生转身在黑板上板书,借机拭去就要落下的泪水。
快下课时,调皮的马忠忠站了起来,一口气提出3个问题:老师,你为什么不呆在太原,要来村里?为什么要义务教我们,一分钱不挣?为什么不叫同学们,总喊我们孩子们?
3个问题,马俊生一个也没有回答,让大家慢慢琢磨。
面对马俊生主动义务支教,大部分村民同样琢磨不出为什么。刚开学那段时间,只要能与他搭上话的村民,一定憋不住要问出同样的问题。班里一位女同学的家长则更直接,干脆告诉女儿:你们老师是个大骗子,他不定想来干什么呢!
最初,马俊生还一本正经地解释,为了咱村的孩子,为了他们能有出息。后来,几乎天天面对这样的问题,他干脆不解释了,直接回答:冒傻气!
去年国庆长假,马俊生回到太原,找身边的朋友给孩子们“化缘”。很快,一笔笔捐款汇到了学校。学校收到一笔,就寄出一张写满感谢、盖着公章的证书。一年来,学校共寄出70多本证书。
马俊生最铁的哥儿们李山兴最大方,他直接汇去了两万元。本学期结束时,马俊生与他的朋友共向学校捐赠4万元现金、300套校服以及电脑、照相机等大量用品。
自己出钱,给3个人开工资
刚开学,他就发现学校没按规定配英语老师,英语课上不成。校长王春吉解释,上面没给配老师,村里没钱雇不起。马俊生听了后告诉校长,马上给孩子们配教师,工资他来掏。没过几天,他又发现一位代课老师不辞而别。他又让校长雇人,工资也由他支付。
两位教师的工资一年就得上万元。
这还不算完。
学校老师轮流在食堂值班做饭。为了不耽误大家吃饭,值班老师每天上午最后一节课,要么不上,要么上一半就到灶房做饭。马俊生于是又给学校雇了一个做饭的大师傅,工资还是由他出。
3个人的年工资,占了马俊生年工资的一半儿还多。
3、冬天教室冷他在宿舍讲课
上过军校的马俊生去支教前,自认为教小孩子,绰绰有余。没想到,这工作干起来并不轻松。
农村教育落后,孩子们基础差,要想让成绩大幅提高,马俊生首先在备课上下足了工夫。无聊的乡村生活,马俊生全部用来备课,每堂课的讲义至少有十几页。两个学期,他共写下了两尺厚的讲义。
很快,冬天来了,孩子们求学最难挨的苦日子也来了。
40平方米的教室里,一个小火炉根本无济于事,孩子们像坐在冰窖里一样。每年冬天,全班14个孩子,没有来齐过,每周都有冻感冒的学生请假。马俊生决定给孩子们找个温暖的地方上课,这个地方就是他的宿舍。
他的宿舍是校园旁边村委会的一间小屋。房门冲北,头顶是层薄薄的预制板。晚上呼啸的西北风将房门外的棉门帘吹得上下翻飞。清晨醒来,脸盆里的水面上覆着一层冰。但白天生了炉子,这里就比教室暖和多了。
孩子们来上课,马俊生为自己增加了太多的工作量。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先搬进屋十几块蜂窝煤,再拎两次水,然后生火,燃旺,烧好开水,等着孩子们。
6点半,孩子们进屋。他们掏出书包里的馍、窝头、红薯,烤在炉边。当满屋的香气升起时,师生们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班长马绒对记者说:“在老师屋里上课,我们觉得真暖和啊,马老师心疼我们。”
4、让孩子们体会被爱的滋味
春天来临时,师生之间更加融洽了。每天放学后,马俊生的小屋,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班里的、学校的,在外校上学的本村孩子们,都来了。学生们在小屋里将全天的作业做完,马俊生检查后,签字。完成全天功课,接下来的小屋就成了快乐的海洋。师生们在这里唱歌,猜谜语,讲笑话。晚上八点半,马俊生便带着孩子们,一一往家送。一大圈绕下来,至少要走四五里路。
马俊生不仅爱班里的孩子,还把爱洒向了全校51个孩子。
今年春节后,新学年开学时,上级部门要求全体学生做校服,大部分学生家长不同意。为了激励孩子们好好学习,马俊生在全校定了一条规矩:每位学生,只要有一门功课达到优秀,可以免费得到一套校服;没达到的,只需要出一半的费用。马俊生掏出4000元钱,将校服购回。考试成绩出来后,全校的孩子都有一门功课达到优秀,他们不花钱就领到了校服。
六一儿童节,马俊生给全校51个孩子每人买了一份礼物,字典、钢笔、书。另外,每人还有4块小点心、两瓶饮料。孩子们不舍得吃,一个个拿回了家。本班的女生,每人还额外得到心仪的舞鞋与一条花裙子,本班的男生则是一件新T恤。
拿着与全校学生的合影,马俊生说着他们的名字,讲着他们的“过人之处”。
看,这个叫朱玉玉,她是个小画家,教师节当天上课前,孩子们不让马俊生进教室,朱玉玉在黑板上,给他画了满满一黑板的画。“这孩子对线条、色彩的感觉特别好。”
这个孩子叫马冰倩。她的身材,简直就是舞蹈家坯子。小细脖子,纤细的四肢,就连走路的姿势都格外优美。跳起绳来,简直就像是舞蹈。
……
一年时间,两个学期,共有四次考试。马俊生带的班级,第一次考试就拿了个全乡第三名。刚刚过去的升级考试,全班同学考出全乡第二名的好成绩。班长马绒的语文与数学,在全乡均拿了第一名。
6月10日考试当天,马俊生与校长王春吉照例护送孩子们去一里地外的学校考试。孩子们刚进考场,马俊生回屋拎起行李就走。正如来时为自己定下的3条军规:静静地来,悄悄地走;尽己所能教育孩子;不作秀。不道别的理由很简单,不想在孩子们面前流泪。
下个学期,学校有可能被并入乡里的小学,如果是这样,马俊生可能就无法继续支教了。临别前,马俊生留给14个孩子每人一幅自己的书法作品。至此,他才露出“庐山真相”:他是国家九级书法家,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常务理事,作品在北京展馆出售。他让校长转告孩子们,以后没钱交学费时,就把它卖了,够他们上几年学的。(记者 康景琳)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1楼 山西省运城市2012-03-27 15:23:13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