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着吴孟超骨灰的灵车缓缓驶出殡仪馆,她一路追,一路哭……(组图)

发布时间:2021-06-01 19:14 | 来源:上观新闻 2021-05-27 06:01 | 查看:1696次

作者:张骏 曹飞

在龙华殡仪馆,载着吴孟超骨灰的灵车缓缓驶出。一身黑衣的王甜甜一路追,一路哭。    

 5月26日,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新院,医生和护士们在大雨中站了一个多小时,等待吴孟超的骨灰“回家”。他们崇敬的老院长,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于5月22日与世长辞,享年99年。生前,他还一直念叨着:要再去安亭新院转一转。

这是他晚年一手推动筹建并在落成后主刀第一台手术的地方。与医院一路之隔,也是他推动建立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犹记得,十来年前安亭新院和肝癌科学中心破土动工时,年近九旬的吴孟超东奔西走,高兴得像个孩子。因为推动肝胆外科事业腾飞,是他一生的不懈追求。

吴孟超自己曾这样说:“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战士,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也是我最大的幸福。”如今,这个不知疲倦的“老兵”走了,却依然以另一种形式,指引着人们砥砺前行,引导着后来者“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选择回国,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

告别仪式上,吴孟超的遗体覆盖着党旗,《国际歌》的旋律在大厅响起。这是对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肯定与褒奖。

生前,吴孟超总是佩戴着一枚鲜红的党员徽章——这份忠诚,源于少年时的红色记忆。

吴孟超在福建闽清出生,在马来西亚长大。读初中时,他关注到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并通过著名侨领陈嘉庚给延安送了一笔学生筹款。钱不多,就是初中毕业同学们准备聚餐的钱。没想到毕业典礼时,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毛泽东、朱德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报。这封电报在年少的吴孟超心里烙上了印记——到延安去!到抗日前线去!

1940年春,他约了6个同学,历时一个月,经新加坡、越南,从云南入境回到祖国。刚回国,吴孟超得知去往延安的道路已被国民党军队封锁,只能留在昆明求学打工。1943年,吴孟超被同济大学医学院录取。此后几年,他随学校迁移,辗转于云南、四川和上海,经历了抗战胜利、内战爆发、上海解放……

1949年上海解放时,吴孟超在南京路中美医院实习,亲眼看到马路边一排排解放军战士和衣而睡。他被眼前这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军队深深地震撼了:“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我要成为解放军的一员!”

同年8月,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海军军医大学前身)向社会公开招聘医生,吴孟超实现了当一名外科医生的愿望。1956年,吴孟超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他称之为“三喜临门”:3月2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12日,正式参军,被授予大尉军衔,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军医;随后,他又成为一名主治医生。

“选择回国,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选择从医,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选择入党,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选择参军,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吴孟超曾说,这4个正确选择决定了他一辈子的幸福。

在荆棘遍野的莽原中,踩出一条路

中国是肝炎、肝癌高发地区,但肝胆学研究曾长期是一片空白,直至新中国成立时,都还没有单列的肝脏外科,肝脏手术更被视为禁区。

“中国的肝脏外科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起码要30年。”1958年,面对外国专家的傲慢预言,吴孟超彻夜难眠,连夜向医院党委赶写一份向肝胆外科进军、成立攻关小组的报告。很快,医院党委批准吴孟超和军医张晓华、胡宏楷一起组成肝脏外科“三人研究小组”,由吴孟超任组长。1960年初,他们首次提出“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从此找到了打开肝脏禁区的“钥匙”。

1960年,吴孟超主刀完成我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1963年,他率先突破肝脏外科“禁区中的禁区”,成功实施世界第一台中肝叶切除手术,之后还研究出符合中国人体质的肝脏外科手术技术体系,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就这样,吴孟超和他的团队一步一步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水平提升至世界前列。

