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开发建设:铺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组图)

发布时间:2021-03-02 17:22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02日 08版 | 查看:808次

黑龙江垦区秋收大机械作业。图片由北大荒集团党委工作部提供

垦荒者早期住的“马架子”。图片由北大荒集团党委工作部提供

转业官兵挺进北大荒。图片由北大荒集团党委工作部提供

空中俯瞰建三江垦区。图片由北大荒集团党委工作部提供

黑龙江垦区友谊农场田园小镇休闲雅致。图片由北大荒集团党委工作部提供

  在中国地图上,北大荒雄踞鸡首。昔日,这里是人迹罕至的莽莽荒原。如今,已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大粮仓。

  “历史上,这片富饶的黑土地曾多次遭受外敌蹂躏,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大荒人,才真正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过上了‘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的小康生活。”

  ——走进北大荒博物馆,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从开荒第一犁到现代化大农机,从一代垦荒人抛洒青春热血到投身北大荒的科技新农人,从粮食产量由开垦初期0.048亿斤到2020年430.5亿斤,透过一张张照片、一件件物品、一串串数字,穿越历史时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在眼前铺展开来。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感慨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北大荒发生了沧桑巨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非常鼓舞信心、鼓舞斗志。”

1、进军荒原 青春热血铸就北大仓

  北大荒博物馆里的一把犁杖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火热的年代。

  1947年,新中国成立前,为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一批来自延安、南泥湾的军队干部率部来到北大荒,在人迹罕至的千古荒原蹚出第一犁,也由此拉开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

  “不管边疆的路程多么遥远,也拦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不管边疆的风云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们劳动的热情!”1955年8月,带着热血宣言,杨华与60名青年组成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挺进北大荒。此后,各地支边青年纷纷响应号召,辞别亲人背起行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1958年4月12日,东方刚放亮,密山火车站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到处是鲜血浸染过的行李和黄军装,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王震将军发出号召:“永不放下枪,好汉建设北大荒!”

  由14万转业复员军人、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组成的垦荒大军,在亘古荒原上创造了人类垦殖史上的奇迹,书写了一部壮丽的史诗。

  “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走着创业路,不怕万重难。”说起当年的顺口溜,年届九旬的八五〇农场退休职工王在邦记忆犹新,这位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的老战士1958年来到北大荒,至今已有63年。当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转业官兵落“户籍”,让大家真正在北大荒扎根。

  “快磨亮我们的犁刀,犁开一个新的时代!”诚如诗人艾青在《烧荒》一诗中所言,昔日亘古荒原,今日良田连片,林带交织,公路成网,城镇棋布。这里已成为国家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商品粮基地,其一年的粮食产量能为1.5亿国人提供一整年的口粮。

  八五〇、八五二、八五九……行走在北大荒,从由部队代号改编而来的农场名称中,还能寻到当年的印记。前进、前锋、前哨……从“前”字头农场中,仍能感受到当年知青挺进荒原的激情豪迈。

  历史将永远铭记。在北大荒博物馆内,一面长达25米的铜墙上,镌刻了12429个长眠于黑土地的名字,其中年龄最小的还不到20岁。“这仅是一部分,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有5万余名拓荒者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这片黑土地,他们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北大荒博物馆工作人员崔柳说。

  “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成功得益于在党的领导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全国调集人员,迅速兴办起大型农场,快速推动大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黑龙江省委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陈晨表示。

2、科技引领 北大荒人挑上“金扁担”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在黑龙江垦区,休眠了一个冬季的黑土地又将沸腾。指尖备农资、智能化催芽、机械化播种。“现在咱农民都挑上了‘金扁担’啦!”七星农场第三管理区农机副主任陆向导说。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讲起自己当知青时农民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还盼着“干活挑着金扁担”的故事,并把“金扁担”理解为农业现代化。

  作为第三代北大荒人,陆向导说,在父辈眼中,现在的科技发展简直不可想象。1959年,爷爷陆诗然到七星农场时用的播种机是牵引式播种机,要靠人和马、牛拉着走。

  “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看数据。”七星农场副场长韩天甲介绍道,“如今,北大荒全面推行‘双控一服务’模式,通过农业生产全过程数字农业服务,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降低家庭农场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

  垦区现代大农业,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农人。24岁的西北小伙儿何培雄大学毕业后从北京来到北大荒,“当看到世界一流大机械驰骋田野、先进科技赋能大农业,我就认定这里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

  “北大荒开发建设推进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了农业现代化装备、打造了世界级绿色生态农业,确保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总经理周保说。

  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当前,北大荒农业机械化水平保持在99%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6.28%,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科技赋能保护了北大荒黑土地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资产,也为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为“中国粮”装上更多“北大荒芯”提供了重要支撑。

3、改革突破 中国农业航母扬帆起航

  “咱们承包农场土地,自己干,咋样?”八五八农场的王木存没有想到,自家五口人召开的一次家庭会议,日后会被载入史册。

  1983年,回河南老家过年的王木存看到那里轰轰烈烈地搞家庭联产承包,农民挣了钱,他活了心,也想搞承包,回来找家里人合计。“老伴反对,担心赔了咋整?但孩子们都非常支持,当时就这么定了!”

  当年,王木存一下子承包了2200亩土地。年底算账,他的家庭农场纯盈利2.7万元,是整个生产队盈利的3倍,成为垦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黑龙江垦区开始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改革经营体制。

  多年来,北大荒实现了家庭农场自主经营与国有农场有效管理的统一,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彰显了农垦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

  201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新一轮改革拉开大幕。

  黑龙江垦区面积大、人口多,改革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农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国有农业企业改革成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北大荒以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勇气,扛起改革这面大旗,稳步推进。

  2018年,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挂牌成立,黑龙江垦区从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整建制转入集团化企业化经营管理体制,实现了农垦体制的历史性创新。

  从传统农场迈向现代农业企业,北大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体制机制改革的红利正在加速释放。2020年,在遭受疫情、农业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下,经济发展逆势上扬。同年,“北大荒”品牌价值突破千亿元,并进入“世界品牌500强”行列,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农业第一品牌。“我们将立足现代农业,打造‘中国农业领域航母’,筑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这样解读北大荒的新定位。

  “继承下去吧,我们后代的子孙!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长新;

  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

  这是诗人郭小川写下的诗句。

  (本报记者 张士英)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