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01 12:11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1日 06版 | 查看:938次
插图:郭红松
【中国故事】
在浙江嘉兴,有这么一户人家,丈夫、妻子和女儿,一家三口都在一个单位上班,更确切地说,是在同一条船上工作。
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船。它承载着百年波澜壮阔,也承载着百年初心使命;它承载着百年苦难辉煌,也承载着百年光荣梦想。就是在这一条小船上,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在红船上工作的这一家人,父亲是红船的“红管家”,母亲和女儿都是红船的金牌讲解员。
她
她叫张一,是父母唯一的孩子。
毕业于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的她,和妈妈是校友。妈妈是京剧专业毕业生,她学的是声乐。2008年毕业时,22岁的张一有很多种选择。“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就在这个时候,她从母亲那里听到一个消息——嘉兴南湖风景区正在招聘讲解员。报不报名呢?难道自己的人生也要跟妈妈一样伴着红船在南湖度过吗?要不要复制母亲的人生呢?
从小跟着父母在红船边长大的张一,对南湖的角角落落都非常熟悉,对母亲所从事的职业更加熟悉。用母亲的话说:“我怀孕的时候,女儿就在红船接受胎教了。” 听着父母讲解的红船故事长大的张一,决定做一名“红船人”,像母亲那样做一名优秀的金牌讲解员。2009年8月,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张一正式成为南湖革命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和妈妈成为同事。她说:“我的第一位老师就是我的母亲。”
博物馆、纪念馆是传承历史、文化的公共场所,讲解员是沟通纪念馆、博物馆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讲解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参观者的受教育质量,影响着纪念馆、博物馆的窗口形象,甚至影响到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形象。
一米七二的高挑个头,说起话来嘎嘣脆,张一反应敏捷,逻辑清晰。这位看起来有些内向的“80后”女孩,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十分现代的理解和阐述。张一说:“我们做讲解员,要讲究手、眼、声、法。特别是走位、站位非常重要,在室内陈列讲解时,需要走多少步,在什么地方转换身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她业务过硬,嘉兴市举办导游讲解员演讲比赛,她不止一次获得第一名。
最令张一感动的一次讲解,是接待来自上海的一群老人家。领队是中共早期党员、共青团中央首任书记俞秀松的继子俞敏。老人们年龄最小的已经65岁,最大的一位89岁,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的儿子陈一鸣。这一切,都是张一在讲解过程中与老人们互动了解到的。一说起陈鹤琴,张一就与陈一鸣聊了起来。陈一鸣没有想到,这位20来岁的年轻姑娘,说起父亲的逸闻趣事如数家珍。
张一告诉老人:“您是1920年出生的,生日和毛主席是同一天,是12月26日。那一年,您父亲才29岁。从您出生的第一天开始,您父亲每天都在本子上记录下您成长过程的每一个变化,作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他天天亲自给您洗澡。他把家当作了实验室,您成了他的实验对象和成果,他还将研究心得编成讲义,在课堂上开设儿童心理学课程。有时,他还会把您抱到课堂上作示范……”
陈一鸣老人想起了父亲,眼睛里噙满泪花。参观结束时,老人握着张一的手,一字一句真诚地说:“姑娘,谢谢你!谢谢南湖革命纪念馆。”
谈起这件往事,张一告诉我:“这些老人家都非常低调,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特别真诚,陈老双手握着我的手的时候,我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那一刻,我找到了存在感和成就感。”
2018年8月,张一和父母一起,应央视之邀到北京做专题节目。录制间隙,她抽空去了一趟故宫,悄悄地向同行学习。离开时,她在故宫商店看到一枚书签,上面写着四个字——“不忘初心”。她毫不犹豫地买下,作为送给自己的礼物。
他
他,叫张新志,是嘉兴家喻户晓的“红船管家”。
说起红船,刚刚从南湖革命纪念馆陈列文保部副主任岗位上退休的他,总有说不完的话。这天,我跟随他乘摆渡船上了湖心岛,恰逢红船维修保养。长年停泊浸泡在湖水里的红船,风吹日晒雨淋,需要一年一小修、两年一大修。维修时,红船的1000多个零部件要全部拆下来,清洗、晾干,再上七八遍桐油;船底则送到造船厂保养。
张新志与红船结缘是在1985年。因嘉兴地区京剧团解散,在剧团扮演武生的张新志从湖州回到嘉兴,分配到南湖革命纪念馆工作。上班第一天,听说自己的岗位是负责红船的维护工作,张新志心中有一点儿怀才不遇的憋屈。的确,看管一条停泊不动的游船,这有啥难的嘛!
