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0-20 08:00 | 来源:东北新闻网 2007-11-27 15:48:41 | 查看:4958次
今年七月,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专业2051班张昊、张雪峰、林博三位同学的名字使夏季的锦城充满了感动,三位大学生在小凌河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被社会广为传颂。7月16日,三位同学从激流汹涌的河水里挽救了一个十三岁少年的生命,他们托举了一个生命的太阳,然而风华正茂的张昊和张雪峰却燃尽了生命的火花,把自己的年龄永远定格在21岁。
有人说人生如歌,三个二十一岁的青年在这个夏季用勇气甚至生命演绎了青春的华彩乐章。
历史不会忘记那一天
2007年7月中旬,锦州市连续降雨,小凌河河水陡涨,水流湍急。在太和苗圃小刘屯附近水域,小凌河形成了一片阔大的水面,然后向东一个急转弯儿后一路向南,抵达西大桥。这一片水域原来是采沙场,河底有很多三四米深的采沙大坑,水面看似平稳,但暗流汹涌。
7月16日,已放暑假的张昊和张雪峰没有回家,他们准备利用暑假进行专业实践和勤工助学。这天中午,他们到锦州市永安训练犬基地看望正在这里勤工助学的同班同学林博。下午三时左右,张昊、张雪峰陪同林博和训练犬基地杨某的儿子杨鑫彤一起到河边给狗洗澡。只听一声"救命",13岁的杨鑫彤不慎落入水中。林博一声惊呼"小孩儿落水了",三位同学立即奋不顾身地跳进了河水中。由于连日降雨,平日此处水位并不深的小凌河,河水陡涨,水流很急,水深处达4米。杨鑫彤掉入水中后,立即被水冲走,三个人在河水中拼命追赶,全然不顾自己安危,只顾奋力营救孩子。张昊一看在河里奔跑比较吃力,就跑上岸边,沿岸追赶至杨鑫彤的斜前方时再度下水,和张雪峰一起将少年向岸上托举。就在这时,一个漩涡将三名同学和落水儿童都卷入深水中,林博连呛了几口水,奋力挣扎后浮上了岸。此时,张昊、张雪峰和落水儿童均被冲走。林博上岸后跑了一段再度下水,将杨鑫彤拽上河岸。这时再返身去救两位同学,张昊、张雪峰已被水流吞没。
公安、消防、特警、葫芦岛海军基地的官兵及锦州市冬泳协会和刘家村村民的全力营救也没能留住两个花样年华的青年;亲人的呼唤,学校师生的牵挂也没能让两个青春年少的孩子回到思念他们的人中间。那个同学们心中"没的话说"的好班长,老师眼中"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好学生";那个成熟稳重才华横溢,让同学们信赖的"大个儿"就这样悲壮地走了。
舍己救人事件发生后,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三位同学,三位同学让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他们舍己救人的一瞬。当我们探究起他们,让人感动更多的是他们在细节的、琐碎的、平凡的生活中体现的对待生活的那份真诚和爱……生活中的他们富有理想、勤于奉献,乐观豁达、善于体谅,他们的每一个故事,都在诉说奉献、爱、坚韧、责任和理想,从中使我们感受到了三个奋发有为的青年的灵魂,三个有梦的大学生的灵魂,三个有责任感的勇敢的灵魂……
奉献点亮生活
7月16日,在寻找张昊的现场,张昊的父亲说,我太了解他了,在那种情况下,我的儿子是不能袖手旁观的,他一定会救人的。知子莫若父!在那种情况下,他们三个都不会退缩。了解了他们的为人,你也会得出相同的答案。奉献,贯穿了他们的生活。当我们分析三个人英雄壮举的成因时,奉献是原因,亦是线索。
