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06 19:00 | 来源:新华网 2021 02/06 16:37:16 | 查看:773次
▲这是国家航天局公布的“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获取的首幅火星图像。新华社发
2月5日20时,“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动机点火工作,顺利完成地火转移段第四次轨道中途修正,以确保按计划实施火星捕获。国家航天局同步公布了“天问一号”此前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获取的首幅火星图像。
▲这是国家航天局公布的“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获取的首幅火星图像及火星部分标志性地貌标示。新华社发
上述两幅图片引发热议,网友们在点赞的同时也发出了“灵魂拷问”,火星不是红色的吗?为什么这张照片是黑白的?这些照片又是用什么拍摄的?背后有何深意?
火星首图为什么呈黑白色?
国家航天局相关人士表示,本次成像模式采用黑白呈像,这是火星首图呈黑白色的主要原因。
意外吗?原因居然这么简单!
不过拍摄火星首图的,确实是一些“神器”。
航天科技集团相关专家表示,“天问一号”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在浩瀚的星空中找到火星后,测出相对角度,然后控制“天问一号”精准指向火星,再用高分相机对火星拍摄,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张照片。
▲天问一号拍摄首幅火星图像着色效果图
光学导航敏感器又是什么?
简单来说,光学导航敏感器就好比“天问一号”的“眼睛”,有了这双明亮的“眼睛”,天问一号也就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看着目标飞向目的地。
“天问一号”离开地球以后,北斗等全球导航系统便逐渐派不上用场。而在没有北斗,没有GPS的情况下,茫茫太空中,“天问一号”靠的就是光学导航敏感器实现导航引路。
▲“天问一号”上的光学导航敏感器
与传统的无线电导航不同,光学自主导航可以通过图像目标识别和特征提取,完成位置、速度等导航信息的获取。
具体而言,“天问一号”在飞近火星的过程,装有长焦镜头的导航敏感器当作一只“千里眼”,最远可以在1000万公里的距离识别火星,还能自主适应火星从点目标到面目标、从弱目标到强目标的火星图像提取,从而实现即使没有外部导航信息,也能够在深空飞行中自主找到前进的道路。这也是支撑中国未来进一步走向宇宙更远空间的重要技术之一。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火星?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2300多年前,我国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用长诗《天问》,向宇宙洪荒、天地自然发问。神秘而璀璨的星空,自古以来就令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充满好奇与向往。
而在月球之后,人类选择下一个目标往往是火星,原因在于它的自然环境与地球最为相似。
因此火星被视作除地球外有可能孕育生命的星球之一,也被认为是未来人类最有可能移居的行星,这些都吸引着多个国家去探索这颗神秘星球。
▲火星表面示意图。来源:科技日报。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类就开始不断地向火星发射探测器,然而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只有美国。
火星探测作为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一深空探测的科学浪潮中,又岂能少了中国的身影?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火箭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
预计2021年2月10日左右,也就是除夕前后,“天问一号”将进行近火制动(俗称“刹车”),开启环绕火星之旅,还有重重考验等待着它。
“我们这次火星探测任务最核心、最难的地方,就是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后气动外形和降落伞减速的过程,只有一次机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表示,研制团队做了充分的准备,专门设计了全新气动外形、新型降落伞等,希望一切顺利。
来源:新华网思客综合
策划:刘娟
监制:唐心怡
编辑:周佳苗
校对:郭建伟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