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

发布时间:2021-08-16 10:15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6日 02版 | 查看:611次

【光明论坛·温故】  

  2021年8月1日,第15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确保官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文中强调:“‘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政治工作实质上是党领导和掌握军队的工作。我军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要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必须坚定不移听党的话、跟党走,必须做到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

  “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出自战国时期吴起所作《吴子·图国》。原文是:“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其大意是:治理国家和军队,必须用礼来教育人,用义来勉励人,使人明辨荣辱、鼓足勇气。人们有了勇气和荣辱心,力量强大可以出征作战,力量弱小也能坚守阵地。礼、义非他,就是一个社会通行的主流价值观、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吴起提出,用“文德”,即道、义、礼、仁四德治军、教育士卒,可以使士兵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荣辱观,从而自觉服从命令、舍生取义、勇敢作战。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派思想交锋,既有对峙,也有融通。到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显学”,对军事思想的影响非常显著。儒家出身的吴起融会儒家、法家与兵家,尤其将儒家的“德治”引入其军事思想,主张政治和军事密不可分。只有政治搞好了,才能用兵打仗,取得战争胜利。他认为,国内政治清明、君民上下同心等政治要素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正所谓“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国内意志不统一不可以出兵,军队内部意见不统一不可以上阵。当年,吴起初见魏文侯就谏言“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教百姓而亲万民”“先和而造大事”,治理国家要“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君主对民众要“爱其命,惜其死”,如果在政治上做到这些,“则士以尽死为荣,退生为辱矣”。吴起遂受到魏文侯的厚待与重用,并为魏国建立功业。

  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政治和军事的密切关系。据《尚书·牧誓》记载,武王兴兵伐纣出征前号令:“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周武王特别强调了全军上下统一思想意志的重要性,号召大家齐心协力、奋勇杀敌。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诸侯称霸的迫切需要促使思想家们更多地从政治的角度思考军事和战争,尤其是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因此,兵家也多主张在政治上讲究仁义,提倡礼教,重视民生等,以期快速修复社会关系、积累社会财富,赢得民心、军心,从而早日实现霸业。

  春秋末年,伟大的军事家孙武作《孙子兵法》,孙子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他在思想史上第一次把政治作为影响战争的首要因素,并深深影响了吴起。《孙子·计篇》曰:“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之首,那么,什么是道呢?孙子又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所言“道”属于政治的范畴,而他所讲的政治就是人心、民心,即全体军民与君主、将帅意愿一致,上下同心、上下同欲。吴起也认为,“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这一现象的出现已绝非军事实力的较量,而是政治上人心向背的争夺。在同时期的兵书中,主张通过政治上礼乐教化、务民本而得民心以赢取战争胜利的思想随处可见,如《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等,秦汉以后军事家们的相关论述则更为丰富。

  无论是应对战争还是军队建设,都必须与政治主张、政治要求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保证军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军队政治工作,2014年10月31日,在福建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军队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是,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新的历史时期,做好全军政治工作,就是要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铸就拖不垮、打不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钢铁雄师。

  (作者:董冰,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