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红色基因凝聚奋进伟力(3图)

发布时间:2021-03-17 09:53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7日 07版 | 查看:816次



“沂蒙红嫂”张淑贞(前排右二)和女儿于爱梅(前排右一)在向小学生讲述沂蒙抗战故事。杜昱葆摄/光明图片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朱村扶贫车间,一派忙碌景象。新华社发

如今的山东省临沂市生动展示着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资料图片

  【探寻精神源头 彰显时代价值·第三十一期主题:沂蒙精神】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这首已经传唱了70余年的《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巍巍蒙山、滔滔沂水,更唱响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

  虽然《沂蒙山小调》蜚声海内外,却少有人知道,这首民歌的前身在抗日战争时期,便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诞生于那段峥嵘岁月的沂蒙精神,早已成为八百里沂蒙大地的筋骨,融于千万沂蒙老乡的血肉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人在这片古老土地上创造着时代伟业。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听取沂蒙地区革命战争历史介绍,并会见了当地先进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他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沂蒙精神是山东党政军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同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其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完善与升华。沂蒙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扬光大,历久弥新、历久弥强,愈发显示了其历史的长久性、范围的普遍性和现实的指导性。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沂蒙精神和其他红色精神一道,正激励无数中华儿女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用饱满的热情与执着的奉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新的篇章。

1、艰苦创业孕育红色引擎

  从1926年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地区开始传播,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沂蒙大地的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在党的领导下,沂蒙山区反帝、反封建、求解放的革命暴动和武装起义风起云涌,成为山东地区革命斗争的一面大旗。1927年年初,山东的中共党员有1500余名,党支部近百余个,中国共产党燃起的星星之火,在沂蒙山区齐鲁大地渐成燎原之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始终是我们党和军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近500名开国将军转战沂蒙;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纵队、第一一五师司令部、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总部、抗大一分校、山东省党政机关,长期驻扎沂蒙;渊子崖自卫战、大青山突围战、南北岱崮保卫战,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无数次枪林弹雨、浴血奋战,诠释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革命豪情。

  正是千千万万个怀抱崇高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成为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救亡图存的中流砥柱。

  仅抗日战争中,山东战场对日作战7.8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53万余人,占我们党领导下武装歼敌的1/3。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英烈长眠沂蒙山。据山东省民政厅数据统计,山东登记在册的烈士共有30.1万人,占全国的11.5%。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沂蒙精神的灵魂,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动力之源,并在薪火相传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沂蒙精神依然持续释放出磅礴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八百里蒙山沂水,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之地,也曾饱受穷困之苦。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沂蒙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干出一番新天地。

  坐落在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城西南的代村,曾是个欠债380余万元的穷村、乱村,1999年,30多岁的王传喜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着年轻的村委委员们,靠一件件实事推动代村改变。

  “鲁南战役时,代村曾是临时指挥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代村还当过红旗村。只要找对路,不怕困难多。”王传喜说。

  王传喜上任后,一手解近忧,一手谋远略。2005年,王传喜抢抓机遇将全村2600亩土地流转归村集体经营。2007年,又流转周边5个村的7000多亩土地,高标准建起现代农业示范园。2010年,王传喜带领全村规划投资建设了代村商城。凭借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新名片,代村商城带动就业超过6000人。

  如今的代村,已是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成为产业总值超20亿元、村集体收入1.1亿元的先进村。

  在“红领书记”“三商党建”“沂蒙红色帮办代办”等品牌引领下,临沂连续5年上榜中国百强城市,成为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一面旗帜,沂蒙精神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不竭动力。

  原山东省扶贫办统计数据显示,沂蒙革命老区18个县(市、区)2015年年底共有贫困人口55.6万人,到2018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今,沂蒙革命老区正向着乡村振兴的宏图昂首迈进。

  特别是2019年11月26日,日兰高铁日曲段开通运营,彻底改变了沂蒙革命老区面貌,沂蒙山区迈入了高铁时代,千万沂蒙革命老区人民正奔走在新时代追梦、圆梦的路上。

  如今,沂蒙精神中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无畏情怀,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一切困难,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进的强大精神支柱。

2、生死与共诠释鱼水深情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这是沂蒙山区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倾尽全力支援革命的真实写照。

  用乳汁救治伤员战士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抚养50多个将帅子女和烈士遗孤、自己孙子却饿死4个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组织乡亲们烙煎饼、送弹药、救伤员的“沂蒙六姐妹”;带领姐妹跳进冰凉的河水中扛门板架“人桥”的妇救会会长李桂芳……