"我没事,别管我"是张昊的口头禅,他的心里装着所有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我是太阳神,我是一个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我希望我能给你们带来快乐,发扬太阳的伟大精神。"这是张昊日记中的一段话。甘愿奉献。张昊一直这么做,而且一直微笑着这么做,真心诚意地去做。对同学的事他事事关心,有求必应,做完后却从来不张扬。从上大学开始,同学们每次假期回家的车票都是他带头去买的。节假日车票不好买,排一次队只能买几张,为了使同学们都有座,他每次都得排好几次队。回来之后,还把票都整理好一一发给同学。有时,大半夜,在同学们都熟睡的时候,他就起身去火车站排票。夏天热,冬天冷,队伍又长,他说:"为了大家,再苦也值得"。大一的时候,一位同学病了,正值期末,他牺牲了宝贵的复习时间,跑前跑后,办理住院手续,看护,送复习资料。同学出院后,他为同学办缓考,协调医疗保险的事。白天忙同学的事,他把学习的时间只能留到深夜。运动会期间,为了让同学们休息好,上午参加完比赛的张昊把同学都放走了,自己留下来看桌椅。大热的天,累了他就在椅子上休息一下。运动会后,他又忙着给同学们买奖品,给同学们买的半袖衫他不知往夜市跑了多少趟,调大小,换颜色。有一次过元旦,学校给每位同学发5元钱,大冬天他走了一个多小时,找到一家银行,把整钱破成了零钱。有事找张昊成了同学们的习惯,不管多忙,他都乐呵呵地去办,他那憨厚的笑容成了同学们永久的回忆。
张雪峰乐于助人在同学中也是出了名的。同学有事找他,他总是有求必应,就算再难办的事情,他也会尽力帮忙,让人感觉他从不会拒绝人。同学病了,找他帮忙买药,他马上就骑车去买。换季的时候,同学没有衣服,他主动把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放到同学的床上。寝室里8个人,值日时每天一个人,一周还剩一个人。张雪峰说"我是第八个,就每天值日"。说得轻松,做起来也不含糊。经常早晨同寝室的兄弟们还没起床,他已经在打扫卫生了,等值日生起床他已经都打扫完了。张雪峰的吉他弹得不错,同学慕名向他请教,不论是谁,他都认真地教。一遍不会,就两遍,有时得教好多遍,学的同学都不好意思了,可他从来不嫌烦。有的同学主动提出要交点学费,被他坚决地回绝了。一次,暑假考试前夕,对面班级一个素不相识的同学,说他班的门锁坏了,请人帮助修理,张雪峰毫不犹豫地就去帮助修理。天气闷热,雪峰汗流浃背。面对同学的道谢,他只是摆了摆手说"没什么,只是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同学们说,"大个儿"太实在。暑假考试前,张雪峰观察到林博经济拮据,没用林博开口,他主动给了林博100元钱,那钱是他从姑姑给他买手机的钱中省下的。
两年来,十几名同学在林博的帮助下找到了实习地点。作为社会实践社的干事,林博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骑着自行车到处给同学找实习的地方。他还把自己的实习地方主动让给同学。如果哪个同学上课忘了擦黑板,他会主动上去把黑板擦干净。去农场实习时,面对牛场堆积的粪便,其他人躲得远远地,只有他拿着铁锹去打扫卫生。在农场,有什么脏活、累活都是他抢先干。同学有事去学校鸡场找老师,怕鸡场的大狗,知道林博驯狗,给林博发个短信,每天时间安排得非常紧的林博痛快地陪同前往。
他们不仅在学校先人后己,乐于助人,在校外也一样。张昊的同乡说,在回家的车上看见老人或者行动不方便的人他总是主动过去帮他们拿东西。有一次,为了给一个远道的乘客让座,他一直站到家,而火车到他家大约要5个小时。一次,林博和同学走在路上,马路中间有块大石头,谁都没在意,林博捡起了那块石头把它放到了一个行人很少经过的地方。同学问他"捡它干嘛?"他说"在马路中间多危险,要是人或车不小心撞到出事故怎么办?我也不费力,举手之劳"。寒暑假时,张雪峰和老乡一起回家,他都主动帮老乡买票,帮老乡拿最重的行李。
