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15 17:27 | 来源:中工网 2021-09-15 14:55:59 | 查看:890次
棕草制品,古来有之。棕编技艺是汉族传统手工艺,已有1700年历史。随着时间流逝,掌握该技艺的匠人却越来越稀少。在浙江安吉,有一位棕编技艺非遗传承人——周增方。
周增方展示棕编技艺。通讯员王豆豆 摄
棕编是生活的一部分
走进周增方的工作室,仿佛踏进新世界的大门,橱柜中展示着形态各异的动物,惟妙惟肖,而制作它们的原材料竟是些不起眼的棕榈叶。
一把剪刀、一个锥子、一根铁丝、几片棕榈叶,在一双巧手下,一撕、一划、一绕、一穿、一拉,动物雏形逐渐显现。跟竹编等技艺不同的是,棕编并非从头开始编织,而是从尾开始,这就更考验编织者的空间想像力。
周增方今年34岁,年纪虽轻,但技艺纯熟,飞禽走兽,信手拈来。周增方说,祖辈和父辈都会棕编,从小耳濡目染,而真正拾起棕编技艺,是在大学时期。“有一次和驴友去山上露营,看到帐篷前的几棵棕榈树,跟着祖辈父辈学棕编的童年回忆迅速涌现。”那次之后,周增方手就一直“痒痒”,便开始用棕榈叶编织一些小昆虫送给同学,没想到受到一致好评。
之后,周增方一发不可收拾,对棕编逐渐痴迷。那时候网络没有那么发达,相关的书籍少之又少,他主要通过自己的不断练习与摸索,从失败中获取经验。周增方笑着说,“当你看到一件完成的作品时,它背后可能是十几个失败的残次品。”
毕业之后,周增方来到安吉一家转椅企业做设计工作,如今经营着一家文具店,职业换了,但棕编手艺却从未放下。棕编是爱好,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延续心血,传承技艺
每件作品都是编织者的心血,如何长久保存,将这份心血延续?首先得在棕榈叶上做文章,高温煮沸,将叶子分小捆扎紧,再进行晾晒。“这样处理过的叶子更劲道,也可防虫防霉。作品完成后,反复刷三遍清漆,就可以长久保存。”周增方解释道。
经过十余年的积累,除了掌握棕编技艺的传统手法外,周增方也在不断创新,加入自己的想法。他拿起橱窗中的一只“天鹅”说道:“这只天鹅采用了编织法、锁折法、粘贴法等多种手法混合,才显得这样的逼真。”同时他还将棕编作品进行组合,拼凑成一幅完整的三维立体画,进行装裱。每幅画都仿佛诉说一个故事。
家中的棕编工作室是周增方生活中的一方净土,在这里只有他和他的棕编,“一编就停不下来,时间也跟着加速,常常到凌晨都不知疲倦。”他笑着说,最害怕3岁的儿子进来“破坏”他的作品,为此他专门给儿子编制了一只“摔不坏”的恐龙。
工作之余,他常常参加一些非遗展会,在现场展示自己的棕编技艺与作品,总是吸引不少围观群众。受学校邀请,周增方走进校园,开展非遗课堂,深受学生欢迎。另外他受文化馆邀请,利用晚上等空闲时间开设棕编课程对成人进行授课。“一开始不少人看到都会说这是竹编,每次都会耐心给大家普及棕编知识,力所能及地让更多人知道它、喜欢它、传承它。”周增方说,只要有人想学,他都不吝传授。
如今,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多,周增方加入了一个来自全国各地棕编爱好者的交流学习微信群,群里每周都会出题创作,各自进行创作后,在群里交流、分享。同时,他也开通了抖音账号,接下来会通过直播、视频等方式分享棕编作品的编织。
(据浙江工人日报消息 浙江工人日报记者程雪 通讯员王豆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