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郭忠荣巧手剪出农家幸福生活(3图)

发布时间:2021-08-04 11:54 | 来源:辽宁日报 2020年08月04日 09版 | 查看:5253次

郭忠荣在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左起分别为邻居关荣环、郭忠荣、郭忠荣的孙子尤荣帅、郭忠荣的小姑子尤志艳)。

郭忠荣的剪纸作品《丰收乐》。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关艳玲 文并摄

核心提示

在父辈的熏陶下,朝阳北票市南八家子乡四家板村村民郭忠荣爱上了剪纸,并成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免费教剪纸爱好者学习,给村里的孩子们上剪纸课,她把自家变成了“文化大院”,并创办“乡音”小册子……郭忠荣在传承手艺的同时,也传承了文化,传承了纯朴的家风。她的家庭获评省“最美家庭”、朝阳市“最美家庭”。

从朝阳市北票高铁站下车,到郭忠荣家所在的南八家子乡四家板村下蛤蟆台沟组,记者问了好几个出租车司机,才有人知道这个地方。车行半小时,在小河边,找到了绿树掩映下的郭忠荣家。

尽管郭忠荣家离市区较远,但她的剪纸手艺却是远近闻名,经常有朝阳市区和北票市的剪纸爱好者专程来学习。“只要愿意学,我就免费教,远道来的还管饭。”郭忠荣说。

小时候,在父辈熏陶下学会剪纸

“说起剪纸,我家对这门技艺也有一百多年的传承史了。我的奶奶、父亲、姑姑、大弟弟都会剪,但他们都是剪一些简单的花样。我父亲会剪皮影人,剪得可好了。”69岁的郭忠荣说,小时候,当别的孩子去外面跑跑跳跳的时候,她就喜欢自己在家里玩。因为总是黏着母亲不让母亲干活儿,母亲无奈,就给她一把剪刀、一些破纸片让她剪着玩。

也许是天赋,也许是来自父辈的熏陶,自那以后,郭忠荣就爱上了剪纸。看到女儿喜欢剪纸,父亲也会经常给女儿一些指点。到八九岁的时候,她就能剪一些简单的花样了。每年过年,在自制的灯笼上糊上自己精心设计、剪裁出来的花样,总会引来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

痴迷剪纸的她,有一次甚至把母亲画好的鞋样子当作剪纸材料给剪了。“剪了我妈的鞋样子,我妈气得操起扫帚疙瘩把我一顿打。”郭忠荣说。

小时候,郭忠荣最盼过年。然而,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她盼过年不是为了好吃的、新衣服,而是父母会买新纸糊窗户,而旧的纸就会成为孩子们的“新玩具”。郭忠荣会把这些纸沿着窗框边缘一块块小心地裁剪下来,整齐地收好,作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剪纸的材料。

“为了和姐姐、弟弟抢窗户纸,我就把门插上,搬个小凳儿,站在凳子上到窗户边裁纸,等裁完了,再打开门让他们进来。”郭忠荣笑着回忆,眼神柔和地看向如今的玻璃窗,仿佛穿过岁月,看向那时的窗棂。

小时候,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郭忠荣不舍得用好纸来练习剪纸,那90个格子的窗户纸,虽然材质粗硬,却让她可以尽情地把头脑中一个个美丽图画变成剪纸,而剪纸也让她的童年时光变得美丽而值得回忆。

时光荏苒,很快,郭忠荣到了十七八岁。当时,村子里的女孩都需要自己动手绣包袱皮、做鞋、绣枕套作为嫁妆。“我家每天都聚一屋子人,一起做嫁妆。”郭忠荣说。

会剪纸的郭忠荣不但手巧,还会设计很多图样,村里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就都跑到郭忠荣家,一起商量什么样的图案好看,而郭忠荣也把脑子里剪纸的图样绣到了自己的嫁妆上。

长大后,把家变成“文化大院”

21岁那年,郭忠荣从北票市宝国老镇嫁到了南八家子乡,丈夫尤志财勤劳朴实,婆婆更是待她像亲闺女一样。

结婚后,由于家务繁忙,郭忠荣有很长时间都是零星剪一些新作品,直到两个儿子成家立业后,闲下来的她又开始了剪纸,而尤志财则一捆一捆地往家买纸,让她尽情创作。在家人的支持下,郭忠荣创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艺术水平也逐渐提高。

山上的一草一木,农家院里的鸡鸭鹅狗,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身影,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些都成为郭忠荣的创作源泉。

郭忠荣的剪纸创作无论是人物、民俗还是花鸟草虫,只用一把剪刀,不用刻刀,只有特别复杂的作品,才会用笔勾勒一下轮廓,而更多的图画仿佛一直在她的脑子里,随着剪刀流畅地在手中转动飞舞,作品就逐渐展现在大家眼前。

利用农闲时节,郭忠荣创作了大量带有乡土气息的作品,多部作品获奖。她被认定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还被评为辽宁省民间艺术家、北票市德艺双馨民间艺术家,并成为朝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

除了创作,郭忠荣还给村里的孩子们上剪纸课,有想学剪纸的人,无论是乡亲邻居,还是慕名而来的陌生人,她都耐心细致地教,希望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她还同本村的退休教师创办了“乡音”小册子,发表乡土作家的诗词歌赋,赞美家乡,赞颂美好生活。“‘乡音’不定期办了五十多期,一同创办的黄老师和尤老师两人相继去世,‘乡音’也就无音了。”郭忠荣遗憾地告诉记者。

郭忠荣和丈夫发现,农闲时,村里总有一些人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夫妻俩就商量,让村里的老哥们儿、老姐们儿都到自己家里来唱歌、跳广场舞。

