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03 09:01 | 来源:辽宁日报 2021年6月2日 10版 | 查看:1305次
祝瑞伍一家四口。
祝瑞伍夫妇一同参加“春雨”助学公益行动。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吕 丽 文并摄
核心提示
大连祝瑞伍一家四口以“助人悦己”为信条,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几十年坚持救人所急、解人所难。在这个家庭里,爱是根,从一人做公益到全家集体上阵,再到成立万里爱心会,以个人小家的乐于助人带动了社会大家爱的奉献。全家人志趣相投的主要原因是一辈辈传下来的良善家风,他们既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也是公益路上的同行者。
采访祝瑞伍一家的当天,大连雷雨交加。见到记者时,祝瑞伍有些不好意思,解释说一家四口平时很难聚在一起,儿子从部队退役后就独自生活,平时工作很忙;女儿去年上大学一直封闭住校,只有假期才能回来,这次特意向老师请了假,实在不好再改时间。
来大连39年了,今年55岁的祝瑞伍说话依然还有明显的江苏靖江口音,笑眯眯不断解释的样子,让即便初次见面的人也觉得特别真诚。
与一家人的交流中,一个个鲜活故事、一些些点滴细节,让记者感受到了祝瑞伍就是凭着这股真诚,从“小祝”到“老祝”、从“好人老祝”到“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志愿者”。
一碗热汤面开启公益路
“做公益不容易,这么多年能坚持下来,需要始终保持善心、真心、责任心,最大的动力是不忘初心。”祝瑞伍现在是大连金普新区湾里街道金湾社区党委书记,他告诉记者,39年前的那一碗热汤面是他投身公益的起因,也是坚持做下来的动力。
这个故事,家人、同事、朋友、爱心会的志愿者们都知道,已经成为大家共同的“初心”——唤醒爱、传递爱。
1982年,16岁的祝瑞伍只身离开老家靖江,辗转到上海坐船想到大连闯荡闯荡。经过近40个小时,靠着一个面包、一袋萝卜干支撑到下船时,他已饥肠辘辘,口干舌燥,而此时身上仅有3元钱。
即便又冷又饿,祝瑞伍还是舍不得花钱,只想找个小饭馆要点热水喝。接连在两个饭馆碰壁,就在他带着绝望敲开第三家饭馆门的时候,没想到老板娘不但痛快地让他进了屋,而且除了热水,还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我对老板娘说热水就足够了,面条不需要,但她却一直劝我把面条吃了,而且反复说不要钱。”事情过去快40年了,但祝瑞伍讲起来似乎就像发生在昨天,每一个场景和细节他都历历在目,讲述得清清楚楚。
“我当时不只是感动,还特别感激老板娘善解人意,没有让一个外来少年难堪和自卑。”祝瑞伍说,他那时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但遗憾的是,等祝瑞伍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韧劲,在大连逐渐站稳脚跟,经济条件稍好,特地赶到当初那家饭馆想表示感谢时,却发现饭馆已经动迁了。
这份无处释放的感恩之情,让祝瑞伍难受了好长一段时间,“我脑子里一直在琢磨这个事儿,然后突然有一天就想明白了,像老板娘那样去帮助别人、多做善事,不也是一种回报吗?”于是,祝瑞伍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去帮助那些遇到难处的人,这其中既有周边的熟人,也有很多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2002年,祝瑞伍加入大连慈善总会义工分会,并在开发区成立了义工队。2016年,祝瑞伍组建的大连市万里爱心会正式成立。截至目前,万里爱心会在册的志愿者已有6万余人,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9850多次,帮助困难群众17.2万余人次,为社会服务的总工时超过188万小时。
“好人老祝”的事迹传开后,祝瑞伍成了群众信赖的人。2013年,他担任湾里街道宜宁社区党总支书记,又开始注重用公益力量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近几年,他先后获得“感动辽宁”公益人物、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
“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跟着我一起做公益,妻子和两个孩子也都成了志愿者。”祝瑞伍说,他现在特别欣慰,“做公益是一份有爱的事业,能唤醒一个人心底的爱并传递爱,撒播正能量永远是人间正道!”