听到张昊和张雪峰牺牲的消息,他们的同学来了,朋友们来了,学校托人捎来了张昊的小学、中学的品行鉴定。张雪峰的中学老师用诗歌表达痛失爱生的伤感。人们回忆起他们一件件感人事迹。张昊读初中时,一位同学家里困难,他天天把自己带的菜分给同学一半。初中时,每年的冬天他都提前到校给同学生炉子,就是胳膊骨折也不例外。从那时起,张昊的手就落下冻伤,现在天一冷,他的冻伤就犯。高中的时候,一次班里的热水器坏了,一位同学趴在出水口下面找原因,热水器突然出水,张昊毫不犹豫地把手伸了过去,同学的脸没烫着,张昊的手却留下了永久的痕迹。初二时,张雪峰的一位同学得了急性阑尾炎,当时父母都不在家,他把电话打给了雪峰。不到5分钟雪峰就赶来了,背了同学走了足足500米找到车把同学送进医院。后来又回家拿够了手术费……这位同学至今还感慨:他是我的好兄弟!他做的好事太多太多……
集体是他们心中的家
同学们说,张昊这个班长做得太称职了,他时时处处都为班级着想。他就像家长,有了他,同学们就感觉这个家有了热血沸腾的心脏。张昊家在农村,上大学的钱都是借的。但是,大学期间,他收集废弃的饮料瓶子,把卖掉的钱拿来做班费。同学问他为什么找这样的麻烦事。他说,这些钱看似微不足道,却可以为我们补贴家用,夏天可以用这些钱买些冰棍儿为同学解暑,冬天可以买一些日用品解班级一时之需。张昊是把班级当作了一个大家庭!有一次学校检查教室卫生,负责值日的同学周末出去玩赶不回来,发信息给张昊请他帮忙。张昊那时正在学校农场实习接到信息时他正给仔猪打疫苗。12点半打完疫苗他骑车飞速往回赶,坐车要30分钟的车程,他骑车只用了50分钟,到学校时衬衫都湿透了,赶在检查之前把教室收拾得窗明几净。为了班集体,他牺牲很多的时间,班级里一切琐碎的事务他都承担起来,比赛前组织训练,文艺演出前组织排练、安排卫生值日、收团费、发新书、代购票……这些杂七杂八的事务张昊都认真去做,做得仔仔细细,他想把班级带得最好。这些事别人看着都累,但笑容总是挂在他的脸上,从不抱怨。
那份对工作的责任感使张昊坚持着一份他人难以拥有的认真。作为学习部的干事他负责检查早自习。他每天早早就到工作岗位,有时都来不及吃饭,对每班出席的情况认真记录。有的同学不愿上早自习,请他高抬贵手,每次他都不徇私情,并加以劝导。由于他认真负责,一段时间以后,他负责的楼层早自习都是满勤。他是同学们公认的好班长、好干部。2006年,他获得辽宁医学院"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雪峰是寝室长,尽管这个职务在别人看来很微不足道,但他却对本职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作为寝室长,他非常讲究工作方法,学校的一些活动,寝室里有的同学有抵触情绪,或者想不通,张雪峰耐心解释,他的解释总是让大家不仅能理解,而且欣然接受,干起活来分外卖力气。作为寝室长,他还妥善地协调寝室的关系,寝室的同学和睦相处,亲如兄弟。今年上学期,他们寝室被评为"优秀寝室",张雪峰被评为"优秀寝室长"。
雪峰个儿高,1米88的个头儿,平时班里高处的卫生都是他打扫,每次考试前的教室卫生几乎都是张雪峰承包了。考试前是同学们时间最紧张的一个阶段,教室的卫生常被大家忽视。为了给班级同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雪峰每天都会早早到达教室,默默地把教室打扫一遍,有时一天还打扫两遍。每当他离开时,都会检查窗户、门是否锁好。他说,班级就像一个家,我们回家或者离开的时候,不都是好好照看我们的家吗?
班级组织活动,林博总是忙前忙后,根本不用叫,热情地帮助班里张罗,有了他组织者感觉轻松不少。有一阶段,林博发现同学们和一个任课老师沟通不太顺畅,他主动提出作科代表,帮助老师擦黑板、收作业,在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沟通,通过林博的努力,班里的同学上这门课时感觉轻松多了。
从小学到中学,这三位同学都有做学生干部的经历,张昊小学就有帮助学校救火的经历,雪峰和林博爱校、爱班的事情也是一件件......
