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1-15 08:47 | 来源:辽宁日报 2021年01月14日 11版 | 查看:2591次
全家福(右一为王淑荣)。本文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王淑荣(左三)带领母教中心教师到村民家里宣讲。
母教中心志愿者到村里宣讲。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姜义双
8年前,铁岭市一对退休夫妇创办了公益性质的母亲教育中心,通过课堂培训和到村屯、社区、学校、企业及机关举办讲座,提升母亲的责任意识和教育意识,促进家庭和谐。在父母的感召下,他们的儿子儿媳放弃在上海的工作,接掌母教中心,通过引入智能化教学手段,迅速使线上线下学习量突破20万人次,并带动200多名志愿者致力于母亲教育工作。
1月4日一大早,记者走进铁岭市凡河新区秦淮人家社区,铁岭市母亲教育中心坐落在这里。
轻轻推开母教中心大门,诵读声阵阵传来。记者循声来到二楼教室,只见母教中心创办人王淑荣正和几个年轻人同声诵读。
今年67岁的王淑荣,2012年退居二线后,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筹建母亲教育中心。一年多以后,母教中心成立。2014年,王淑荣正式退休,她没有在家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母教中心上。
谈起创办母教中心的初衷,王淑荣说:“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灵魂。作为妻子,会影响丈夫的事业、生活;作为母亲,会影响孩子的人生;成为奶奶或姥姥,也会影响到孙辈的成长。但长期以来,对母亲的教育培训是相对薄弱的。我们创办母教中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母亲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之能够经营好夫妻关系、家庭关系,营造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
生长在一个温馨有爱的大家庭
王淑荣出生在开原市东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中有9口人——爷爷、父母和兄弟姐妹6人。她的童年生活艰苦,全家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在乡供销社上班的父亲。后来,父亲利用休息日到深山里挖细辛苗,移栽到自家房前屋后,长成后出售,以此改善生活。
种植细辛受益后,王淑荣的父母开始引导村里乡亲种植,不但手把手教他们技术,还赠送细辛苗给生活困难的家庭。王淑荣说:“我父母善良、心胸开阔、乐于助人,看到谁家有困难,都会帮上一把。村里有个智障妇女,常常动手打人,人见人躲,但她却是我们家的常客,因为每次到我们家来,母亲都留她上桌吃饭,临走还要送点儿东西给她。”
“母亲自幼接受传统的文化和道德伦理教育,她常说,‘儿女不用管,全凭德行感’。这话说得虽然不太全面,但父母确实是以不言之教教我们如何做人的。” 说起自己的母亲,王淑荣深有感触地说,“母亲嫁到王家时,奶奶已经过世,她这个儿媳妇撑起了全家。当年,爷爷带着爸爸、妈妈、两个姑姑住在祖宅东屋,我们的二爷一家住在西屋。几年后,我们家从祖宅搬走。上世纪60年代初,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二爷以3000元的价格卖掉祖宅,随后将应该分给爷爷和父亲的1500元钱送到我们家,当时我父亲每月工资仅有27元,但父母和爷爷商量后,没有收下这1500元钱。”
事隔多年,知道内情的王淑荣曾和母亲聊起这件事,母亲平静地对她说:“二爷家当时更困难,比我们需要这笔钱。”
嫁入一个忠义俭让大家庭
在良好的家风家教熏陶下,王淑荣从小就自强自立,勤奋好学,1972年,她从开原新编乡中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一年后,王淑荣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师资进修班,在校期间因表现优异入党。经过两年学习,王淑荣毕业后回到开原,继续教书育人。
1979年,经人介绍,王淑荣和在开原团县委工作的柴秀文结为夫妻。
王淑荣告诉记者,她很幸运从一个温馨有爱的大家庭,走入一个忠义俭让的大家庭。
王淑荣的公公柴忠骥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多次立下战功。战争期间,有一天,柴忠骥带领一个排的战士往前线运送军需物资,途中遭遇敌机猛烈轰炸,他被震昏过去,苏醒过来后,柴忠骥得知全排仅剩下5名战士。战争结束,他回到开原担任乡镇干部,后来担任乡粮库主任。
那些年,粮油等生活物资需要凭粮本油票供应,一些亲戚朋友知道柴忠骥在粮库当主任,便上门求批条。实在无奈的时候,柴忠骥就用自家粮本给他们买。到了秋天,农作物收割完之后,柴忠骥的老伴儿像别人一样,到地里捡拾一些遗落的大豆、玉米,但柴忠骥说捡来的豆子、玉米也是公家的,硬是逼着老伴儿把捡来的粮食送到生产队。
“这些事让我记忆深刻,尽管家里当时很清贫,但公家的东西一点儿都不能动,这是我父亲一生恪守的原则。”柴秀文说。
柴忠骥对待物质利益的超然态度,影响着柴家所有人,树立了全家人为人处世的标杆。
柴秀文、王淑荣的儿子柴智读初三那年,获得了保送重点高中的资格,但他主动找到班主任,提出让出名额。参加中考,柴智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开原市重点高中,三年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
2014年5月,柴智结婚,他坚持婚礼不办宴席、不收礼金、不动车辆、不放鞭炮,而是利用一个周日,回到自己的母校,邀请专家作了一场以“传统文化进校园立德树人”为主题的报告会。
王淑荣说:“这就是家风的传承,而家风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
王淑荣从当老师开始,一直到走上领导岗位,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优秀女干部”等荣誉称号。