家风延续传承良善
一家四口,祝瑞伍担任万里爱心会的会长,妻子金淑娥是五星级义工、助学联络员,儿子是会长助理,女儿是四星级义工,妥妥的公益人家。
说到家人也做公益,祝瑞伍说有受他影响的因素,但他和妻子都认为,全家人“志趣相投”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一辈辈传下来的救人所急、解人所难的家风。
祝瑞伍说,他的父母一辈子务农,早年家里生活条件非常不好,不然他也不至于少小离家出来闯荡,但即便这样,也不影响忠厚善良的父母向更困难的人伸出援手。“那时在物质上给不了别人太多帮助,因为都很穷,我父母就尽可能多地在精神方面给予他人关怀和抚慰。我母亲叫陈月华,困难时期她曾经收留12个孩子做她的干儿子、干女儿,现在这些人都生活得很好,说特别感谢我母亲让他们在失去亲人后依然感受到家的温暖,没有在精神上出问题或误入歧途。”祝瑞伍现在也是73个孩子的“爱心爸爸”,除了在物质上提供援助,他对这些孩子也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耐心。他说这么做,是对自己父母做法的认同,更是想让这种良善的家风传承下去,而且不仅是在自己的小家。
“天下人皆我家人”是祝瑞伍的微信签名,很多人看到后都笑话他的想法太理想化了,不切实际,“我努力以坦诚之心对待每一个人,这么多年换回来的多是感动和快乐,说明真心、爱心是相通的啊,去努力就可以了。”祝瑞伍说。
常言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妻子金淑娥不仅在想法上支持祝瑞伍,更是行动上的跟随者。她开玩笑说:“我对他最大的支持,就是在26岁时嫁给了离异还带着一个9岁孩子的祝瑞伍。”
出生在大连普兰店夹河镇的金淑娥,现在金普新区湾里街道新城社区工作,“我父母也都是热心肠,遇到谁家有事需要帮助,就会过去搭把手。我母亲心灵手巧,帮不少人家做过活儿,都不收报酬。我从小看着父母帮助别人,从没听到他们抱怨过。”
受父母影响,金淑娥对需要帮助的人始终怀有一颗同情心。一名当年下乡到夹河镇的知青返城后,生活得很不如意,向金淑娥的父母说了自己的情况。当时已经在开发区一家日企工作的金淑娥知道后,把这名知青接过来照顾,亲切地叫他“刘爷爷”,而且承诺自己结婚了也会带着他一起生活。没想到的是,刘爷爷一次回城里的家中取东西,发生意外去世了。
这件事成了金淑娥心里一直无法弥补的遗憾,因此当婚后祝瑞伍乐善好施,收留无家可归或急需帮助的人到家里来,74平方米的屋子,最多时搭上下铺住进来20多个陌生人,金淑娥毫无怨言,还忙着为这些人做饭吃。
“真有人问我是不是被老祝给‘洗脑’了,哈哈!”金淑娥说,他和祝瑞伍一样,就是看不得别人受苦,“来求助的,谁不是遇到难处了呢?咱伸把手,说不定救条命呢。”
祝瑞伍和金淑娥希望传承下去的家风,在一双儿女身上早早就看到了行动,两个孩子现在也都做得非常好,这让夫妻俩非常开心。
儿女成为得力助手
“两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在哪儿我们都放心。”祝瑞伍说,儿子和女儿从小就跟着他和妻子参与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非常懂事、有爱心,现在是他特别得力的助手。
和祝瑞伍风格不同,儿子祝浩耘性格沉静,曾在北京武警森林指挥部机动支队服过两年兵役,获得过“优秀士兵”称号。今年29岁的他,现在金普新区马桥子街道怡海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
遇到脏的、险的、难度大的事需要去处理,祝浩耘总是第一个往前冲,这让祝瑞伍非常满意。去年7月,万里爱心会要送一位因交通事故造成瘫痪的妇女回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一个乡镇的老家。天气炎热,路途遥远,病人行动不便,而且跨越省市要随时接受疫情防控管理,这项棘手的任务交给谁才能确保安全送达?正当祝瑞伍犹豫不决时,没想到祝浩耘主动请缨,“老爸,不用犯愁了,我去最合适!”
