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01 17:18 | 来源:科技日报 2021年01月22日 第01版 | 查看:922次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本报记者 俞慧友
二十世纪初,是各种新思想新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的时期。
一群意气风发的湖南热血青年,怀着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几经研究、探索和实践,在长沙发起成立了后来被誉为“建党先声”的进步团体——新民学会,一个被毛泽东评价为“后来成为对中国的国事和命运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学会”。
农舍小院诞下“建党先声”
走进长沙市岳麓区新民路小巷,有一个曾名“刘家台子”的农舍小院。这里就是新民学会旧址。旧址前的石牌坊上,镌刻着蔡畅题写的“新民学会建党先声,毛蔡寄庐流芳千古”。这是对新民学会历史地位的精确概括,也是湖南最早接触和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地方。
新民学会的缘起,可追溯到一份特殊的《征友启事》。
1915年9月中旬的一天,长沙城内各中等学校传达室门口都张贴了一份《征友启事》。征友者,正是时为第一师范第八班的青年学子毛泽东。
时年22岁的毛泽东,常感“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他发出启事,意欲结交对学问、时事感兴趣,又具强烈爱国心的青年为友,“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这次征友其实并不算太成功。但因共同志向,毛泽东身边慢慢聚集了一大批同学,包括蔡和森、何叔衡等人。他们常利用课余时间,以散步、游泳、登山等方式,讨论时局政令、社会风气、修身立志、治学储能等问题。
经过上百次讨论后,大家取得了“集合同志,创造环境,为共同的活动”的共识,萌生了组织学会的想法。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在刘家台子“沩痴寄庐”宣告成立,首批基本会员21人。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毛泽东研究专家颜蒹葭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也介绍称,新民学会成为“建党先声”,不只因为近半数会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更重要的,是毛泽东提出了“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这一思想建党主张,蔡和森最早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和比较系统的建党理论。新民学会走在了全国前列,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特别是湖南建党,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内外兼修 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
学会成立两个月后,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十几个会友,在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召开会议,讨论学会“向外发展”问题。大家认为,留法勤工俭学是学习新技术、接触新思想的好途径、好方法,应尽力进行。
在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努力下,1919年1月至1921年2月,新民学会先后有19名会员赴法勤工俭学。
毛泽东主张和支持留学,也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主要组织者。但学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他留在国内。
1919年五四运动后,毛泽东带领新民学会骨干主编发行《湘江评论》,创办文化书社,成立长沙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俄罗斯研究会,组织驱张运动,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还两上北京,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了有关十月革命的文字,特别是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后来又在上海与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和建党问题。
虽然那段时间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在李大钊、陈独秀指点下,毛泽东开启了他人生最关键的转变,从一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渐渐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7月,从上海回到长沙后,毛泽东开始了紧张的建党准备活动。与此同时,新民学会旅法会员在法国蒙达尔纪开会提出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方针。蔡和森致信毛泽东,第一个明确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并系统提出建党理论和原则。毛泽东复信表示赞同,并提出了“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的观点。
1920年底,毛泽东、何叔衡等成立了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的共产党长沙早期组织。同年,蔡和森、李维汉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一起,在法国筹建中国共产党旅欧早期组织,成为创始人之一。
1921年1月初,新民学会长沙会员新年大会最终确定“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宗旨,并选择“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把新民学会多数会员引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同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代表共产党长沙早期组织参加了中共一大。随后,新民学会近半数会员相继入党,有的还成了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