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铁青年:让中国梦提速(3图)

发布时间:2021-05-13 17:00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5月13日 03 版 | 查看:816次



制图:程璨


  2019年12月,复兴号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中车长客供图

  1978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坐上日本的“光”号新干线列车,感慨速度之快。这一画面传回国内,国人才知道还有“像子弹头一样的高速列车”。当时,日本是世界唯一拥有高铁的国家,而中国铁路上行驶的还是冒烟的蒸汽火车。

  如今,当“复兴号”动车组以时速350公里风驰电掣般穿过桥梁和隧道,国人早已视如平常。40多年间,中国已成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营时速最快的国家。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再到形成高铁制造的“中国标准”,中国高铁用10多年走完了其他国家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路。

  而位于长春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的中车长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长客)高速车制造中心就承载着“高铁”这一国之重器的研发与制造。

  始建于1954年的长客,前身为铁道部长春客车厂,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如今,长客已成长为全国最大的高速动车组和地铁产品研发制造企业,建设有全球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配套最完备的轨道客车制造基地。

  在这里,诞生了无数个国内第一:第一列地铁车、第一列磁悬浮车、第一列铝合金车、第一列单轨车、首列“和谐号”时速250公里CRH5型国产化动车组、首例时速300公里高寒动车组、首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首列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

  2017年,长客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CR400BF被命名为“复兴号”。当年9月21日,“复兴号”动车组以350公里的时速在京沪高铁上驰骋。这一历史时刻记录了我国成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营时速最快的国家,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制定高铁行业标准和规则的能力。

  2019年12月30日,首列“复兴号”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从北京北站出发驶向太子城站,世界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也是新时代高铁青年挥洒汗水、奋力奔跑的青春速度。他们用千百次的试验、精雕细琢的工艺、零隐患的出厂调试,为中国高铁保驾护航,为中国梦提速。

——————————

  工匠精神代代传承

  在长客的高铁制造车间里,一批批青年工匠和技师成长为制造国之重器的中坚力量。

  在高速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中,转向架是最核心技术之一。作为走行部分的转向架,直接决定了高速列车的运行速度、平稳和安全。每节车厢下有两个转向架,每个转向架的焊接完成需要500多名焊工流水协作。

  在转向架焊接车间里,焊工们不止于追求质量合格,而是让每个焊接完成的转向架成为一件艺术品。“这需要每一名焊工都严守操作标准,恪守工匠精神。”长客焊工高级技师李万君说。

  工匠精神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如今,“高铁焊接大师”“大国工匠”“工人院士”等诸多荣誉加身的李万君,依然喜欢别人叫他“师傅”。超人的焊接技艺是在连蹲数个小时不起身、被焊花烤得汗流浃背的平凡岗位上练就的。

  李万君的父亲李世忠曾是长客的第一批劳模。刚入厂当焊工时,李万君想让父亲托关系帮他调换车间,父亲却给他找来更多练习焊接技术的模具,也留下一句话:“干一行爱一行,只要坚持就会有成绩”。

  如今,这句话也被李万君用来鼓励青年焊工。在长客的生产车间里有很多大师工作室,师带徒,徒学艺,高铁制造技术和工匠精神得以代代传承。

  34岁的王善更是李万君的亲传徒弟,也是“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核心成员。

  刚入行时,看着站在台前讲课的李万君,他觉得“朴实但遥不可及”。19岁退伍转业的王善更从铝合金、不锈钢、碳钢到异种金属等多种材料的焊接,逐步进阶,直到熟练掌握电弧焊、钨极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多种焊接方法。

  最初练习焊接时,王善更觉得“还行”,但“还行”就是“差得很远”,一检测就不合格。这让爱较劲的王善更觉得很没面子。从此以后,早出晚归,比别人多练几根焊条,多拿一小时焊枪,成了他的工作习惯。

  在攻克焊接难题时,王善更会在钢板上练习焊书法。这是李万君传授他的小妙招。在李万君的工作室里,摆着一些焊在红色圆形钢板上的书法,纹路均匀,银色的笔画如鱼鳞般闪亮。“焊书法最练耐心和技艺,手稍有晃动,字就有瑕疵。”王善更说。

  最近这两年,王善更和师傅一同参与试制世界首个新型材料转向架,填补了轨道客车焊接领域应用的空白。

  “教技术,也教做人。”王善更说师傅告诉他,焊品如人品,要对焊过的每一条焊缝负责,对高铁事业负责。

  在这里,师傅们的技艺都会倾囊相授,不必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现在,王善更也当了多年师傅,带着班组同事提升焊接技能,很多徒弟也成长为业务骨干。