说干就干,为了方便大家活动,夫妻俩自己出钱,买来了砖,会瓦工手艺的尤志财自己动手,把自家院子进行了改造。北票市文化部门还送来了音响、图书和彩纸,也有很多好心人通过提建议等方式给予支持。就这样,郭忠荣家的小院变成了村里热闹红火的“文化大院”。

“前几年,我们在广场舞比赛上还获奖了呢,大伙儿的精神面貌好多了。”邻居关荣环也是一名文艺爱好者,她骄傲地告诉记者。

2017年,郭忠荣家的文化大院被评为北票市优秀文化大院。文化大院不仅成为乡亲们农闲时的好去处,更是传播精神文明的主阵地。直到两年前,村民组修建了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郭忠荣家的大院才逐渐安静了下来。

现如今,纯朴家风代代传承

展翅的雄鹰、行走在春日田间的耕牛、金陵十二钗剪影……在郭忠荣家的墙上,挂着各种漂亮的剪纸作品。

翻看郭忠荣的作品不难发现,虽然只上过几年学,也不擅长语言表达,但郭忠荣通过剪纸展示着自己对美的认知,更透露着自己的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观也影响着她的孩子们。

金色的福寿喜庆图案贴在红红的底布上,这是郭忠荣给自己婆婆80岁生日创作的作品。有乡亲看到想请郭忠荣也给自家老人准备一张,尽管剪起来费时费力,但她从不拒绝。平时各类剪纸,有人喜欢或者办喜事需要,郭忠荣也毫不吝啬地送出。

公公去世后,婆婆不想搬离自己家,并对郭忠荣说想跟他们过。郭忠荣二话不说,当天夫妻俩就搬去和老人一起生活。

“老人养老看上你,别当包袱,那是瞧得起你,是你的荣幸。”郭忠荣说。

尤志财也是个热心人。他会瓦工活,邻里乡亲需要搭个锅台、改个炕,他总是热心帮忙;自己上山费力割来树条,编筐编篓,成品每年也送给别人不少。盒子里的菜籽、园子里的菜,都少不了和邻里分享。

夫妻俩心里总是装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村的老李家经济拮据,家里唯一的儿子小李在2014年考上了沈阳的一所大学。在短暂欢喜之后,老李一家为孩子的学费发起愁来。郭忠荣得知这一情况后,自掏腰包给小李捐款,又到朝阳托朋友为小李筹款,为他们一家解了燃眉之急。

郭忠荣的两个儿子和儿媳也都非常孝顺,上街时,总会惦记着给老人添置些东西,老人有什么需要,孩子们也总会想在前面。

“两个儿子家,各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两个孙女如今也都学会了剪纸。”郭忠荣有空时,就陪伴孙子、孙女,教他们剪纸,一家人其乐融融。

郭忠荣的大孙女尤荣华在北京一家聋儿康复中心做特教老师,凭借细心、耐心和爱心,很受孩子们的喜欢。当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帮助下取得进步时,她会忍不住和奶奶分享自己的快乐。

郭忠荣的孙子尤荣帅暑假开学后上高一,也是个热心的孩子,这个假期在家的时光,他不仅陪着奶奶,帮着奶奶跑腿干活儿,也没少给村里的留守老人解决手机使用上的难题。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郭忠荣家纯朴的家风已经传承给了孩子们。她的家庭获评省“最美家庭”、朝阳市“最美家庭”。

补记

有爱,就有家

“老伴儿走了快100天了。”7月20日记者采访时,郭忠荣悲伤地说。4月20日,本来忙着农活儿的尤志财忽然觉得不适,回到家倒下就再也没有醒来。

每当提起老伴儿,郭忠荣总忍不住落泪,然而又一次次忍不住回忆:吃饭时,想起这是老伴儿爱吃的饭菜;剪纸时,想起这卷纸是老伴儿花了几百元特意买回来的;看到孙子吃饭,想起夫妻俩为了让孩子不剩饭,让他背一首《悯农》诗再下桌,孙子马上会意,把碗里的饭粒儿吃光……

从娘家到嫁到尤家,家里一直是一大家子人。如今,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家,尽管这个暑假还有不需要补课的大孙子在身边陪伴,郭忠荣依旧难掩伤感。

“我刚嫁过来时,冬天天气冷,从外面回来手脚冰凉,婆婆总是把我手拉在她怀里暖着……”郭忠荣说,婆婆有三儿三女,丈夫是老大,最小的小叔子比自己的大儿子长12岁,3个小姑子更是每天围在她身边,看着她剪纸,跟着她学针线活儿。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生活在三间小土房中,十分和睦,彼此都没红过脸。直到后来,家里人口日益增多,才分作几处居住。每逢年节,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热闹红火,郭忠荣觉得格外幸福。

“我婆婆8年前去世,我好长时间缓不过来,一到厨房打转转,不知道做什么饭。以往都是我先问:妈,吃啥饭?她说吃啥,我就做啥。”郭忠荣说,而今,老伴儿又突然离去,自己更觉得没了主心骨。

嫁在本村的小姑子尤志艳过来看望嫂子,两人相对无言,先掉眼泪。

儿子们去了大连打工挣钱,出发前,小儿子特意在家里安了监控,哥俩在手机上随时可以查看——不是为了防丢什么东西,而是为了能够了解妈妈的情况。“能看见你,我们才放心。”“天热,你别舍不得开空调,我们帮你交电费。”“想吃啥就赶紧买来,别舍不得。”孩子们的一声声叮嘱,每天都暖在郭忠荣的心上。

儿孙孝顺、勤劳、上进,无论人在哪里,家都没散,因为有爱,就有家。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