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党走,是我们坚定的选择”——访藏东英雄村芒康县安麦西(组图)

发布时间:2021-03-28 18:31 | 来源:新华网 2021 03/27 18:17:59 | 查看:693次

  新华社拉萨3月27日电 题:“跟党走,是我们坚定的选择”——访藏东英雄村芒康县安麦西

  新华社记者罗布次仁、薛文献、陈尚才、孙非

  3月的金沙江畔,杨柳吐绿,春风拂面,安麦西群众跳起欢快的芒康弦子,迎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62年前,为了获得解放和自由,安麦西村14名农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安麦西人弘扬英雄精神,艰苦奋斗,在脱贫致富的征程中书写新的传奇。

  这是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索多西乡安麦西村(3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牺牲:为了获得解放

  位于金沙江畔的昌都市芒康县索多西乡安麦西村,与四川省巴塘县隔河相望。

  1955年5月,十四世达赖由成都返藏。随同经师赤江、噶伦索康·旺庆格勒等沿途召集当地土司和上层僧人,煽动“要想尽办法拖延和阻止民主改革”,鼓动武力对抗。芒康土司普巴本·泽成加措伺机发动武装叛乱。

  他派出“贡嘎喇嘛仓”骨干分子强巴群增带领100多名藏军驻扎安麦西,凭借后方增援优势隔江对峙,企图歼灭驻苏洼龙乡的解放军。

  1958年,四川甘孜等地民主改革顺利完成,广大农奴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房屋、牲畜等,成为新社会的主人。此时,西藏尽管和平解放已近7年,但百万农奴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安麦西期盼着民主改革的到来,全村13户农奴靠牛皮船,暗中接送解放军侦察员、运送物资,帮助解放军收集情报、传递信息等,叛匪对此恨之入骨。

  1959年2月1日,强巴群增突然将全村60多名农奴抓起来,逼问解放军的情况,追问与解放军“私通”人员。

  曾经俯首帖耳的农奴,谁都不愿意出卖解放军,强巴群增从中挑选出14名青壮年,严刑拷打,5个人相继倒在血泊中!

  强巴群增见问不出情况,使出更加狠毒的手段,叫人把向秋等9名青年拉到江边悬崖,放言不交代解放军下落,就把他们推下悬崖,尔后把向秋等6人推下金沙江。

  78岁的邓都是向秋的儿子,因年幼躲过一劫:“我父亲被推到了悬崖下后,阿珠、阿多、格桑嘉措被叛匪带到山上枪杀了。”

  这是被害农奴之一尼玛吉村的妹妹、今年76岁的向秋拉姆(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今年76岁的向秋拉姆含泪告诉记者:“当时我的哥哥尼玛吉村也在其中,叛匪把他推下悬崖后,满脸是血的哥哥奋力爬到江边,又被他们无情地推进金沙江。”

  “阿增和多邓是双手被反绑推下悬崖的,坠在江边的岩石上没死,叛匪就拿石头活活将他们砸死。”向秋拉姆泣不成声,双手掩面哽咽:“扎西多登和登都是被叛匪在寺庙的树上捆了两天一夜后,活活砍死的。”

  阿珠的女儿益西拉姆记得,父亲是光着脚被带走的,“他让我给他找一双藏靴,还没来得及找就被拖走了。”想起这一幕,89岁的老人眼眶满是泪水。

  劫后余生的农奴来不及给亲人收尸,又被驱离故土,举家流浪,四处乞讨,住山洞,挖野菜、吃野果充饥。逃难中的向秋拉姆常想,“真希望自己是虫子可以钻进土里,是只鸟可以飞上天空。像我们这样,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就是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始终坚信民主改革的到来!”邓都说。

  向秋拉姆(右)在家中和儿媳妇聊天(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安麦西现有86户455人,是索多西乡的一个自然村。

  坐在三层楼房,看着院里绿意盎然的石榴树,向秋拉姆说:“今天的幸福生活,过去连做梦都想不到。”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党和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平定叛乱,组织百万农奴实行民主改革。