三天三夜,往返2500多公里,一路遭遇冰雹等极端天气又通关过卡,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任务的祝浩耘,回来后一下子抱住祝瑞伍,各种情绪涌上来,眼睛湿润了。
祝瑞伍心疼儿子,也惊喜儿子的成长,“儿子这一趟不容易,吃了很多苦,后来还有很多难活儿,他依然是最积极报名的那个,做公益贵在坚持,儿子做到了。”
女儿祝贺婧文去年考上辽宁师范大学动画专业,她也是祝瑞伍、金淑娥夫妻的骄傲。祝贺婧文从小表现出的爱心行为,让夫妻俩至今仍津津乐道,“她上小学时,放学路过菜市场,看到卖菜的爷爷或奶奶还有菜没卖完,就经常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下来,然后送给生活困难的邻居。”
儿子成为义工时11岁,女儿3岁起就开始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获得过大连市“美少年”称号。祝瑞伍和金淑娥认为,家里亲密、和谐的关系与孩子们受到日行一善的耳濡目染有很大关系。
“我和哥哥的关系从小就非常好,有好吃的都会等哥哥回来一起吃。遇到有趣的事,我俩也总是第一时间互相分享。”18岁的祝贺婧文端庄清秀,多数时喜欢倾听,当被问到父母、哥哥以及做公益的事情,总是不慌不忙表达得条理清晰。
因为做公益时看到太多家庭的不幸,祝瑞伍一家人特别懂得彼此珍惜,相互体谅。
“那几年,20多口人一下子住进家里来,50斤一袋的大米,3天就吃没了,经济压力很大。老祝除了裁剪,修锁、配钥匙、疏通下水道什么的都干过,我们都很心疼他。”金淑娥说,孩子们特别懂事,不让父母操心,还主动分担一些家务。两个孩子从小就知道节俭,好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女儿放假,从学校一路公交、地铁、轻轨倒车回家,不舍得打出租车。她每月都从自己1400元的生活费里,拿出200元做公益。儿子自己很节俭,但却为困境儿童保障项目慷慨解囊。2013年,祝瑞伍一家被辽宁省妇联授予“辽宁省和谐家庭”称号。
祝瑞伍说,做公益需要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体力,如果以75岁为限,他还可以奉献7000多天。他和金淑娥都认定,儿子和女儿会把公益事业继续做下去,“孩子们长大了,很多时候想得更周全、做事更仔细,他们一定会比我们更出色。”
补记
爱的传递
做公益39年,祝瑞伍对“家人”的概念已不限于法定范围内。他帮扶的空巢老人有301户,累计收留流浪、患病、困境学生及遇困人员3500多人,同时还是73个孩子的“爱心爸爸”。
给予这些人家人般的关怀,帮助他们走出阴霾,拥有健康心态,重新融入社会过上正常生活,一直是祝瑞伍做公益的初衷。后来他发现,付出爱心后,很多接受者会接续传递爱心,形成了公益行动的良性循环,这让他欣喜不已。
于伶聪曾经是祝瑞伍帮扶过的困境儿童,她15岁时父亲去世,妹妹当时才7岁。“祝爸和金妈真的就像家人一样,没把我们当外人。”于伶聪说,每年的大年初六,祝瑞伍这个“爱心爸爸”都会召集他资助的孩子到家里来吃饭。她永远忘不了第一次登门,金淑娥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回家一样,笑盈盈地说:“等你呢,快洗手,上桌吃饭!”
高中住校期间,于伶聪经常会收到祝瑞伍和金淑娥送来的热乎饺子,过生日时还会收到大大的生日蛋糕。2010年,于伶聪考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后,祝瑞伍和金淑娥还多次到学校看望她。
“祝爸和金妈每次来都带好吃的,寝室里的同学羡慕不已,后来他们还给同学也带份儿,我觉得自己特别幸福。”于伶聪说,精神上的抚慰带来的温暖、满足远超经济上的资助,她不再自怨自艾命运的安排,愈发自信、自律和阳光。大学期间,她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系里的第一名,还是学生会干部。
工作后,于伶聪加入万里爱心会,致力于将爱心之火传递下去。她现在是金普新区湾里街道宜宁社区“两委”委员,万里爱心会的副会长。她把业余时间都献给了公益事业,6年时间累计奉献8700小时,是60多名困境儿童的“爱心妈妈”,20多位留守老人的“知心孙女”。从受助到助人,于伶聪走出了一条从接受关爱到回报社会的暖心之路。今年“五四”青年节,于伶聪获评“辽宁最美青年”。
于伶聪只是众多爱心循环中的一个例子。祝瑞伍说,他把义工组织命名为万里爱心会,就是想实现“爱心接力,传承万里”愿望。他相信撒下爱的种子,一定能开出最美的良善之花。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