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16 14:48 | 来源:科技日报 2021年04月16日 第01版 | 查看:1106次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本报记者 金 凤 张 晔
“老胡啊,你已经卷进政治斗争里了,风险很大啊。”
“我心里有数,你是支持我的观点的,如果我坐牢,你要给我送饭。”
“那当然,你坐牢我肯定会送饭。”
1978年4月,在全国哲学讨论会期间,时年43岁的南京大学政治系教师胡福明与华南师范学院教师黎克明谈起一篇正在修改的文章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2021年4月12日,胡福明在家中,与科技日报记者说起这段往事时,不禁仰面而笑。当时的他没有想到,一篇文章竟会如此深刻地影响日后的中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背负风险呼唤真理
4月的南京,樱花盛放,草木葱茏。在马鞍山路的一处小院里,深居简出的胡福明,案头摆满报章。深思时,他一支又一支地点燃香烟。烟丝明灭中,记忆的闸门打开,历史的精彩瞬间清晰流淌。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文中提及的“两个凡是”,让胡福明难以释怀。
“我认为‘两个凡是’是教条主义、个人崇拜、形而上学,荒唐地很,这是完全错误的。如果遵循‘两个凡是’,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就寸步难行。”
胡福明知道反对“两个凡是”可能遭遇的后果。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召唤,又让他难以抑制地想直抒胸臆,他决心撰写文章批判“两个凡是”。
就在酝酿起笔时,他的妻子查出肿瘤,进入江苏省人民医院住院,准备手术。胡福明便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等大堆原著分批带到医院,每晚,他在病房走廊的灯光下查阅、做笔记,将论著中有关真理标准的表述一条条摘录下来。困了就将几个方凳拼起来睡一会,醒了再继续写。
一周后,妻子出院时,文章的提纲也拟好了。
8月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几经修改后成文。随后,他将文章寄给《光明日报》哲学组组长王强华。
4个月后,胡福明收到王强华的信,信中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已粗粗编了一下,文章提的问题比较尖锐,分寸上请仔细掌握,不要使人有马列主义“过时”论之感。胡福明据此将文章多次修改。
1978年4月,胡福明到北京参加全国哲学讨论会。开会前一晚,王强华接他去光明日报社,在社长杨西光的办公室讨论改稿。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孙长江和《光明日报》的马沛文、王强华也一起参加。杨西光表示,要加强针对性、战斗性,但要写得更严谨,更谨慎,不能让人抓小辫子,不能授人以柄。
全国哲学讨论会结束后,胡福明住到了光明日报社招待所,继续改稿。文章正式刊发前,杨西光与胡福明商量,文章正式发表时署名“特约评论员”,而不是“胡福明”,放在第一版发表。胡福明当即赞成。
“我是个小人物,谁认识我胡福明啊,当时一门心思地想要在思想上拨乱反正,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从来没想过个人前途。”胡福明认真地说。
一篇文章掀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恢复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历经8个月,文章终于面世。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这篇文章,新华社向全国转发。5月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转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但由于它同“两个凡是”尖锐地对立,并且触及盛行多年的思想僵化和个人崇拜,因此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一开始就受到一些人的指责。
关键时刻,邓小平给予及时而有力的支持。1978年6月2日,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着重阐述了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拔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和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一场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迅速在全党全社会展开。这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如今,86岁的胡福明,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
十八大以来,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车……编织起人民走向美好的希望版图;“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高铁奔驰、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大飞机首飞,使中国的强国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
2020年,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
胡福明骄傲于我国取得的这些成就,也坚信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光明未来。“这些年,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