  在乞讨中过了两个藏历新年的向秋拉姆一家,回村后分到了房子、土地和牛羊。她还成为首批女共青团员,协助工作队到各村宣讲党的政策。

  在党的培养下,年轻有为的邓都先后当过民兵和仓库保管员,后来担任莽岭区区长、索多西乡党委书记,成为国家干部。几十年来,他带领群众平田整地1000多亩,推广良种提高产量,修建水渠20多公里,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20世纪80年代,地处偏远的安麦西人生活依然比较艰难。向秋拉姆的儿子——1974年出生的桑登记得,他只上了一两年学就去放牛了。

  改革开放后,桑登的父亲阿白最先找到了“商机”:从云南买回铜锅铜瓢售卖;买头骡子驮运生活日用品到牧场上去换酥油奶渣,再运到城里;请来木匠做核桃木藏式茶几卖到芒康、昌都。在阿白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多种经营的行列。

  “我们家可能是最早的‘万元户’吧。”桑登说,“我们家的房子,前前后后盖了4次,从一层的土坯房到两层房,再到三层楼房,家用电器、生活设施也不断更新,总之是越过越好了。”

  进入21世纪以来,安麦西更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阿白、多吉、桑登等先后担任组长,组织村民新修、改建住房,整治村容村貌,修建小型电站、外出务工、跑运输,或把当地盛产的藏葡萄、石榴、辣椒等运到城里,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被害农奴之一向秋的儿子、今年78岁的邓都(左)向村里的年轻人介绍水渠的情况(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走进邓都家,院子里停着一辆国产SUV,正房边上新盖了宽敞的客厅,藏式茶几上摆着糖果、奶渣、藏式点心和当地水果等。

  “没有党和国家,就没有这么好的生活。”老人身板硬朗,精神矍铄。

  桑登介绍,安麦西村民现有自用小车13台,跑运输的大车17台。全村在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14600元。

  “共产党让我们过上幸福生活的诺言,早就实现了。跟党走,我们永远不后悔。”饱经风霜的向秋拉姆,目光坚毅。

  这是安麦西村的农田(3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尚才 摄

  传承:赓续红色血脉

  春天的安麦西,层层梯田间,绿油油的青稞苗长势喜人,房前屋后的石榴树遮天蔽院,高大的核桃树泛出嫩芽。

  62年来,翻滚的金沙江奔涌不息。英雄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村民。

  邓都30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默默奉献。

  在集体经济时期曾担任多年组长、队长的阿松丁增,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我们村有两个组。听说另一组5点去干活,那我们组就4点起床。”

  阿松丁增说,他们天不亮先去山里背积肥用的青冈树叶,再到江边背肥料土撒到田里,然后才回家喝口茶吃早饭,白天在山上平田整地干一整天。有时候,晚上也要燃起柴火干……

  包产到户后,壮劳力被组织起来修建水渠、道路等,碰上急难险重的任务,阿松丁增总是冲在最前面。

  “在悬崖边修路要放炮,一般都是我去。有时候要系根绳子从山上吊下来,连跑的地方都没有。”谈起往事,阿松丁增难掩心中的激动,“我是党员,群众要过河,我得先把脚踩到水里。”

  2013年,致富带头人阿白被选为组长。他带领群众修建村民活动中心,在凿石块时用力过猛,导致背部受伤,后常年卧床养病,不幸在2019年辞世。

  桑登在展示自己种出来的石榴(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尚才 摄

  “作为英雄的后人,就要传承和发扬英雄精神,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桑登说。

  历经风雨沧桑,曾被鲜血染红的这片土地,铭刻着安麦西人对党的赤胆忠心,也记载着英雄后人持续奋斗、攻坚克难的荣耀与自豪。

  近年来,安麦西人抓住水电站建设契机,包工程、跑运输,同时发展种植养殖业,改善基础设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从安麦西走出去的干部、职工有48人,现有在校中小学生87人,大学生17人。

  巍巍横断山脉,滔滔金沙江水,见证了安麦西英雄的昨天,也必将见证安麦西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这是通往安麦西村的大桥(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尚才 摄

  这是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索多西乡安麦西村(3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