在荆棘遍野的莽原中,吴孟超踩出一条路,并越走越宽:34岁,他参加了全国知识分子大会,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56岁,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受到邓小平同志接见,迎来了科研工作者的“春天”;74岁,他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84岁,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90多岁,他依然活跃在手术室,他的故事感动中国……

但吴孟超并不满足。为了早日攻克肝癌及相关肝脏疾病,他联合6位知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的建议案,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年,国家批准在上海建立由吴孟超牵头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为此事,吴孟超近百次赴京协调沟通相关事宜。项目开工后,他“像一把老锤子”,一锤子一锤子打进度,还让司机在车上放了一顶安全帽,方便一做完手术就上工地巡视。

“我要赶紧建立平台、培养人才。有人、有平台,就有事干了。所以你们以后要继续研究下去,三十年、四十年后,如果你们能解决肝癌的问题,那我就在天上看。” 吴孟超的教诲,弟子们不敢忘。

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

在龙华殡仪馆,载着吴孟超骨灰的灵车缓缓驶出。一身黑衣的王甜甜一路追,一路哭。

对于吴孟超来说,王甜甜只是他救过的1.6万余名患者中的一个。但对于王甜甜来讲,这位老人,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2004年,正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的湖北女孩王甜甜,被查出中肝叶上长了一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不少专家建议进行肝移植,吴孟超却提出,肿瘤是良性的,只是手术难度大而已。吴孟超亲自主刀,手术做了10个多小时,摘除的瘤有9斤重,出血量达1.1万毫升,吴孟超创造的肝门阻断切肝法,前所未有地在一个手术中实施了4次。整整10个小时,时年82岁的吴孟超一直站着,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没上一次厕所。

5年后,王甜甜把自己的婚礼选在了吴孟超赋予她新生的这一天——9月24日。王甜甜说,这是她的“重生之日”。

95岁时,吴孟超受邀参加2017年春晚上海分会场的演出,和女儿女婿同台演唱歌曲《紫竹调·家的味道》。在春晚彩排的上午,吴孟超还主刀做了一台手术。患者是一位感染乙肝病毒的女性,肝部显示有肿瘤。有人建议,是否过完年再动手术。“这样的病人一天也不能等。”吴孟超坚持进了手术室。

两个多小时手术做完,脱下白大褂后,吴孟超才换上了日常穿的军装,匆匆赶到演出现场。后来,他欣慰地说:“今天手术后,这位年轻的姑娘大约可以在元宵节前回家。”在他心中,又多了一位病人回家过年,这跟道一声“万事如意”一样,能暖人心。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一踏进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走廊,医护人员抬眼就能看到吴孟超的这句“格言”。吴孟超一直教导他的学生: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

冬天查房,他会先把听诊器焐热了再使用;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他都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他常说,“病人生病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可能已花光家里的钱,有的还负债累累。作为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他总是为病人精打细算:“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患者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1000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2019年春,吴孟超像往常一样换上手术衣,站上手术台。无影灯下,这位身材瘦小的白眉医生,埋在一群高大的助手们中间,脚下纹丝不动,微微抬头向上望着,一双神奇的手探入患者腹中,游刃于肝胆之间。40分钟后,肿瘤被顺利摘除,随后在护士搀扶下,走出了手术室。当时的吴孟超并不知道,这是他行医生涯中最后一次拿起手术刀。

2020年1月4日。吴老办公桌上手翻台历定格的日期。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办公室。

办公室里,放着一把暗红色皮质手术转椅,是从他平时做手术的6号手术室搬过来的。旁边放着一双剪掉了部分鞋面的绿色拖鞋,因为长期站立手术,吴孟超左脚两个脚趾搭在了一起。桌上还放着一个老式厚玻璃水杯,这个杯子吴孟超已经用了20多年,他总是习惯在完成手术后泡上一杯绿茶……

室内摆设一如往常,仿佛吴孟超从未离去。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

图片摄影:赖鑫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