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03 10:13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2日 05版 | 查看:941次
【专家笔谈】
2015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自此,“双一流”建设拉开帷幕。这既是“211工程”“985工程”的平稳延续,更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擘画,是党之大政、国之大政。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着眼于“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路线图;确立了“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四个基本原则;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部署了五项建设任务和五项改革任务,从整体上描绘了“双一流”建设的实施蓝图。
根据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联合制定实施办法,组建专家委员会。2017年9月,“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认定137所高校和465个学科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从中央到省区市,从政府、社会到高校,很快形成巨大合力,形成上下贯通的管理和建设体系。中央引导专项资金、地方政府投入共计1800余亿元陆续到位,建设高校筹资2000多亿元。
今天,“双一流”建设已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具体体现在:
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得到加强。党委对“双一流”建设全面全过程领导,基层组织在学科建设中发挥领导和保障作用,“双带头人”作用发挥明显,党的模范作用在“双一流”建设中得到体现,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意识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137所“双一流”高校只占全部本科院校数的10.8%,却承担着全国80%以上的博士生、50%以上的硕士生培养任务,本科生招生量只占全国的14%。显然,这些高校承担着培养国家需要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高峰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全面加强。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按照“四个面向”调整学科布局,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主动服务国家和社会。在国际科学前沿领域,建设高校瞄准世界一流水平,表现更趋活跃,赶超步伐不断加快。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核心技术研发都有“双一流”高校的重要贡献。在国家科技三大奖中,“双一流”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数超过全国总数的一半。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双一流”高校更是发挥着主力军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全面加强,高端智库建设快速发展,一批重大学术文化项目由“双一流”高校负责组织实施。“双一流”高校在第八届全国高校科研成果(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斩获80%多的奖项。
教师队伍建设明显提升。“双一流”建设对领军人才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学者数量显著增加,一批青年学者崭露头角。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成效明显,“双一流”高校拥有的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都占全国总数的70%。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双一流”高校与世界顶级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57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数千名在校生在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以学历生为主体的在校留学生从2016年的13.6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17.3万人,其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数量增长近40%。“双一流”高校的世界影响力大为增强。
“双一流”建设有力带动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各省级人民政府都将国家“双一流”建设纳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框架,建设了一批地方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一个多层次、有特色的高等教育新格局正在形成。
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即使一些可比指标与世界名牌大学接近了,但还存在不少非可比指标方面的差距。只要我们遵循规律、深化改革、静心建设、久久为功,我们的追求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瞿振元,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