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袍法官”推动司法民主之路越走越宽

发布时间:2021-08-11 14:38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1日 03版 | 查看:735次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牢记初心使命 争取更大光荣】

  专注半导体技术研发的宋巧丽、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教师张立伟、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郭丽双……他们的本职工作各不相同,却有着一个相同的身份——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人民陪审员。

  作为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专门审判机构,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积极贯彻落实人民陪审员法律法规要求,700余名来自教育、科研、医疗、基层社区等各行各业、学历各异的普通群众被选任为该院人民陪审员,推动人民陪审员制度在知识产权审判中不断深化、落地生根。

  人民陪审员,常被形象地称为“无袍法官”。在我国,符合年满28周岁、具有高中学历等条件的普通公民,均有机会通过随机抽选的方式被任命为人民陪审员,以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维护司法公正。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有权参与各项国家事务的管理。司法权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全方位全过程贯彻人民民主原则。”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普通民众直接参与司法裁判,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陪审员制度已走过近百年风雨历程,其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成熟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作出重要部署。2015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正式启动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18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通过。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专门法律,成为人民陪审员制度进入崭新发展阶段的里程碑。人民陪审员法实施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积极会同公安部、财政部等部门持续稳步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建设,架起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四梁八柱”。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人民陪审员共31.6万余人,比人民陪审员法实施前增加约50%。人民陪审员来源更加广泛,性别比例、职业分布进一步平衡,学历层次、年龄结构日趋合理。人民陪审员法实施3年来,全国人民陪审员共参审刑事案件155.3万余件、民事案件712.1万余件、行政案件64.9万余件,其中由人民陪审员参与组成7人合议庭审结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1.8万余件。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推进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们经历了完整有效的培训和严格考核,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组织了庄严的宣誓活动,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和岗前职业体验,让我们从一名普通公众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陪审员。”来自北京某科技公司的人民陪审员张莉,对自己的新角色游刃有余。在一起著作权案件中,张莉用“大众的视角去了解案情,判断事实”,真正感受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助推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60后杜长江就职于中原银行安阳分行。以前,他对法官职业的了解仅限于电视剧中看到的审案过程。没想到的是,2020年7月,他光荣成为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虽然人民陪审员不是法官,但能够坐在审判席上参与庭审,从一名老百姓的角度给法官提供对案件的看法和意见,我仍感觉责任重大。”杜长江已经参审案件30余起,他表示会珍惜人民陪审员的身份,努力让司法裁判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人民陪审员通民意、知民情,在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方面可以与法官形成优势互补;人民陪审员直接参与审判工作,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能够使司法更加贴近社会生活、贴近人民群众、贴近时代要求;人民陪审员是合议庭组成人员,更是“社会监督员”,有利于确保司法公正,让司法权更好地在阳光下运行。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将持续推动人民陪审员法贯彻落实,深化人民陪审员制度配套制度建设,推动人民陪审员参审实质化进程,健全人民陪审员履职管理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中国特色人民陪审员制度优势。

  (本报记者 靳昊)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