上岗之后,张新志才发现守护红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守护时间越久,见到的参观者越多,他越觉得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心中也更自豪。“30多年了,这个岛上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我和朋友们开玩笑讲,你把我眼睛蒙起来,扔到湖里我再爬到岸上,我都知道是什么地方。我们这里有近200种树,其中近20种是国家保护级别的,它们的名字、习性、生长程度我都清楚,出了什么问题,我也都看得出来。”
33年的坚守,不容易!无怪乎人们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新的雅号——南湖湖心岛“岛主”。
最让张新志揪心的是,一到梅雨季,整个湖心岛都会变为“泽国”,红船的守护任务就变得非常艰巨。尤其是遇到台风,要提前根据风向,把船转移到避风港,用绳子、铁锚加固。因此,每天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是他的必修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新志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对天气格外敏感。只要遇到恶劣天气,他就像一个战士时刻准备着冲向战场。
那年代,南湖还没有建水闸,一到夏天就发大水,为了让游客如愿瞻仰红船,他和同事一起填沙包、铺跳板。1991年夏天,长江流域大洪水,接连发布台风警报。那一天,不凑巧,女儿张一忽然发高烧。傍晚时分,忽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正在做晚饭的张新志赶紧关了煤气,对妻子徐金巧说:“金巧,老天爷突然变脸了,红船需要加固,我得赶紧去。这饭做了一半,还有宝宝,就辛苦你一个人照顾了。”话音未落,张新志拿起雨衣,冲出了家门。
那时没有手机,纪念馆馆长章水强看到天气突变,赶到张新志家,才知道他已经去湖心岛了。等章水强赶到南湖渡口,只见张新志和张伏观、倪建华、陈宪平、杨起坚等同志正顶风冒雨在大浪中用绳索加固红船。那一次,暴雨倾盆,接连下了六天六夜,张新志和同事们守护着红船,每天只吃泡面,六天六夜没有离岛。
夏天风大雨大浪大,冬天的日子也不好过。每逢大雪天,张新志都要时时观察雪情,及时清理积雪。33个寒来暑往,为守护红船,张新志的身体落下不少毛病。从曾经的“门外汉”到公认的“红船医生”,张新志和同事们不断提高维修技术,结合现代和传统工艺,实现“修旧如旧”。
张新志忘不了一位来自贵州的老人。那是2008年春节,大年初二,寒风凛冽,大雪过后,游客相对较少,这位老大爷带着小孙女来到了湖心岛。“我退休了,孙女放假,我就想带她来南湖看看,看看我们党是怎么从一条小船上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不容易啊!我年纪大了,怕以后没有机会,可能是最后一次了。”
张新志热情地给他们讲解红船的故事。介绍完了,给老爷爷和小孙女照了相,张新志问:“老爷爷,你们回头还要去哪里?”老爷爷说:“参观了红船,我还要带小孙女去井冈山看一看,然后再去西柏坡、延安看一看。”
那天临别时,张新志送祖孙俩到渡口,目送他们离开。立在寒风中,张新志心中暖暖的,全身好像被什么东西包围着。他抬头看看远方,城市里的高楼鳞次栉比,楼顶上的雪,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皑皑光芒,仿佛整个城市都是温暖的。
她
她叫徐金巧,是红船第一代讲解员。
和丈夫张新志一样,徐金巧也是1985年因嘉兴地区京剧团解散,跟随丈夫来到南湖革命纪念馆工作的。1959年出生的她和南湖革命纪念馆是同龄,她说:“这是我和红船的缘分。”
说起转行之初的艰难,徐金巧十分激动:“哎呀,做讲解员,完全陌生。我唱京剧的,受唱戏影响,讲解时总习惯拿腔拿调,讲不好。讲红船,讲党史,就更不容易了。怎么办?我就硬着头皮向老前辈、老同志学习,厚着脸皮向大家求教,平时就泡在图书馆和档案馆。”
爱一行,钻一行,勤奋学习的徐金巧很快成为纪念馆的业务骨干,成为群众心中公认的金牌讲解员。
1992年,金秋十月,徐金巧接待了一个特殊的参观团——上海市残疾人代表团。那时,参观者是可以登上红船游览的。这天,讲解完毕,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对徐金巧说:“我眼睛不好,我能不能上去,摸一摸红船呀?”