  在战争年代,这样的事迹太多太多。她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无比热爱。她们用柔弱的肩膀与沂蒙的汉子们成为革命时代最可靠的后援力量,独轮车、担架队成为革命最坚实的支持。

  数据显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12年间,沂蒙人民做军鞋315.13万双,做军衣121.68万件,碾米面11715.9万斤,救护伤员5.9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整个解放战争中,山东出动支前民工1106万多人次、小推车30多万辆,担架6万多副,运送粮食11亿斤,支援战役占到全国战役总数的23%。

  无私奉献成为沂蒙精神的人文精髓。

  陈毅元帅曾深情地回忆这片故土:“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党的十八大以来,沂蒙人民继承发扬听党话跟党走的优良传统,继续保持了战争年代那样一种拼命精神、那样一股革命干劲,不等不靠、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大胆创新,靠着沂蒙精神这一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了脱贫致富。

  传承红色基因,孩子是重中之重;党的事业血脉永续、薪火相传,关键在青少年身上。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是对广大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基层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载体。

  65岁的临沂市“五老”志愿者、新时代红嫂朱呈镕,以传承沂蒙精神为己任,筹资1800余万元,建成沂蒙红嫂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有珍贵馆藏革命文物近百件,珍贵图片300多幅,免费向社会开放,为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教育贡献力量。

  沂蒙精神,不只是山东的,更是全国的。

  对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来说,沂蒙精神是无私奉献,她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投身教育扶贫主战场,帮助乡村女孩走出大山。40多年来,她从寸寸青丝到头发花白,但是对山区学子的爱心、对教育事业的信仰,从未改变。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村委会委员、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来说,沂蒙精神是执着坚守,他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巡逻战士,10余年来足迹踏遍帕米尔高原边防一线,但他无怨无悔地守护着魂牵梦绕的边防线,直到生命的最后。

  对驻守黄海前哨开山岛32年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来说,沂蒙精神是忠诚爱国,他们以海岛为家,坚持每天升国旗,每天按时巡岛、护航标、写日志。在他们眼里,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

  没有一种力量比人民更强大,没有一种根基比人心更坚实。传承好弘扬好沂蒙精神,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3、担当作为砥砺初心使命

  当年在沂蒙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政治上实行民主选举、建立第一个党领导下的省人民政府、颁布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人权保障条例,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让“耕者有其田”;军事上“为群众当兵、为群众打仗”;文化上开展扫盲运动、倡导妇女解放;纪律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作风上“挖野菜也要远离村庄”、开展“满缸净院”运动,“一切为了人民”让沂蒙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我们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九间棚村的9名党员,带领群众从最贫困的起点起步,在四面悬崖的龙顶山上架电修路、引水上山,自力更生、脱贫攻坚,干出了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成为农业战线艰苦创业的先进典型,也成为沂蒙老区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率先整体脱贫的生动缩影。

  当改革的春风吹拂沂蒙大地,沂蒙人民从小地摊起步,历经市场变迁,借助“电商”和“一带一路”这双腾飞的翅膀,从容走向国际化。今日的沂蒙山区已成为“中国市场名城”“中国物流之都”,创建“中国物流科技城”,获批设立“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2019年,临沂商城交易额4830亿元,临沂入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名单。

  这是沂蒙人民书写的新的传奇,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深刻体现。

  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民服务解难题,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久拖不决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党和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自觉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始终秉持忧党之心,饱含为民情怀,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近年来,临沂挖掘提升沂蒙精神,不断加大对“红色村庄”的帮扶力度。在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将原来的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红色纪念馆升级改造,与朱村民俗展馆、烈士墓、纪念碑整合,成为一条红色历史文化街区;对50间明清古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打造成“一街一巷一园七户”古村落。同时,依托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规划实施“沭河人家”精品农家乐等项目,以自助采摘、观光休闲、特色饮食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也在逐步壮大。目前,朱村已成功创建为山东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年均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共同精神气质的凝结,蕴含着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和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深刻回答了我们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揭示了“党的一切为人民、人民群众永远跟党走”的血肉联系,彰显了党的领导的伟力,彰显了人民群众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印在许多革命老区的大地上:河北西柏坡、山东临沂、福建古田、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进入新时代,红色基因依然焕发无穷生命力。沂蒙精神,是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沂蒙精神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熠熠生辉。

  (本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