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箱里的“土改春秋”

发布时间:2021-02-24 19:3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2月23日 04 版 | 查看:1447次

一个有些褪色的的小木箱里,承载着实现中国农民“耕者有其田”千年夙愿的“成功密码”。

  小木箱长84厘米、宽47厘米、高63厘米,上面写着“奇字第三号”5个毛笔字,存放在西柏坡中共中央大院刘少奇的办公室里。木箱里面曾存放过《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见证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光辉岁月”。

  “小木箱诞生于延安那段难忘的岁月。”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研究馆员王彦红说,当时办公条件十分艰苦,刘少奇许多重要文稿和书籍无处存放,为此,他请木匠做了这个小木箱。从此,它就成了主人身边不可或缺的用品之一。

  抗战结束后,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土地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1946年5月4日,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强调:“如果我们能够在一万万数千万人口的解放区解决了土地问题,就会大大巩固解放区,并大大推动全国人民走向国家民主化。”

  从这天起,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政策从减租减息转向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随后,各解放区迅速开展了土改复查运动,更多农民分得了土地。

  1947年3月,蒋介石令胡宗南对延安发动了重点进攻。为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原本打算5月在延安举行的全国土地会议也不得不延迟。

  当时,刘少奇率领中央工作委员会向华北转移,这个装有许多重要文件和书籍的小箱子也和主人一起“跋山涉水”。

  一边转移,一边调查各地土改的实际情况。转战途中,它既是刘少奇的文件箱,又是办公桌,有些关于土改的论述、文件都诞生在这个小木箱上。3月31日,刘少奇等渡过黄河,对晋绥的土地改革情况调查了20多天后发现,虽然部分农民已经分到了地,但在发动群众方面仍不充分,土地改革也不够彻底。

  4月22日,他在《刘少奇关于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给晋绥同志的一封信》里写道:“据六地委报告:5个县共1500多村,已发动者900村,农民已分得土地者200村,不成一片,因此,他们至今没有一个县甚至没有一个区是已经像样地解决土地问题。”

  5月初,刘少奇同志率领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住进了一户普通的农家小院,小木箱被安放在他的办公室。全国土地会议时间地点重新敲定,刘少奇一边带病下乡调查,一边紧锣密鼓地筹备会议。

  全国土地会议于7月17日-9月13日在西柏坡召开,100多位代表齐聚这个小山村共商土改的前景。在会议的最后一天通过了旨在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基本纲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同年10月10日,经中共中央修改后正式向全国公布。从此,存放《中国土地法大纲》成为小木箱的又一光荣使命。

  小木箱作为文稿的珍藏者和历史的见证者,在经历了彻底的土改运动之后,于1949年3月,随同主人一同到了北京。

  随着土改法律进程不断推进,195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正式生效,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了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作为土地真正的主人,有了制度保障。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