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6-03 09:05 | 来源:新浪网 2010年06月01日02:12 | 查看:1556次
孩子王博士副县长与留守孩子打成一片,交心。
博士副县长成了孩子王,与留守儿童打成一片,十分亲切。
孩子王博士副县长与留守儿童合照。
南方农村报6月1日报道:“六一”儿童节前夕,广东省蕉岭县副县长刘玉涛“聘请”了10位博士和10名离退休老干部,分别与该县10所学校的300多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象。
博士们将以“学习导师”的角色,对留守儿童进行分类素质培训,并协助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学习引导、创新培养等;离退休老干部们则担当孩子们的“人生导师”,对留守儿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驻村博士成了“孩子王”
关注留守儿童,对刘玉涛来说其实是个意外,属于“误打误撞”。
2008年1月17日,广东省“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第四批驻村干部、华南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刘玉涛被选派到蕉岭县三圳镇顺岭村驻村。报到之后,刘博士便入户调研。
“我不懂客家话,于是请了当地的几个在校学生做‘翻译’。”调研之后,刘玉涛请这些孩子吃饭。席间,一个小孩说:“长这么大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饭。”
刘玉涛便问:“那你过年吃什么?”孩子们都很沉默。一个女孩说:“过年妈妈从深圳回来,会给我买新衣服,穿了新衣服我觉得自己很漂亮。”这句话让刘玉涛心里很不是滋味。
几天后,以“关注大中小学教育,博士与你面对面”为主题的三圳镇2008年春节返乡大中小学生交流会在镇政府举行。在会上,刘玉涛发现,“留守儿童问题比想象中严重很多。”
一次,刘玉涛与一个姓刘的小姑娘聊天。小女孩告诉刘玉涛,家里条件差,父母在外不管她,老师对成绩差的也不理。成天面对爷爷,“家里没有一点生气。”
小姑娘说自己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到外面看看”。
“如果没有文化,可能连路都不认识。”刘玉涛要她打消辍学的念头。
于是,两个人交上了朋友。后来,小姑娘给刘玉涛写了封信,想认他做干爸爸。30来岁的刘玉涛说怪别扭的,还是叫刘叔叔好。
小姑娘很开心,回到学校逢人便说:“我有个朋友是博士,你信不信?”小伙伴们不相信,小姑娘便把他们带到了刘玉涛的宿舍。
刚刚见到刘玉涛,孩子们还很拘束。于是,刘博士提议一起打篮球。一个男孩调皮地说:“你那么胖,打球肯定不行。”引来众人一阵大笑。
从此以后,“博士朋友”成了这群孩子的“炫耀资本”。刘玉涛在三圳镇国土所的宿舍也成了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灵港湾。刘玉涛跟大家讲笑话、做游戏,20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人气十足。
一个周末,刘玉涛有事回广州。等下周一回到住处,他发现门口贴了好多纸条,上面写着:“刘叔叔,你什么时候回来?”
“这让我非常感动”,刘玉涛说。
素质培训不搞“一言堂”
正当刘玉涛和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交上朋友时,三圳镇成立了关注留守青少年教育工作小组。
工作组决定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每月第三周周六下午在镇政府礼堂举办“在读留守青少年素质培训班(以下简称“培训班”)”。消息传开,1个月内报名人数达到386人,覆盖5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其中还包括27名留守儿童监护人。
在培训班上,由老师主导的传统“一言堂”灌输模式被打破。讲课内容丰富、实在,既没有高深理论,也没有长篇大论,全在生活、学习、工作的细枝末节中进行榜样示范和类比学习。
主讲教师刘玉涛上来先跟大家交朋友——自己给学生取绰号,学生也给刘博士取了一堆外号:大胖老师,大肚老师……相比之下,学习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通过和学生交朋友,刘玉涛发现不少留守儿童对学习有恐惧心理。成绩越不好,厌学情绪和自卑感越强。
刘玉涛便和他们说:“我初二时英语才考19分。”孩子们笑了:“你骗人,19分怎么考上博士?”
刘玉涛还告诉孩子们,学“banana”(英语单词“香蕉”——编者注)时,自己曾将其用汉字“拼音”为“不那拿”。
“叔叔,我也这样。”有人大笑。于是,刘玉涛便顺势跟大家讲起学习技巧来。
一个小孩跟刘玉涛说:“隔壁有个阿姨,大学毕业没有工作;我叔叔在深圳打工,一年赚好多钱。读书有什么用啊?”
刘玉涛告诉孩子们:“叔叔也是农村的,8岁还光着脚,快读大学才穿皮鞋。如果不读书,现在能成为你们的博士朋友吗?”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一个小孩偷偷告诉刘玉涛,自己看见别人有好衣服,就想用小刀割烂。刘玉涛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小孩却振振有词:“因为她抢我风头。”
刘玉涛追问:“要是别人把你衣服割烂怎么办?”小孩说:“那我和他打架。”刘玉涛就用故事告诉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留守儿童在发育中还会遇到一些生理问题。有个六年级女孩,开始来月经时,妈妈不在家,小朋友拉着她的手嘲笑她。“别人说这是大病,活不了了。”小女孩不好意思地告诉刘玉涛,自己害怕得晚上睡不着。
刘玉涛让她去找女老师咨询。小女孩弄懂之后,终于释然。
教育小孩也要“导师团”
培训班举办两个月后,又增加了“一对一”的专项个体咨询。因为刘玉涛发现,小孩子自尊心很强,很多事不能被别人知道。
而随着时间推移,参加培训班的人数不断增加。从第4期开始,培训班“升级”更名为“博士素质讲堂”。
“博士素质讲堂”主要针对留守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划分为亲子教育技巧、心理健康与成长成才、自信教育与能力培养、平衡营养膳食与身体健康、学习方法与技巧、人际沟通与交往技巧、兴趣培养与因材施教等7大专题板块。
“博士素质讲堂”开办两年来,已举办集体培训、讲座21场,受众4390余人;完成个体咨询126次,接待家长和孩子207人。
蕉岭县副县长的身份让刘玉涛能调配更多资源。他在嘉应学院找了10个博士作为“学习导师”,又从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找了10名以中小学校退休校长为主的老干部担任“人生导师”,分成10个团队,借此扩大“博士素质讲堂”的主讲人队伍。
刘玉涛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学校教育往往只重视优等生,使不少后进生产生逆反心理;对留守儿童而言,家庭教育又是缺位的;至于学生的自我教育,没有榜样则很难产生效果。
两岁多的“博士素质讲堂”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教育品牌。刘玉涛希望,通过将“博士素质讲堂”扩大化、正规化、常态化,为当地留守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搭建一个综合社区教育平台,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我还期待借助这个平台,探索出一条山区待业青少年就业、创业、立业的成功道路。”刘玉涛说。
编后语
告别“留守”,方能守住“明天”
留守儿童问题是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副产品”之一。据省妇联统计,广东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规模约百万。其中茂名25万,梅州13万,肇庆、汕尾等地也在8万人以上。
刘博士的社区教育实验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打开了另一扇门。然而,只有将孩子送到父母身边,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方能回归常态。
虽然高额借读费在广东已经走入历史,但学位的稀缺、城市生活的昂贵成本,仍使不少农村儿童只能与其父母在梦中相聚。
因此,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在于制度对其父辈城市生活尊严的保障,在于从户籍制度以及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逐步弱化乃至拆除与户籍相联系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壁垒。
城乡平权,请从娃娃抓起。(来源:南方农村报)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