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16 10:44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6日 07版 | 查看:2023次
国际交流赛中,王明辉在设计电路。光明图片
李兆祺在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模块A比赛中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光明图片
沈思静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5进1比赛中。光明图片
在山东港口集团举办的技术安全大比武中,选手在进行焊工比武。新华社发
编者按:
12月13日,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圆满落幕。经过3天激烈角逐,一批技能高手脱颖而出,摘得奖项,成就了青春岁月的“高光时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贺信中所指出的那样,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一名优秀技能人才的成长,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和坚持?面向新征程,如何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我们特邀4名获奖者讲述他们的成长与感悟、梦想与期待,并请专家建言“十四五”时期如何更好培养、切实用好优秀技术工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默念着心底的技能梦斩获金牌
【获奖者讲述】
讲述人:世赛选拔项目汽车技术项目金牌得主、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敬博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从小就喜欢摆弄玩具车,经常把它们拆拆卸卸,然后组装起来。2018年,我考入了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读的就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这里,我很快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一技之长,用有价值的劳动回报社会。一次偶然机会,我在校园里遇到了勇夺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技术项目银牌的杨文浩学长。他实现了中国在这个赛项上奖牌零的突破,交谈中,他的那句“拼了命,才会有收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一枚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像他一样,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为国争光!
后来,看到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技术项目辅助团队招人,我第一时间报了名。在辅助别人的同时,也能实地学习、提高自己,多好的机会。可当真正走上训练场我才发现,训练是很枯燥的,不只需要对技能的热爱,还需要一颗强大的心。比如,考核车型多种多样,每款车型都有不同的配置,熟记这些并非易事;有些比赛模块全程使用英文,怎么加快补上自己的外语短板,也很考验人。渐渐地,我找到了重点记忆关键词的窍门,对这些专业术语烂熟于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我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四川省选拔赛上崭露头角,成功进入四川省集训队;同年参加了全国技能大赛(高职组)并获得一等奖。大赛集训非常苦,尽管每天废寝忘食地训练,还是会遇到各种难题。虽然疲惫,但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
能代表四川参加中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是荣誉,更是责任。为了抓住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在赛前不断自我加压,全力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尽管如此,这次选拔赛的9个模块也给我带来不小压力:全新的技术,全新的车辆、设备,超常的训练难度。不过,压力就是动力,年轻不惧挑战。赛场上,声音嘈杂、气氛热烈,我在第一轮时非常紧张,汗水不断地从额头滚落下来,砸在地面上。到了第二轮,我渐渐稳住了心神。默念着心底的技能梦,我沉着冷静、稳定发挥,最终斩获了这个项目的金牌。
在大赛开始前,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给我们注入了强心剂。“希望广大参赛选手奋勇拼搏、争创佳绩,展现新时代技能人才的风采”,总书记对我们充满了期待。在我看来,赛场上考验的不只是经验和技能,还有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只有自信、自强,才能练好一技之长,将来更好回馈社会,让心中梦想早日实现。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刘华东、吴春燕、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刘钊汐)
金牌只是开始,奋斗从未停止
【获奖者讲述】
讲述人:世赛选拔项目工业控制金牌得主、山东工业技师学院青年教师 王明辉
我接触工业控制项目是在2018年初。那时,听说同校学长袁强获得了世界技能大赛金牌,我被深深吸引了。当时学校正在做校内选拔,我便报名参加,在140人的海选中以第2名的成绩成功入选学院集训队。在之后的4场选拔考核中,我次次第一,如愿获得了代表学院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的资格,并一举夺得省赛第一名,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选拔赛。在全国大赛中,我也获得了全国第二的好成绩,成功入选国家集训队。
