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杜小龙:我想表达对首都的感恩之情(图)

发布时间:2010-09-22 00:1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0-06-25 14:03:57 | 查看:1176次

杜小龙

  杜小龙,一位普通的来京建设者,他家境贫寒,不到14岁就外出务工,16年来他经历了数不清的磨砺,依靠自己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帮助,终于在北京立住了脚,经营数家特色餐馆,颇为火爆。他成功了,盈利了,但他依旧过着清贫的生活,却拿出近十万元来帮助素不相识的下岗职工;以爱心挽救、帮助吸毒人员;他连续4年义务献血1600毫升;他志愿参加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连自己的眼球、遗体也捐献给医学事业。他常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首都人民帮助了我,我要用自己的一切回报首都人民,表达我对首都人民的感恩之情。

  一、他经历了离乡背井的苦涩,他感受到了举目无亲、身无分文的凄凉,他更承受了父母双亡的痛苦

  杜小龙1976年出生在四川省广元地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勤劳耕作,维持着人口众多的家庭,在他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只好辍学以弱小的身体外出务工,奉养年迈多病的母亲。他先后在河北、山西、北京务工,用他的话说“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什么人都见过”,其中有两件事使他刻骨铭心,一件事是1992年8月在山西砖厂打工的日子,为了每天4元的工资,刚刚14岁的他和成年人一样每天完成1万块砖坯的任务,一天下来累的腰都直不起来。如果遇上阴天下雨就要把窑外的砖坯全部背进窑内,出窑后,再把烧好的砖背出来,几天下来,粗糙、滚烫的砖把他的后背都磨破了,太阳一晒钻心的痛,从那时起他就像条件反射似的一看见砖,觉得后背痛。另一件事是1994年春节过后,他揣着50元从家乡来到北京务工,原来以为到北京就能找到工作,生活问题就解决了,但没想到找工作的人太多了,整整两个月没找到工作,他感受到了举目无亲,身无分文的凄凉,他每天露宿在地下通道,捡拾写字楼丢失的剩饭充饥,更让他悲痛欲绝的是日月思念的母亲也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他,那时他绝望到了极点。

  二、他饱尝了创业的艰辛,他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他把首都当成自己的故乡

  从不服输的他,立志要做一番事业,7年间先后辗转石景山、海淀、崇文、宣武、西城、东城和昌平等7个区,开过8家饭馆,由于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几乎是屡战屡败,经营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多月,直到2004年在东城开了“北京天天醉酒家”才稳定下来。谈起他的创业经历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一个身无分文,什么都不懂的农村青年;一个干刷碗、择菜、打扫卫生等杂活的服务员,立志要经营自己的饭馆,为了圆这天方夜谭般的梦想,他不知吃了多少苦,流过多少泪。

  1998年3月他与老乡俩人满怀信心的在海淀青龙桥开了第一家饺子馆,为了买到更便宜、更新鲜的蔬菜,他每天3、4点就起床蹬车早早赶到农贸市场等着批菜,回来后准备早点、午饭、晚饭,因为没钱,雇不起厨师、服务员,所有后厨的工作都是他一人完成,一有空,他还要四处拜师学艺,学“菜谱”、学“经营管理”,那时他最大的奢望就是能睡一晚上踏实觉,然而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带来预想的收获,一个多月后,饺子馆关门了。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在困难的时候没有到下去,那就是来自社会的关心和帮助。1994年春节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一个同乡先找到工作,马上借了3元钱买来一屉小笼包子,请他饱餐一顿;在他几乎绝望回乡时,一位东北老板雇用了他,为了回报老板的知遇之恩,他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并主动提出只要吃、住,不要工资;1999年看他诚实可靠,北京的房东将自己的饭馆交给他经营管理;2006年一位常来用餐的顾客得知他的事迹后,在《中华博展》画报上用整版的篇幅,宣传报道他;最让他感动是一位叫张雯的女大学生,在网上看到他的事迹后,冲破了重重世俗观念来到他身边,全身心的支持他的事业,这一切,使他感到了人间的温暖,他决心把北京当成自己的故乡,把周围的人当成自己的亲人,用自己的全部回报社会。

  三、他用善良和爱心在为他人谋幸福中获得快乐,在他人的快乐中得到了幸福

  原本心地善良的他,也许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他立志一旦有了钱,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人。52岁的周天军原是北京照相机厂的残疾下岗职工,2001年4月,生活无着的他找到杜小龙,想承租饭馆的窗口卖小吃以补家用,杜小龙了解到周天军的困难后,立即答应下来并主动提出半年不收租金,由于缺乏经验周天军仅仅经营了4个月就干不下去了,杜小龙望着满脸无奈的周天军真诚的说,大哥您别走了,就在我这里干吧,有我杜小龙就不会让您为难。就这样周天军留了下来,一留就是6年。提起杜小龙,周天军有一肚子的话要说:“我与小龙非亲非故,但他比我亲弟弟还亲,我没有左手是残疾人,在饭馆里干不了什么活,也就招呼招呼客人,打扫打扫卫生,但我的工资比一般服务员都高,2004年我家拆迁搬到了天通苑小区,上班更远了,我提出不干了,小龙坚决不同意。最使我感动的是2005年我母亲因病住院没有钱交押金,小龙得知后,二话没说背着我向朋友借了4万元给我妈看病,到如今我也没还上这4万元,其实小龙也不富裕,都交女朋友了,还住在饭馆里一间4平米的小屋,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一想起小龙对我帮助我就想哭,我只有努力工作报答小龙。不久前,街道办事处根据我的情况把我列入低保户每月发500多元,我谢绝了,把这个名额留给比我更困难的人吧,我只能用这种方式回报社会。”

  40多岁的老吴曾经是风光一时的人物,1989年就下海,开买卖挣了大钱,前几年在朋友的诱惑下,粘上了吸毒的恶习,不到几年就将百万家产挥霍一空,数次被公安机关强制戒毒,媳妇和他离了婚,父母、兄弟都不理他,“我就像瘟神一样,谁见谁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小龙,小龙二话没说就留下了我。戒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它不仅要承受生理上的煎熬,更是对自己意志的考验,在那段痛苦、漫长的日子里,我几次都要前功尽弃,每次都是杜小龙及时找我谈心帮助我,鼓励我,并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使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两年来,我不但彻底戒了毒,和家庭的关系也好了,还当上饭馆的值班经理,在小龙这里,我重新找回了人生的自信和价值,浪子回头金不换,我还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无论在那里工作,我都要做好,让实事证明我还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6年,他主动联系怀柔区燕湖镇长园小学,连续3年为30名贫困学生送去捐款,使他们完成学业,受到当地领导和村民的称赞。今年,杜小龙又亲自驾车将100桶食用油、100袋好大米、100袋富强粉和春联、慰问金等慰问品送到东城区交道口办事处,他要在春节来临之际,向地区100户生活困难的家庭献上自己的爱心。杜小龙并不满足现状,他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近期他正筹备开一家“爱心餐厅”,与慈善机构一起,将销售的每一道菜中捐出1元钱,献给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杜小龙不图名、不图利,默默无闻地帮助他人呢?他说:“我是一名来自灾区的孤儿,在北京我每走一步都得到了首都人民亲人般的关怀和帮助,没有首都人民就没有我今天小小的成就,社区就是我的家,北京人就是我的亲人,节前为亲人送点年货,看望一下老人是我多年的愿望,我要长期做下去,回报首都人民。”

  他有一个格言:好人做好事,好事做到底。

(责任编辑: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