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16 21:30 | 来源:半月谈 2020年10月12日 16:50:14 | 查看:1106次
储朝晖
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也是对人类的考验和测试,凸显人类个体与群体的弱点与不足。对中国教育来说,情况尤其如此。疫情期间,教育乱象频频曝出,凸显当下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的不足。
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六也中心小学的大课间活动 张爱林 摄
疫情为镜,照出教育理念之殇
学习自主性普遍不足。疫情发生后,不少人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是否开学了,而不是自己是否学习了。举国上下等着开学,学生等着教师授课、布置作业;在线上课中大量学生逃课,学习效果大幅度下滑,给学习管理软件打差评。因签证受阻的留学生也以等待为主;教育管理部门及相关高校应对留学生回流的安排,同样是被动超过自主。具体到每个学生,大多数不能自主确定学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这说明学生普遍存在自主性不足的问题。
逻辑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差。在疫情引发和围绕疫情的各种舆论中,缺乏基本逻辑的情绪宣泄充斥自媒体。不少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不符合逻辑:不界定概念或偷换概念,不分个体与群体、没有责权边界地使用集合概念,不分情境地将比喻当作推理,跌入非黑即白或非左即右的二元对立陷阱,制造中医与西医对立,习惯于找个靶子攻击他人,答非所问、逻辑混乱,听到不同意见就不顾事实和逻辑上升到道德批判……
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家长缺乏基本逻辑常识的言行也屡屡出现,并将它应用于教育。对习惯做过度的强调和强化,在习惯违背逻辑的时候依然强调遵从习惯,而不顾逻辑。甚至有人公然违背逻辑兜售“习惯教育”“全脑开发”及各种新瓶旧酒、花样翻新的错误教育模式,直接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和不良影响。
原创思维及能力与时代要求差距大。与国外相比,国人抗击疫情在团结一致、遵守规则、严格防控上有绝对优势。但我们也要看到,疫情初期公众不善于运用科学手段进行防御,甚至大范围“信谣传谣”。这暴露出很多国人科学素养和能力的缺失,并且普遍存在思维的原创性及能力不足。这归根结底是个教育问题:缺乏实证思维和动手能力,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花费在往往走向极端的二元思维摇晃上、基于概念错误理解的辩驳上,从而难以进入科技前沿。
自主性、逻辑意识和能力、原创思维和能力不只有具体微观的价值,还会影响到学习者的整体学习与创造能力,深刻影响到个体乃至人类生活。
原创思维受伤难治愈
从遗传特性上,每个孩子天然具有自主性,也具有天然的学习自主性。当下的教育管理与评价,将学生的时间、空间和学习内容安排得满满的,并且给学生带来巨大压力。学习过程被过度安排,长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内容被挤压,使学生内在兴趣被抑制,这是当下学生学习自主性损伤的主因。
疫情期间本应是恢复、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习惯与能力的好时机,但由于教育管理与评价没有改变,学生在压力下的被动性就难以改变。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未能预见性地利用好这次契机,忙于与校外培训机构争夺学生掌控权,匆忙进行线上开学,结果是学生因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而出现显著分化。
逻辑是基础工具,是人正常地思考、行动、处理问题、表达和交流的依据。学习、工作、科学研究缺乏逻辑,就必然肤浅而缺乏质量。现有教育教学安排和评价过度倚重标准答案,客观上造成对大面积的学生逻辑意识和能力的伤害。通常增强学生逻辑能力的独立思考、开放思想、质疑精神等,在过度使用标准答案的教育评价中都会受到严重压抑。
原创思维能力发展,与教育遵从儿童天性的程度直接相关。青少年阶段是思维能力与品质成长、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即便是高才生,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也可能出现思维方式僵化、偏执。过于集中权力的评价、单一标准的评价、学生没有选择空间的评价所产生的学业压力,使学生难以放心地去探索和原创,而被迫丢掉自己的强项和兴趣为考试奔波,这是大面积伤害学生原创思维的主因。
不要陷入思维的死胡同
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尽快采取有效改进措施。
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与教学安排留出自主学习时段。由于不同学生的智力与学业基础不同,学生花太多时间并非用于打基础,而是用于在内容已经限定的范围内拿到更高的考分。为了获得更高考分损失自主性得不偿失,为此需要采取的措施是:原则上必须为每个学生都留出自主学习时间,并作为课程安排。从国际比较看,国家规定基础课程与自主学习占用时间比为6:4比较合理,自主学习内容、方式和空间应由学生依据兴趣自主选择。教育系统则应尽可能准备充足的资源,同时改变教育评价,建立多元、多主体评价,对国家规定的课程合格即为通过,不做更高要求。
8月31日,一位中学教师在录制新学期的高中语文课程 刘颖 摄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逻辑课。逻辑在人的健全人格养成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七大基础学科就包括逻辑课。目前,我国小学、中学尚没有开设专门系统的逻辑思维课程,虽有一些老师会在自己学科范围内,为学生讲解逻辑推导过程,但收效不大、普及不够,导致国人逻辑意识和能力尚有很大提升空间。建议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开设逻辑课。
在各教育阶段教学中均设置辩论课。辩论课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思辨、博弈和组织协调等社会化技能。长时间被动接受的听课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学生只能对所学内容浅层次理解,学习效果不佳,对人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低效。引入辩论课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更是从幼儿园开始就引入辩论,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也有助于养成开放健全的人格。辩论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独立思考、调查研究、提高表达能力。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学段,都应安排一定的时间以辩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在考核、评价等环节引入辩论,以判定其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标准答案使用比例和频次。调查表明,大量使用标准答案的考试评价使学生误以为什么都有标准答案,并形成标准答案式思维。这种评价体系很难锻炼人的思辨能力,只会复制粘贴,而应用能力差,与现实的生活需求形成巨大反差,损伤或丢失原创性思维。为此,有必要在中考、高考等考试中增加开放类题型,引导学生和教师不要陷入思维的死胡同。
深化评价改革。评价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出现诸多问题的起因。当下最为关键的是改变评价权力过度集中的管理,建立第一、第二、第三方评价协调发展的良性生态,形成多元评价,满足学生多样性发展需求,为学生跨学科的知识学习、批判式思维发展提供条件。用发散的、多向的思维,取代单一的、服从标准答案的思维。
疫情进一步警醒人类从向外求索转向自觉地反求诸己,通过反省自己、改变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获得更幸福的未来,这也是未来教育功能不断提升、优化的方向。(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0年第10期)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