贫困中的感恩和自强
三位同学的家庭都在农村,家里都非常贫困,三个人上大学的钱都是东拼西凑加上贷款才够的。为了供张昊上学,忙完农活,张昊的父亲出去打短工,做瓦匠活儿;张雪峰的父母为了供儿子上学两地分居已好几年了。父亲在家附近给人做司机,母亲远赴大连做保姆;林博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父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左臂,家里贷款10多万元,住的还是土房。家庭虽然很困难,但是他们对生活没有丝毫慵懒和倦怠,把艰难的环境看作是锤炼意志、增长才干的沃土,自立自强,表现得乐观而豁达。
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三个人都勤工助学,他们三个人把勤工助学作为解决经济困难的渠道,也当作认识社会、增长才干的机会。大学一入学林博就在学校的餐厅做服务员,他还清扫过教室,现在在训练犬基地帮助驯狗。张昊的寝室现在还有一捆报纸,那是他假前从勤工助学的网站领回来的,准备暑假过后发给同学们。他还送过筒装水,做过家教;张雪峰利用自己的特长参加一些有报酬的演出。去年寒假,他还利用假期去大连打工。打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找工作的不容易,工作的辛苦,他们都没有退缩,而且把自强当作人生重要的品质。他们还把做事认真负责的精神也带到了勤工俭学的工作中。张昊发报纸挨个寝室发,从不偷工减料。和同学送水他总是挑最高的楼层,把方便让给同学。朴实的林博负责清扫教室时,早晨和中午他都要定时去看看卫生的保持情况,以便及时清扫。短短的假期打工,张雪峰得到了老板的高度赞扬。
由于家庭环境的艰苦,使得他们比别人更懂得生活,更懂得家人的艰辛,更懂得回报。
林博上大学后寒暑假基本不回家,每个假期他都找地方进行专业实践和勤工助学。但是,每年的"五一"、"十一"他都急着往家赶,因为那正是农忙和秋收的季节,他着急回家帮家里做农活。今年"五一"他在家待了四天,从一进门他就没闲着,整整干了四天。他的同学肖汉和他一起去他家,帮他干活的肖汉手和脚都磨出了血泡,从中肖汉也体味出了林博的勤劳和能干。林博的父亲胳膊没受伤的时候,年年出外打工。小林博从小就帮母亲干活,家务活他什么都干,除了不会蒸馒头,基本的饭菜他都会做,邻居没有不夸他的。今年开学,林博只从家里带了几百元钱,一直没朝父母要钱,父亲担心儿子的身体,主动给他邮了三百元钱。林博的俭朴在同学中是出了名的,吃饭能省就省,由于长期的饮食不规律,他落下了胃病。在同学的记忆中他总是那两套衣服。笔者第一次见到林博时,他穿的是一双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穿的老式布鞋。
雪峰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11岁的时候奶奶去世。从初中开始,年迈的爷爷无力照顾雪峰的生活,父母不在身边,年仅十四岁的雪峰开始挑起生活的重担。每天在学校他都抓紧时间学习,回到家他就做饭、洗衣服。每逢过年过节,他还要像大人一样去购置生活用品。繁杂的家务没有压倒雪峰,他把祖孙俩的日子过得井井有条,夏天他知道联系工人给房子作防水,冬天他自己动手给窗户钉保温膜。像他那样年龄的孩子正在父母的怀里撒娇,可是雪峰是那样的成熟懂事,不让爷爷操一点心。在雪峰的遗物中有两盒写着"膳食纤维补充来源"的保健品,使她母亲卢翠娟分外心痛,"雪峰1米88的大个子,体重才130斤,缺营养啊!这保健品是他姑姑给买的……"平日,亲戚们资助着雪峰的学业和生活,他知道他承载着家里人太多的恩情,他总是计划毕业后怎样回报。
张昊的父母总是告诫儿子,吃得好点,学习累,别累瘦了。可是在学校他不乱花一分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他心疼父母。爸爸每天早出晚归干点瓦匠活,瘦弱的妈妈每天早起晚睡干农活,钱来得不容易。只要一放假,他就使劲帮家里干活,去地里割草,洗碗,扫地,只要能干的他都干。奶奶从小把他带大,他对奶奶更是孝顺,每次放假都给奶奶买东西,经常逗奶奶开心。让家里人过上幸福生活是他给父母的承诺。回报骨折时给他看病少收钱的医生,回报关心他的老师,也是张昊的心愿。他们寝室桌子里的几把雨伞,记述着张昊生活作风的俭朴,那伞是老生离校时扔在寝室的,张昊捡了回来,刷洗干净留作了公用。
三位同学虽然自己省吃俭用,但是同学有病,他们却慷慨解囊,为白血病的同学捐款他们都毫不犹豫,张昊一下就捐出一百元。
生活虽然贫困,但生活因理想的支撑过得丰富而充实。
理想激励人生
进入大学校园后,三个人在第一学期不约而同地都交了入党申请书,张昊在暑假前通过了党组织的考核,组织马上就要发展他为预备党员,雪峰和林博都是入党积极分子。三个人在入党申请书中都表达了立志报国的信念,此次,三个人都用行动表明了对党的忠诚。
崇高的理想激励了他们的生活,也使他们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人生也因此更加充实。