用大爱托起一个教育大家庭
在20多年从教过程中,王淑荣发现,有的孩子因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而误入歧途,给家庭带来不幸,再联想到自己以及儿子的成长经历,王淑荣感慨:“要想改变孩子,必须首先改变家长,端正家风。母亲是家庭的核心,教育了母亲,就是教育了整个家庭。”
由此,王淑荣萌生了开展母亲教育的想法,但因忙于工作,无力付诸实施。临近退休时,有一天王淑荣对母亲说:“妈妈,我退休后要做母亲教育,让更多的母亲都能像您那样。”母亲回答:“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他的使命,开展母亲教育的事可是个大事,我支持你。”
当王淑荣向丈夫说起自己退休后的想法时,柴秀文说:“忠义俭让是柴家最大的财富,你做母亲教育够格,我和你一起做。”
2013年4月17日,铁岭市母亲教育中心成立,母亲教育也成为铁岭市大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王淑荣说:“教育母亲就是让母亲从自然状态中觉醒,增强母亲的责任意识和教育意识,通过培训学习成为合格的母亲,再成为优秀的母亲,使孩子有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今年46岁的王亚菊是铁岭县阿吉镇山河村人。6年前,她的丈夫出车祸突然离世,当时孩子还不满2岁,她顿感人生无望,不出门也不见人,一度患上抑郁症。经人介绍,王亚菊走进母教中心,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开始醒悟人生。“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人不能自私地活着。人生天地间,顺逆都是正常的,如果只想着自己,就很难走出困境,如果心里装着为更多人服务的使命感,一切困苦都能踩在脚下。”
感悟到人生意义的王亚菊,渐渐地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自愿加入到母教中心志愿者队伍,和大家一起走进村屯、社区开展母亲教育工作。
通过母教中心的培训,一批批学员开始从小我走向大我,从服务小家走向服务社会。而一个人的变化,不经意间又带来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单位风气的变化,形成了中心课堂的裂变效应。
如今,铁岭市母教中心已走过近8年历程。8年间,除了王淑荣家人和亲属鼎力支持外,还有一批受益者成为中心的志愿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利用休息日走进村屯、社区、学校、企业和机关,在更广阔的领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志愿者们常说:“母教中心就是用大爱托起的教育大家庭。”
2017年,柴智和妻子郭菲辞去在上海的工作回到家乡,开始参与母教中心的日常工作。在两人的推动下,母教中心引入了智能化教学手段,随着空中课堂、名家直播、青芽儿读书、文化长廊等一系列课程和活动的推出,线上线下学习人数迅速突破20万人次,中心志愿者增加到200余人。
补记
守卫精神家园
在铁岭市母教中心二楼的文化长廊,46名志愿者的分享故事映入记者的眼帘,柴智、郭菲夫妻俩的感言格外打动人心。
柴智写道:“曾经在一线城市的金融岗位工作了15年,却发现自己精神世界的建设还处在毛坯水平,直到有一天走进了中华文化的森林,才猛然发现,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养分就在这里。于是,我坚定并欢喜地选择了放弃,走上了一条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教育之路。”
郭菲写道:“3年前,我的先生放弃一切选择了教育,而我以爱之名选择了跟随。一生的时光,我们将怀揣着自己认定的意义,手挽手,在这条漫长的路上点亮所有的灯,走到尽头。”
曾有不少人不解地问柴智、郭菲夫妇:“你们俩有那么高的学历,放着那么好的工作,回来干这个搭钱的事,到底图个啥?”两人总是微笑着说:“不图什么,就是觉得这是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做的事,感觉做起来更有意义。”
柴智的这番话令人肃然起敬。在中国历史上,不正是有许许多多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的人,主动把个人追求与国家民族的需要紧紧相连,矢志不渝,奋力拼搏,才支撑起中华民族伟岸挺拔的身躯吗?
铁岭市母教中心成立8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这个公益组织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一位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说,铁岭市母教中心确实做得很出色,政治方向正确,富有时代气息,落地扎根。
中科院研究员陈一筠说,母亲教育的大力推广,必将带动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2020年,柴智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被共青团铁岭市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教育的大格局是以时代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为取向的,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柴智转行从教的初心。
知易行难,但柴智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越是深入学习,越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从学习中获取营养,增强自信,增加智慧,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数,那将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