集训队时光写满了辛苦。训练内容主要是安装、制作,比如用工具进行切割、打磨、拧螺母,制作一些材料,等等。这些工作看起来简单,想熟练掌握却要花很大工夫。因为训练强度大、持续久,我手上大拇指、食指、中指的指纹都磨得很模糊,快辨认不出来了。我和队友们开玩笑:这下子,指纹解锁一定“失灵”了。
训练持续一段时间后,我在心理上、身体上都很疲惫。感觉压抑时,我就找身边的朋友、老师、教练聊聊,把心理调整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训练时,我坚持把大脑“放空”,心里只有比赛这一件事。慢慢地,抗压能力和操作水平都提升了不少。
参加过大大小小许多比赛后,我感受最深的是:胜败乃兵家常事,不管结果怎样,最重要的是要在拼搏中收获成长、在挫折中激发斗志,不断激励自己坚持梦想。
学好一门技能,不仅可以提升自己,更可以造福社会。学习了总书记重要贺信之后,我的干劲更足了,内心充满了力量。金牌只是开始,奋斗从未停止。无论比赛还是训练,都离不开每天的艰苦训练、默默努力,也离不开一个精诚合作的好团队。
今年9月,我留校任教了。回到学校,我想把更多人带到技能成才的人生路上,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技能行业中来。很多时候,某个项目想要做得更好,少不了年轻力量的参与。未来,我希望能代表国家在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取得荣誉,像袁强学长那样,让祖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
打磨技艺,带动更多青年走技能之路
【获奖者讲述】
讲述人:国赛精选项目西式烹调银牌得主、湖北经济学院青年教师 沈思静
刚开始学习烹饪时,我觉得烹饪无非就是炒菜做饭;后来,自己一次次动手去做,才感受到了那种“魔力”——每当亲手把普通的食材变成一道道好看又可口的菜肴时,我都会有一种深深的幸福感。也是这种幸福,牵引我走上了技能之路。
读本科时,我对烹饪专业的学习更侧重理论知识,那时学校没有专门开设西餐班,也没有专业的西餐集训教室,我们就在一间老旧的中餐训练室里上课,对西餐制作的各种设备并不熟悉。因此,校内选拔赛的集训开始后,我一度感到很不适应:由于之前缺乏实践基础,操作起来总是磕磕绊绊;又正值寒冬,和锅碗瓢盆打交道久了,手都冻得裂开了。
虽然训练很辛苦,但是有老师、队员们相互陪伴,大家彼此鼓励、打气,学得快的带着学得慢的,手挽着手一起进步,感觉非常充实,好像每一天都能看到自己在成长。我想,训练不只是为了比赛,比赛也不只是为了成绩,更是为了让我们掌握最扎实、最高超的技能,在人生的漫长“赛道”上持续奔跑、不断前进。我爱烹饪,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一次比赛,一次历练。我感触最深的一次比赛是在上海举行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性大赛。比赛开始前,会按照赛制提前给选手们一张原料单,我们根据各自做菜的需要自行选择。当原料拿到手,我懵了:有的原料名字虽然一样,却和我平时使用的差别很大。怎么办?经验不足的我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好在,老师们总是最坚强的领路人。他们耐心而果断地为我出主意、手把手教我处理原料,一直忙到凌晨三四点。最终,我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赛场上自如发挥,给了自己一个虽不完美却很深刻的记忆。
不管经历过多少困难,我都不会后悔选择了职业技能这条路。一路走来,我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爱和扶持,深感国家对技能人才越来越重视,社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比如,因为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我享受到“技能人才绿色通道”政策,今年毕业后顺利留校,成了一名青年教师。对于我们学校这样的本科院校,留校任教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必须有博士学位,而我只是本科毕业。这是学校对我的认可,更是对全体职业技能人才的认可。
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感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技能人才的信任和嘱托,这让我特别自豪、特别光荣,也深深体会到了肩上的责任。我要在技能成才的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通过教学,带动更多有志青年走上技能之路,为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未来的大门,在面前缓缓打开
【获奖者讲述】
讲述人:国赛精选项目网络系统管理铜牌得主、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李兆祺
当初想到参加职业技能比赛,是因为自己从小文化课成绩不是很好,初中毕业后就上了中专,心里有点失落,觉得自卑,也暗自憋着一股劲儿,想找机会证明自己。
第一次参加职业技能比赛时,我刚14岁,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上赛场,并没有告诉家里人。那是一次团队赛,我负责服务器方面的任务,虽然因为过于紧张影响了发挥,但好在平时积累够多,最后还是拿到了太原市第三名的好成绩。捧着奖状,我心里涌起了少有的自豪和喜悦,忍不住立即给家里报喜。父母听到后,开心得连连夸赞。那一刻,我想,我的人生路找到方向了。
后来我参加了很多次比赛,也学到了很多新的技术。我把每次比赛都当作一堂高水平、竞技性的“大课”,很珍惜在这样的高平台上学习强手、锻炼自己,让自己始终处在学无止境的开放心态和创造活力之中。