徐金巧爽快地答应着,赶紧走上前,搀扶老人踏上跳板登上红船。走进前舱,老人坚持自己扶着门慢慢地摸到中舱,慢慢地走到中共一大代表开会的八仙桌前。这时,只见老人缓缓地俯下身子,把脸轻轻地贴在桌面上,老泪纵横,自言自语:“我终于来到了共产党诞生的地方!”
这个残疾人代表团瞻仰红船后,大家自觉地集中起来,在湖岸边站成一排——有拄拐杖的、有坐轮椅的、有戴耳麦助听器的、有戴墨镜的,高声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嘹亮的歌声伴着南湖的波涛,在湖心岛荡漾开来。
此情此景,如同一道闪电,击中了徐金巧的心。年深月久,这一幕如同一张永不褪色的老照片,镌刻在她心灵的相册中。
那个时候,作为南湖革命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徐金巧也在思考着如何创新中共一大历史的讲解工作,把党史知识的课堂延伸到社会。她和领导、同事们一起,把讲解词做成快板书,做成表演唱,深入到企业、军营、院校,用歌舞的形式宣传党史。
我好奇地问她:讲解员最怕的是什么呢?
徐金巧笑着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参观者提问题。
参观者来自五湖四海、天南海北,所问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讲解员往往难以招架。1991年6月,一位参观者看到有关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的情况介绍,就问道:“新民学会有多少会员?”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徐金巧给难住了。徐金巧诚实地回答:“对不起,我回去马上查一查,谢谢您考了我这么一个问题。”
像这样被参观者“考”住,不止一回。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考试。徐金巧深有感悟地说:“做讲解员,就好比是一桶水,倒掉了一点,就必须赶紧填满。”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讲解中,她经常碰到参观者问这是什么花、什么树、什么石头。嘉兴的历史文化名人多,沈钧儒、褚辅成、王国维、茅盾、金庸等,数不胜数,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参观者常常要问及他们。因此,南湖红船的讲解员不仅要熟悉掌握中共党史,还要熟知南湖的一草一木、了解嘉兴地方史,使自己成为一本小百科。
从26岁到56岁,徐金巧在南湖革命纪念馆整整做了30年讲解员。名声越来越大的她,曾接到许多单位抛来的橄榄枝,高薪、高职诱人,都被她一一回绝了。“说句实在的,我也心动过,我和爱人是双职工,又在同一个单位,清水衙门,人往高处走,谁不想高收入?但是,我不舍得离开纪念馆。我们全家的心都在这里,永远不变。”
红船一家人,两代南湖情。在徐金巧的家里,珍藏着一本影集。她喜滋滋地说:“现在退休了,我时时翻开这些老照片,这些都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家最大的财富。”
的确,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影集。作为历史的见证,它静静地承载着红船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讲述着他们守护红船的人生,见证着他们守望红船的初心……
(作者:丁晓平,系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作协会员)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