张昊认为蹉跎时光、荒疏学业是一个大学生最没法交代的事情。有的同学睡懒觉,不爱上早自习,负责检查早自习的张昊对他们说,早晨起来背背单词,学学习多好,为什么把时光荒废了呢?身为学生干部的张昊非常忙,学习部的事,班级里的事占用了他不少时间,可是一有时间他就用来学习。除了在农场实习外,张昊还自己找了一家宠物店和一个狗场,只要有点空闲,就骑车给人家打打下手,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他把生活安排得太充实了,不得不减少休息时间。同学见他越来越瘦,劝他别那么累了,少去两个实习的地方,多休息休息。张昊笑着说没事儿,我很强的。去年他获得了学校的奖学金。
张雪峰曾对他的同学说,有理想并能实现理想是一件幸福的事。高中时,雪峰学习架子鼓,他节省生活中的一切开支,筹集学习费用,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为了节省车费,他每天步行两三公里去市郊学艺。雪峰原来的理想是上一所艺术院校,但是上艺术院校的费用太高了,出于家庭经济状况的考虑,他放弃了最初的理想。畜牧兽医也不是雪峰报考医学院的首选专业,但是,他很快从专业的转换中调整了情绪。他在日记中曾写到:我目前的目标就是前20名的某一个位置,我也不单单要学习文化知识,……我要发展一切能力。他在学业上非常刻苦和上进。如果有专业实习的机会,他都会去参与,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简陋,他都能苦中作乐。有时实习的地方睡觉特别挤,一般的同学都受不了,他1.88米的大个,腿都伸不开,但他从不说苦。他曾经说过,无论物质生活多么艰苦他都能接受,他要求的是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
林博认为生活上的贫穷并不可怕,精神上的空虚才是最大的贫困。从上学那天起,他就决心好好学习。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上课有听不懂的地方,下课他会追着老师问,他那股认真劲,叫同学佩服。入学到现在,林博共担任了五科的科代表。一个原因是为同学服务,另一个原因是方便请教问题。周末,同学们抓紧时间放松,可林博却骑着自行车满锦州找实习的地方,一次次被拒绝都没有使他放弃。现在他在三个地方进行社会实践,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同学们在课外很难见到他。他的吃苦肯学的劲头令那些在父母细心呵护下的同学非常佩服。在农场进行实践性学习,有的同学受不了那里的劳动强度和饮食,几天就跑回来了,实习几个月以来林博从不叫苦。由于林博肯钻研,他的实践技能非常好,社会实践所在地的老师对他都赞不绝口,同学们对他也很钦佩。
三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提高政治素质,学习知识,还把它们与锻炼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有机结合。
张雪峰这个上大学之前学习架子鼓的男生,上大学后又练起了吉他。凭着他的钻劲儿和韧劲儿,他的吉他演奏水平飞速进步。由于他出色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这个后起之秀被推举为学校吉他协会的会长。今年5月份,他发起并组织了"蓝月吉他社"的吉他晚会,他从锦州市的其它高校请来了乐队,还从琴行请来了专业人士,从晚会的策划、组织,甚至到保卫和意外事故的预案,他都策划得妥妥当当,晚会的效果至今还给同学们留下深深的回忆。高中时,雪峰就是学校广播站的站长,他的口才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喜欢文学的林博一上大学就加入了文学社。由于做事认真负责,今年他被同学们推举为语轩文学社社长。作为社长的林博带领文学社的同学们外出采访、出板报、组织辩论会。他还领着文学社的成员到处拉赞助,增加活动经费,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身为学生干部的张昊,学校的各项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征文比赛他写稿,体育比赛他参加,班级演出缺人他友情出演,篮球、乒乓球他都喜欢,由于他投篮的动作特别,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篮下小青蛙"。
永远的骄傲
儿子离去了,张昊的父亲说"儿子,爸爸佩服你,你是真正的男子汉!"张雪峰的母亲说:"儿子,你没有死,你还活在妈妈的心中。妈妈心疼你也觉得值啊!妈妈佩服你!"两位家长的讲话,让7月19日记者见面会现场内外的人都泪流满面。三位可爱的青年不仅是家长的骄傲,他们三个也是我们辽医的骄傲。
7月20日,学校为张昊、张雪峰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辽宁省教育厅思政处处长张伯威、锦州市委副书记王铁成,锦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迟克举等领导参加了追悼会。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锦州市委市政府等省市单位送来了花圈和挽联。辽宁医学院全体院级领导和师生代表600余人参加了追悼会。事发当地的村民和许多市民自发赶来,人们用泪雨和鲜花为英雄送行。
