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23 09:5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3月23日 03 版 | 查看:484次
2018年,天津大学123岁生日之际,适逢77级、78级校友入学四十周年。这些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学子,把对母校的情意化作浪漫的举动——“摘颗星星”送给她。
一颗在火星与木星轨道附近的8917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天大之星”;天大北洋园三问桥畔,由77级建筑学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设计的纪念雕塑“天大之星”,嵌于湖面之上,熠熠闪耀昼夜不息,寓意“学府银河,星汉灿烂”。
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追星之举,映出了这一代人在时代的星空中追寻人生轨迹的经历。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也是其中一位。
中学时代,李家俊随父母从江苏无锡市被下放到苏北一个偏远的生产队务农,开始知青生涯,直到1978年考入天津大学机械系。李家俊感慨,77、78级的大学生,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普遍勤奋学习,立志报效祖国,被称为“七七、七八现象”。
一张高考准考证,对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珍贵如天上星。天津大学77级机制乙班宋磊至今保留着两张高考准考证,两张残破发黄的纸片见证了新中国高考制度的中断和复活。
1965年,宋磊高三毕业,第一次参加高考。他平日成绩优异,但因为出身问题,他的档案里被加盖了“不宜录取”的印章,第一次高考莫名落榜。
随后的12年里,他是一名工人,从没奢望过还能迎来第二次高考,再次坐进考场,他年过三十,已结婚生女。准考证上照片记录了岁月的痕迹,唯有眼中那道追梦的光,不变。
很多人都是在惊喜和慌乱中,站到了人生的另一个跑道上。得知高考恢复的消息时,30岁的张海文是天津市纺织局下属麻纺织厂的汽车司机。他一边跑车、一边复习,可快高考了才发现,自己还没有领到准考证。
后来他直接找到天津市委主管教育的领导,又转去招生办,招办干部陪着他跑了一天,最后手写了一封介绍信,让他顺利参加高考。那张与众不同的准考证,落款是天津市招生办公室,并加盖了公章。据张海文回忆,他应该是当年天津市最后一个拿到准考证的考生。
“准考”二字,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和恢复高考,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李家俊说,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序曲。十年动乱,百废待兴,恢复高考一锤定音,不啻平地响春雷,久旱逢甘霖,唤发起多少年轻人或者不太年轻的人的希望和信心,唤起了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
他道出了那一代人心中的感慨:何其幸运,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头班车,能够亲身经历过去四十年中国的巨大变迁和进步;又何其幸运,我们赶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吾辈当继续努力。
同学当年意气风发立志振兴中华言犹在耳,77、78级校友四十年再相聚,有人写下诗句,第一句便是,“宇宙阔、繁星多,熠熠闪亮有一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