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13 10:11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3日 06版 | 查看:795次
映秀镇新貌。资料照片
汶川县城新貌。资料图片
扫描二维码,视频看今日汶川
四川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畔,春风拂面,花开正好,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味道。汶川特大地震13年后,震中映秀浴火重生,已变得越来越美了。13年前,一场8.0级特大地震突袭四川,大地震颤、山河破碎,入目只见残垣断壁,数万生命戛然而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力量迅速向灾区汇聚,一座座新城很快拔地而起,灾区群众重启了崭新的生活。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取得重大胜利,凝聚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彰显出强大的中国力量,形成了宝贵的中国经验。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期间再次来到映秀。他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在推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继续发力,把人民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而今,人民家园越来越美好,地震留下的对灾难的警醒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也已深深铭刻于国人之心。
众志成城,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穿上绿军装,戴上大红花,今年21岁的乔莲畤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军人。
乔莲畤来自“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北川县曲山镇。那场特大地震夺走了他父母的生命,只留下年迈的爷爷奶奶和两个未成年的堂哥。8岁的他心中充满了恐惧,但是那些身着绿军装奋战在救灾一线的军人,让他感到温暖和安慰。
当年地震发生后,十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交通、电力、通讯尽数被毁,雨一直下,空中交通线路也不畅通。灾区沦为一座孤岛,瞬间与世隔绝。
武警某部参谋长王毅第一时间率队急速奔赴汶川,公路被阻断,就徒步前行。200人在余震中跋山涉水,33小时急行军90公里,让汶川与外界有了联系。
3天后,大雨终于停了,15名伞降兵在没有地面指挥引导、没有地面标识、没有气象资料的情况下,从4999米高空一跃而下,进入孤城茂县,执行通信联络、灾情勘察、情况上报任务,为进一步的救援提供了科学依据。
各路救援力量源源不断地进入灾区,给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带来了希望。残垣断壁之间,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了强大的力量。灾区群众重燃生的希望,信心倍增,奋起自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经过努力救援,84017名群众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1510万名紧急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881万名灾区困难群众得到救助。
被压在废墟下近125小时后,20岁的蒋雨航被上海消防官兵成功救出,当年年底,他如愿加入了那支挽救自己生命的队伍。空降兵完成什邡抗震救灾任务撤离时,小学生程强在送别队伍中高举“长大我当空降兵”横幅,后来他真的成为了一名空降兵。
“地震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既带给了我悲痛,也教会了我成长。”乔莲畤说,因为人民子弟兵的救助,让他有了义无反顾投身军营的决心,他要用这种方式报效祖国,感恩所有的人。
举国援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彰显
今日之汶川,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富民产业兴旺发达,2019年获评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很难想象,这片土地曾经被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强烈地震重创过。
强震之后,原本城镇林立的受灾地区,多年建设成果毁于一旦。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尚能看见震后的面貌,倾斜的墙体、扭曲的梁柱、坍塌的楼板……见之不难理解,当时国外媒体为何忧心断言: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地震一个月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正式颁布,19个省和直辖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一对一”对口支援重灾县市,一场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灾后重建战役由此拉开帷幕。
数十万援建大军、近百万志愿者向灾区汇聚,海内外同胞纷纷援助,灾区成为火热的建设战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灾区5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得到最有力的彰显。
“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力出力。”按照安排,山东对口支援北川县,建设者倾力支持、倾情援助,从零开始,高标准异地重建了整个新县城。
青川县城乡居民房屋几乎全部损毁,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全面瘫痪。浙江在对口支援工作中,不仅推动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历史性跨越,还持续帮助发展旅游、工业、电商等产业,为青川后来的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广东-汶川……国家和地方财政巨额投入,援建者们跨越山川,与灾区群众一道,重建新家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不止如此,民间资金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也积极参与,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力量。
川陕甘三省建成农房190.85万户、城镇住房28.83万户,建成学校3839所、各类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2169个,建成各类基础设施项目5000多个,一批遭重创的县镇村庄以全新的面貌再现……2011年5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伟大再造工程,地震灾区从废墟上站立,展示出在灾难中重生、在重建中跨越的生动图景。
防范胜于救灾,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
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展现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贯彻抗震救灾精神,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这些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经历过一次次的灾难考验,社会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完善,救灾速度更快,重建效率更高,救助模式更加成熟。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成熟的应急救援体系,我们在突发的灾难面前,也越发处变不惊,越发自强自信。
“防范胜于救灾。”在汶川地震灾区,一整套更加完善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从隐患排查、群防群策、科学预警到组织保障,高科技和“土办法”协同发力,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风险防范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018年,汶川县龙溪乡阿尔寨发生一起高位推移式滑坡灾害,阿尔寨地灾监测人员发现隐患后立即向上级汇报,汶川县有关部门启动了预警工作机制和相关预案,果断组织避险撤离,疏散转移415人,成功实现此次灾害零伤亡。
从汶川到玉树,从芦山到九寨沟,中华民族一次次从灾难中奋起,抗震救灾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应急救援体系越来越成熟,群众的抗灾救灾素养也显著提升。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当地在汶川地震后加固和重建的房屋,由于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防,基本没有倒塌。在信息公开透明中,救援工作也有序推进。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各级各战线快速反应,抗震救援及时展开、有条不紊,灾区群众也冷静应对、积极地开展自救互救。
近年来,在吸取汶川、玉树、芦山等大地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地震局完成了近百个城市、100多条活动断层的探测,发布实施了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有效提升了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承灾能力。
在一次次的灾难面前,人们多了理性,少了迷茫,多了冷静,少了慌乱。群众愈发成熟的抗灾救灾素养,为紧张的救灾工作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社会各方良性互动,形成战胜灾难的强大合力,全社会的抗灾韧性不断增强。
(本报记者 周洪双 李晓东)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