舍己救人事件发生后,7月18日,学校立即召开全院大会,做出了向三位同学学习的决定,并决定追授张昊、张雪峰"优秀大学生标兵"和"优秀共青团员标兵",授予林博"优秀大学生标兵"和"优秀共青团员标兵"荣誉称号。7月19日,共青团辽宁省委、省学联追授张昊、张雪峰同学"辽宁省见义勇为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授予林博同学"辽宁省见义勇为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7月27日,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和辽宁省教育厅联合下发文件,决定追授张昊、张雪峰同学"辽宁省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授予林博"辽宁省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号召全省大学生"深入学习张昊、张雪峰、林博三位同学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雄主义精神"。
为了表彰三位同学舍己救人的精神,学院设立见义勇为基金,奖励每人三万元人民币。同时,学院在全院教工中开展了募捐行动,仅一天时间,辽宁医学院教职工就捐款26万元。开学初,学院还将在学生中开展募捐活动。
为了进一步弘扬三位同学舍己救人的精神,使英雄的精神长存,学校决定永久保存张昊、张雪峰两位同学座位、学籍;在校内建立张昊、张雪峰两位同学塑像;在校史馆内设立张昊、张雪峰、林博英雄事迹专版;张昊、张雪峰所在班级同学将在校区植一片"英雄林",纪念两位英雄;学校确定了家访制度。每年7月16日,在张昊、张雪峰两位同学牺牲纪念日,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将到两个家庭慰问,并在全校组织学习和宣传活动。学校还建立了三位同学的事迹宣传网站,在全校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更多的的大学生成长成才。
事件发生后,辽宁医学院和新闻媒体取得了广泛联系,新闻媒体对此事给予高度关注。新华社、《光明日报》、《辽宁日报》、《锦州日报》、《辽西商报》、《锦州晚报》、《华商晨报》、《丹东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辽宁电视台、辽宁教育电视台、锦州电视台、锦州人民广播电台、教育网、中华网、新浪网、东北新闻网、金豹网等多家新闻和网络媒体进行了报道。《中国教育报》、辽宁人民广播电台、丹东凤城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深度采访。媒体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在网络媒体上,网友纷纷留言,对三位同学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社会各界被三位同学的英雄事迹感动,纷纷捐款,迄今为止,学校和社会捐款56万元,除了学校教职工外,这其中还包括企业家,政府官员,普通员工,退休工人,有些人的生活也不富裕。很多人捐款后不愿留下姓名,他们说,孩子们为了救人性命都牺牲了,我们这样做是应该的......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那就是内心里崇高的道德以及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张昊、张雪峰、林博身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同学、乐于奉献、刻苦学习、立志报效国家等精神,体现了新时期优秀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三个人用无私大爱所铸造出的崇高精神境界和舍己救人的行动给社会传送着无限关爱和温暖,他们的人生价值,照亮了更多人的心灵。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代表,他们也是辽医永远的骄傲,辽医精神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他们的精神也将在辽医一代代薪火相传。
张雪峰的日记中抄录了村上春树的一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他们以燃烧的青春作证--大爱永生。
(责任编辑: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