比赛带给我的另一笔宝贵财富,就是团队合作精神。每次紧张的赛事中,我都不是孤军作战。不管遇到多难的考题,我都有信心接受挑战。老师的指导、队友和同学们的帮助,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坚定的支撑。
这次比赛,是我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比赛一共有三天,前两天紧张的比拼结束后,还不知道成绩,所以晚上总有些辗转反侧,不断在脑中“回放”比赛场景,从每个细节的复盘中,寻找自己的不足,提醒自己下次注意。我参加的网络系统管理项目由四个模块组成,分别是交换机路由、windows服务器、Linux服务器、故障排除模拟。因为之前的比赛都是团体赛,一般是三个队员分工合作,但这次比赛是个人赛,我必须一个人负责三个人的赛项,把四个模块全部掌握。当时,我心里一直盘旋着一个念头:老师从那么多人里选我参加比赛,我可不能掉链子。压力确实有,但事实证明,稳住自己,专注操作,我能行!
这次大赛我收获了一枚铜牌,心里感到挺欣慰的。尽管不是第一名,但比赛让我打开了眼界,认识了一批优秀、勤恳的技能人才,我要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未来的大门,正在我面前缓缓打开。在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高职组“网络系统管理”赛中,我拿到了一等奖,获得了专升本的保送机会。明年我就要去读本科了,我还想靠自己的努力,继续攻读研究生。今后,我打算从事计算机行业,让所学技能发挥应有的价值。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路上虽然洒满了汗水,但也充满了最美好、最独特的风景。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刘华东、吴春燕、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刘钊汐)
以高技能人才为基 托起高质量发展
【专家点评】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时强调,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今天,把握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坚实支撑。
着眼新发展阶段,把握高技能人才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供给结构变动的新背景下,提升劳动者素质,事关新发展阶段国家竞争力全局。综观世界制造强国的崛起过程,普遍都将高技能人才的育、选、用工作放在推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举全国之力给予保障。在日本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50%。我国现有高技能人才近4800万,在1.7亿技术工人中比重不足30%。尽管我国以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成功应对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系统性冲击,但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和关键元器件的受制于人,也直接暴露了我国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漏洞,限制了“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新征程上,要实现向制造强国的成功转变,关键是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大军。
着眼体制机制,营造高技能人才技能报国的外部环境。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努力。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相当长时期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的普遍现象。全社会必须更加深刻认识高技能人才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高端人才体系队伍,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系统性顶层设计;要积极倡导尊崇劳动模范和技能人才的社会新风尚,为各级劳模和技能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使他们在发展上有空间、经济上有盼头、社会上有地位;要紧扣“卡脖子工程”和高端制造的薄弱环节,凝聚市场、企业、学校等多方合力,大力发展与紧缺产业需求密切相关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与未来产业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应用人才,重视建设新型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蓬勃活力。
着眼自身发展,强化高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对全国青年才俊的殷殷期盼。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密集出台文件,强调要坚决打破人才评价的“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唯论文、唯帽子”制约,这将为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涌现提供更多机会。在人才成长的道路上,只有对未来职业的积极渴盼和强烈期望才会点燃一个人努力向上的内在引擎。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必须具有足够的自信,勇于淬炼高超娴熟的技能、涵育精雕细刻的理念,用不懈奋斗成就非凡人生。
(作者:刘志阳,系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