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21 17:21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1日 05版 | 查看:859次
安徽省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新华社发
渔政执法船队正从长江武汉段江面驶过。长江流域重点水域于2021年1月1日0时起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新华社发
江豚在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镇江阁外逐浪嬉戏。新华社发
景色怡人的江苏张家港永联村。新华社发
长江,从唐古拉山倾流而下,不仅孕育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条腹地辽阔的经济带也由此而生。
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然而,长期粗放式的发展,也使得长江不堪重负。
“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谋划,部署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2014年,《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2016年,重庆,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8年,武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2020年,南京,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
如今,江水粼粼、数头江豚跃出水面嬉戏;长江“黄金水道”越来越繁忙畅通,一江碧水,正磅礴向东流……
破困局:修复生态环境 治好“长江病”
溯江而上,来到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沱江,黄述高正在进行日常的巡河任务,检查沿线有无垃圾、污水排放及杂物漂浮。这位四川省简阳市射洪坝街道东滨路南段社区的河长,已经守护了沱江这两公里的河段1000多天。
从青藏高原东缘出发,沱江流经四川德阳、成都、资阳、内江等市,大小支流60余条,以全省3.5%的水资源承载了全省近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超四分之一的人口。也正因为承载量大,加上过去“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沱江干流沿线多数时间处于劣五类水质,当地群众戏称,“鱼都被熏晕了”。
曾经,长江“双肾”洞庭湖、鄱阳湖频频干旱见底,接近30%的重要湖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母亲河“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为了治好“长江病”,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面对长江流域生态保护难题,四川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1万余名,健全河长会议、信息共享、巡河督察等工作机制,做到各类水域河湖长无缝衔接、网格化管理,流域水质达标路径分年度、分单元明确,实现河湖管护任务落地见效。自2017年以来,四川共投入400亿元用于流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黑臭水体整治等领域。
黄述高见证了沱江河道生态环境的日日向好。如今的沱江,水清岸绿、风光秀丽,监测断面常年稳定在三类水质以上,多年不见的龙舟赛回到了沱江河面。四川全省105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全部完成,长江流域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的比例为100%,实现了清水永续长流。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5年多来,沿江各省市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使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地处长江经济带下游的江苏,坚持以修复长江生态为聚焦,长江江苏段“十年禁渔”全面实施,596个岸线项目得到清理,生态岸线比例提高到62.1%,20个沿江特色示范段覆盖长江岸线157.4公里,长江江苏段水质稳定为优,沿江生态迎来多年来最好水平。
促协同:建立长效机制 激发母亲河生机活力
“污染沱江水域的是哪些污染物?如何减排与防治?”每隔一段时间,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便会召集专家进行会商。这是四川建立健全以精准治污为抓手的科技支撑体系的系列举措之一。四川成立沱江治理专家顾问团和流域环境研究所后,已召开专家会诊14次,增设国家、省、市水质自动监测站59个,在全国率先实现提前48小时预报预警,为流域科学治水治污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0年11月,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出问题根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
化工污染,是导致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江沿岸重化工业高密度布局,污染物排放基数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43%。
长江横贯江苏433公里,岸线总长1169公里,全省八成生产生活用水来自长江,同时也曾是“化工围江”问题最明显的区域之一。为深入推进全链条污染治理,江苏关停化工企业995家、取消化工园区定位11家,破解“化工围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做好大保护的前提下,江苏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同步加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37.8%和46.5%。
“长江‘气色’变好了!”近年来,南京观察江豚志愿者姚斌经常看到江豚戏水。他表示:“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仅南京长江段目前就有50多头野生江豚。江豚频繁现身,是对大力整治‘化工围江’、持续修复生态的无言赞许。”
立新业:奏响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紧邻长江,曾经“靠江吃江,靠水吃水”。过去,村里有一个从事渔业捕捞的村民小组,还成立过长江刀鱼专业捕捞船队。面对长江大保护的要求,渔民们丝毫没有犹豫,决定将所有渔船从长江驶入内河,渔具渔船交给村里,彻底“洗脚上岸”。
永联村早期发展乡村旅游时,曾提出“吃江鲜到永联”的口号。在长江可持续发展大背景下,村里转变思路:“我们取消了连续举办9年的江鲜美食节,又将江南农耕文化园改建成集萌宠乐园、作坊街等为一体的主题公园。”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介绍。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从青海到上海,沿江各省市持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的农民就端上了绿色发展的“饭碗”。“自从有了新工作,我整个人都干劲十足,心态也不一样了。”兴山峡口镇村民钟家喜口中的“新工作”,正是光伏公益性岗位。
在峡江深处,布列着宜昌市最大的光伏电站——普安光伏电站。从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普安电站累计发电637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6.62万吨,相当于2.71万亩森林一年的吸收量。通过集中修建、多村联建、单村修建等方式,兴山已经建设了7个总装机容量为41.537兆瓦的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关联94个村5649个贫困户。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今年3月,随着围堰防渗墙最后一个槽段塑性混凝土浇筑结束,湖北汉江新集水电站工程建设项目一期导流阶段围堰下部防渗体工程如期完成。该项目建成后,将与汉江十年禁渔产生环保叠加效应,有效改善汉江襄阳段河道的生态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宏伟蓝图已经绘就,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长江经济带,正在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万里长江奔流不停,站在新时代潮头,更需要坚定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一江碧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苏雁 夏静 张锐 本报见习记者 陈冠合 本报通讯员 卫晓菲)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