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新高速: 一条发展繁荣幸福团结的“连心”路(图)

发布时间:2021-05-05 20:36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04日 04版 | 查看:899次



新疆哈密市伊吾县下马崖乡八一小区的赛旦木·麦麦提看到高速公路开通后的发展势头,和两个姐妹合伙建起了打馕合作社,每人每月都有2000多元的收入。本报记者 王瑟摄/光明图片

京新高速公路进入新疆哈密的戈壁滩。本报记者 王瑟摄/光明图片

2020年7月,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的辉腾锡勒(黄花沟)草原旅游区鲜花盛开,郁郁葱葱。新华社记者 刘磊摄

工作人员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采集数据(2017年7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摄

2017年建成的白疙瘩至明水高速公路。刘科元摄/光明图片

  这是一条中国最意想不到的路:它是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它是亚洲投资最大的一条路,它是国家“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它还是一条贯穿六省区市的“连心”路,一条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百年梦想的发展之路。

  京新高速公路,在天高地阔的祖国北疆大地上,如一条玉带般,从漫漫黄沙与荒芜戈壁中蜿蜒伸向天边。

  这条高速公路2012年9月动工,历时5年基本建成通车。在使得各地交通便捷,促进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一条无形的“连心”路将各族人民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唱响一曲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生活幸福、民族团结的赞歌。

  沿线印象

  作为中国继青藏铁路后又一具有典型艰苦地域特点的代表性工程,京新高速公路贯通后,北京至新疆两地实现全线高速,开辟了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到天津港最快捷的出海通道,里程缩短1300多公里。

北京通州有个新疆班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看你的眉毛。你的眉毛细又长啊,好像那树上的弯月亮……”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让北京和千里之外的新疆紧密联系在一起。歌曲的创作者王洛宾曾于1927年进入北京通州潞河中学读书。如今的潞河中学,来自新疆的各民族学生吟唱着这首歌,在这所百年老校里学习。

  2000年,为了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教育援疆,潞河中学成为全国首批13所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学校之一。至今,已有20届2000余名新疆高中学生从这里毕业并走进全国各地高校深造,许多人最后选择回到新疆报效国家。

  2003年8月,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女孩古丽波斯坦·亚森成为全县唯一一名考上内高班的学生,来到潞河中学读书。高中生活让她内心深处埋下了当一名教师的种子。2018年8月,早已在家乡当上教师的她,又以内派教师的身份,带着100余名和她当年一样的高一新生,回到母校。

  说起这一切,古丽波斯坦·亚森激动地说:“没有老师的无私付出,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把老师当年帮助我的点点滴滴,传递给我的学生,让他们永远感党恩,跟党走,做一个对国家、对家乡有用的人。”

塞罕坝的宜居生态

  “修剪完这60亩,我们还要换下一片林子,大家抓紧干。”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莫里莫营林区的密林间,于敬波大声招呼着伙伴,向最后20亩林地发起冲锋。于敬波是林场所在的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乡莫里莫村村民,从2016年起,他成了生态护林员。

  “去年,5亩14万杯樟子松苗,卖了30多万元。”看着个头整齐、枝叶黑绿的云杉苗,哈里哈乡哈里哈村村民陶远民双眸闪光,“今年能出40万杯云杉苗,按照现在价格,也能收入30万元左右。”

  10年前,陶远民东凑西借建了3亩苗木基地种云杉苗。辛劳3年,上市销售却无人问津。在陶远民万分焦急之际,林场技术员来了。“技术员告诉我,种好苗木,首先要选好种子。他们帮我在林场选了几处长势喜人的青扦云杉林,作为选种基地。”陶远民说。如今,陶远民不仅成了苗木专家,还成了带领10余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陶远民的例子是林场职工与农民一对一结对帮扶的一个缩影。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说:“多年来,林场在做好自身苗木管理销售的同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扶持当地百姓发展绿化苗木产业。在林场的带动下,周边地区发展生态苗木基地4400多亩,苗木总价值达7亿多元,年产值1.4亿元,帮助4500多名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余元,发展经济林194万亩,带动1.6万人稳定增收。”

我家住在高速公路旁

  “爸,‘五一’你们来杭州住几天吧?”4月25日清晨,53岁的个体运输户苏玉生接到了儿子打来的电话。苏玉生盘算,从村里出发,走高速二十多分钟到县城,然后坐高铁去看儿子。

  苏玉生是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新平尔村村民,四通八达的交通让他和妻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小时候走的路都是沙石路、土路,没跑车之前,我基本没出去过。”20岁以前,因为交通不便,日子也不富裕,苏玉生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成为一名大车司机后,他开始了走南闯北的生活。