  “高铁事业不是靠一个人的高超技能,需要的是过硬的团队。高铁焊接技术日新月异,师傅和徒弟都需要不断学习。”李万君说。

  “小改小革”汇聚创新蓝海

  来自一线的工人搞发明,接地气又实用。在工作一线进行“小改小革”,进行方法和工具创新,是一线高铁青年技工们的工作乐趣和事业追求。

  凭借在焊接岗位的钻研,24岁时,长客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铝车体车间焊工臧铁军获评“全国技术能手”,也因此成为长客建厂以来最年轻的工人高级技师和一级操作师。

  如今已手拿焊枪10多年的臧铁军,参与生产了动车组全系车型,焊接过4500多个动车组车体,为动车组打造着钢筋铁骨。凭借“左右手交叉焊”的绝技,臧铁军完成了近25万米的无缺陷焊接,长度相当于绕地球赤道6圈。

  面对“复兴号”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的车头焊接量大、位置复杂、劳动强度大等难点,臧铁军又总结出“车头焊接提效减负法”,不仅降低了工作难度,还能保证焊接质量。

  在调试车间,有一个由7名一线技术骨干自发成立的质子软件工作室。取名“质子”,寓意为高铁事业的微小一分子。

  列车调试是高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为了改变以往的人工粗放式调试,工作之余工作室成员自学编程,愣是挤时间开发出了《列车智能调试诊断系统》《城铁列车回送监控系统》等5套调试使用的智能化系统。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列车智能调试诊断系统”终端设备,完全替代了原有的进口设备,在“复兴号”动车组调试阶段广泛应用,每年为企业节约进口设备采购及维修费用超过千万元。不仅如此,这套智能诊断系统还被国外企业购买,每年还能为企业再创收2000多万元。

  “小改小革”是长客的优良传统,在高铁青年中已蔚然成风。长客团委书记李桐说,鼓励每位高铁技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不仅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更为中国高铁事业领跑世界注入了源源动力。

  中国高铁领跑世界

  1909年,中国首条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落成。110年后,在这条铁路线上,世界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正式运行。从铁路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高铁制造世界领先,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穿越连接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见证了中国从追赶到领跑世界先进水平的飞跃。

  “复兴号”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指定用车。作为车辆设计方案中标单位,长客大胆任用青年研发和设计人才,组建了“复兴号”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设计团队,其中35岁以下青年设计师有136人,成为设计团队的主力军。

  项目电气设计主管张国芹亲历了项目准备投标时,设计团队3个月的封闭办公。每天大家挤在一间并不宽敞的会议室里,分解任务,进行头脑风暴。单是车头就做了42套方案,共罗列出全车各类系统1800多份技术规范、绘制了5000多张设计结构图纸……这支年轻的设计团队实现了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在智能行车、智能服务、智能运维、新材料应用、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多个“国内首次”。

  京张高铁线路桥梁多、隧道长。“山峦沟壑难避、千分之三十坡道难登”的设计难题首当其冲。

  八达岭长城核心区位于地下102米,这让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成为世界上最深的高铁站,压差11000帕。当列车以时速350公里通过时,是对列车舒适性的巨大挑战。设计团队通过采集不同季节、不同速度、不同载重下的压强数据,精密计算、反复试验,最终实现了15分钟内车内外压差平衡的目标。

  京张智能高铁动车组正式开通运营后,张国芹和其他技术骨干又参与到列车运维保障中,“日事日毕、闭环管控”。

  这几年,张国芹明显感到自己工作任务的技术含金量越来越高。她刚到长客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时,工作内容还很简单,“当时公司从国外引进技术,我和同事负责翻译图纸”。

  现在,张国芹所在的高铁设计团队正在为研发时速更快、更智能的高速动车组紧锣密鼓地忙碌着。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长客考察。他说,高铁动车体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在“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也是“抢手货”,是一张亮丽的名片。希望高铁建设再接再厉、创新驱动,继续领跑、勇攀高峰,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业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局面。

  作为国内轨道客车行业中出口最早、出口数量最多的企业,长客造的高铁和地铁不仅穿行在祖国大好河山间,还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泰国、沙特、新加坡、新西兰、阿根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车数量超过9000辆,中国智慧和中国标准正在影响世界。

  如今,长客犹如一艘旗舰,载着奋力奔跑的高铁青年,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