  平日里,苏玉生主要是从内蒙古往河北运输保温材料,两天跑一个来回。京新高速公路的通车,让苏玉生的路途轻松了许多。“从村里出发到高速路口,只有2.5公里。现在路况好了,一趟下来省油又省时。”苏玉生说,“高速就路过我们村,中途还可以回家吃个饭、睡个觉再出发。”

  “往东走6.5公里,就是河北界;往西走2公里,就进入了内蒙古。往南走京大高速、大运高速,可以去大同、太原方向;往西就可以并入二广高速……”站在离新平尔村不远的五里墩收费站,苏玉生介绍着新平尔村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也述说着他对未来的憧憬。

西迁戍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京新高速公路内蒙古段的第一站,乌兰察布市3个旗保留着察哈尔的名称,成为察哈尔传统文化民俗保留完整的地区,察哈尔传统文化中最为闪光的精华就是“爱国戍边精神”。

  在察哈尔右翼后旗的察哈尔历史文化博物馆里,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从1762年开始,清政府为确保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和军事防御,有计划地分两次从乌兰察布征调2000名察哈尔蒙古官兵携带家眷,长途跋涉,西迁至新疆博尔塔拉,充实边防。他们戍边屯垦,开发新疆,先后驱逐各种侵略势力,确保了边疆安定。

  乌兰察布民委主任云舒平说,260年前察哈尔蒙古西迁戍边,穿越戈壁沙漠,克服千难万险,历时1年多。今天的京新高速公路2000多公里,只要16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时空在转换,时代在进步,但西迁戍边壮举的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变。乌兰察布市一直把察哈尔蒙古西迁戍边作为开展国家观、文化观、民族观、历史观教育难得的历史教材,教育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爱党爱国、艰苦创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鬃山镇的出行越来越方便

  从高空俯视,京新高速白疙瘩至明水段犹如一条黑色缎带从戈壁滩穿越而过,它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境内。

  马鬃山镇东邻内蒙古,西接新疆,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是边境重镇。“京新高速公路修通以前,马鬃山镇几乎没有路,牧民群众外出特别困难。”马鬃山镇党委书记卫红介绍。

  2017年,京新高速公路白明段建成通车,彻底改变了马鬃山镇交通“死胡同”的局面。卫红说:“从马鬃山镇向北6公里就可以上京新高速公路。位于镇南面156公里的二级公路马桥连接线也升级为一级公路,到连霍高速的路程从3小时缩短为1小时。马鬃山镇的村道、公路、铁路里程加起来有1200多公里,群众出行非常方便。”

  “京新高速公路建成后,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马鬃山镇旅游。明水古城、黑喇嘛军事要塞碉堡山等古迹位于镇内,黑戈壁沙漠风光也是当地特色景观。”卫红说。如今马鬃山镇道路沿线的餐厅多了,旅馆多了,老百姓也越来越自信。肃北县实现了从封闭走向开放,由贫穷迈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下马崖的“警民团结路”

  站在新疆哈密市伊吾县下马崖乡安静的街道上,放眼望去,向南9公里的东天山脚下,黑色缎带似的京新高速公路穿乡而过。这里是京新高速公路进入新疆后经过的第一个有人居住的乡村,它把这个藏在天山里的小镇与外界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下马崖乡副乡长艾力·麦麦提指着高速公路方向说:“5月份,我们将在高速公路旁建设一个占地230亩的高速物流园。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就等着开工了。”

  由于地处偏远,下马崖乡交通极为不便。“30年前,下马崖乡到伊吾县城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乡亲们去一趟县城要走大半天才能到。”乡长阿不列孜·霍加米尼亚孜说。“在哈密边境管理支队下马崖边境派出所的多方努力下,历时3年,才让这个封闭、偏僻的乡第一次有了48公里的平坦公路,结束了村民进城难的历史,也打通了村民走向富裕的道路。所以,我们下马崖乡的乡亲们都称这条路为‘警民团结路’。”

  路通了,乡亲们的生活有了全新的变化。在新丝路社区妇女就业基地里,热比娅·乌杰提正忙着赶制一条裙子。她笑着说:“我在县里举办的培训班学习了半个多月,都是免费的。去年11月开始生产。现在我们有153人在这里工作,已经做了400多套服装。平时我还是护边员,每个月要在边境线上护边10天呢。”

  走在下马崖乡,有一块在当地久负盛名的“清泉节”纪念牌,碑文这样写道:“清清的泉水,清澈的下马崖——上百年来,坎儿井潺潺流淌的清泉水滋润着下马崖这块袖珍绿洲,下马崖人的心底也被这泉水荡涤得清亮,明净。热闹欢愉的清泉节是下马崖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友好例证。新时代的下马崖正如一泓清泉,和着少数民族优秀艺术的旋律,唱着民族大团结、军民鱼水情的高歌前进。”

  (本报记者王瑟、张景华、耿建扩、陈元秋、杨珏、高平、宋喜群、王冰雅 本报通讯员伏沼竹、陶玉祥)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