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9 07:25 | 来源:新文化报 2010年5月18日 第06版 | 查看:1741次
多次重大灾难都牵动着老人的心 本报记者 王国彬 摄
一位72岁的乡村老人,有一个蓝色发白的帆布袋,里面装着12张捐款收据单和一张吉林省慈善总会奖励的荣誉证书。短短5年时间,这位老人,默默地向世界各地灾区捐款4.1万元,而老人平日里节衣缩食,至今仍住着已有“30岁高龄”的土房,晚上看电视时,都要把灯关掉。
邮政局人员都认识他了
2010年4月20日,老人再次来到通榆县邮政局,为玉树灾区捐款5000元,负责汇款的工作人员一眼就认出了老人,因为老人不止一次到邮局汇款了。
汇款时,一名工作人员给记者打来了电话。听说记者要采访他,老人怎么也不同意,电话中老人一直在说,“国家有难、人民有责,这都是我该做的。”经过多日的沟通,老人勉强同意接受采访。
老人姓杜,今年72岁,是一名老党员,退休教师,家住通榆县团结乡解放村,与73岁的老伴一起生活。
住的土房已有30多年
5月14日11时30分许,记者来到杜老的家。老人头发已经花白,穿着一件深色旧毛衣,裤子上还有一个补丁,脚上穿着一双黄胶鞋。
老人家的院中放着一台农用拖拉机,成垛的笤帚黍子上盖着防雨用的石棉瓦。老人住的是3间土房,厨房在中间,东侧的房间住人,西侧的房间储物。
厨房的檩子有两根已经折了,被老人用两根木棒绑在了一起,进行了加固。见记者看檩子,老人风趣地说,“都30多年了,经过大风大浪,一时半会儿也倒不了。”
谈到印尼海啸落泪了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海啸,坐在电视机前的杜老看着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坐卧不安,就想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太惨了,几万生命就那样没了,上百万人没了家。”说到这里,杜老流下了泪水,“咱们有难时,外国人能帮咱们,外国有难时,咱也得帮人家。”
2005年1月4日,老伴儿在他内衣上缝了个口袋,放进1万元钱。杜老坐了3个多小时的车,悄悄地来到通榆县慈善会,委托工作人员将钱汇给印尼海啸灾区,随后就悄悄地回家了。5个月后的一天,老人收到了一本荣誉证书,他被评为省“慈善捐助先进个人”。
12张捐款单共计4.2万元
在记者的要求下,老人从屋内的柜中拿出了荣誉证书和捐款单。12张捐款单,一张吉林省慈善总会奖励的荣誉证书和一个奖杯,装在一个已发白的帆布袋里。金额最小的汇款单是1000元,最大的是1万元,共计4.2万元。
印尼海啸、汶川地震、西南五省市大旱、玉树地震,这些重大灾害,老人都捐了钱。“平时都放起来,村里的人都不知道这些事,他们不理解老头子,可孩子们和我理解,支持他这么做。”杜老的老伴说。
怕村民知道他捐钱
杜老捐钱的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很多村民对他的做法都不理解。“有的说他傻,有的说他有病,有的到我家借不到钱,就说,‘有钱你白给别人,为啥不借呢?为啥不留给自己女儿呢’?”杜老的老伴说,“捐款多少都行,借钱还是不行。”
后来,杜老再捐钱就更加秘密了,2008年汶川地震时,杜老分四次向灾区捐了1万元钱,怕的就是有人知道他捐钱。
找不到捐款账号赶到长春
今年年初,西南五省市大旱,杜老想捐钱,又找不到捐款的部门,找不到捐款账号。没办法,老人就去了长春市,将1万元钱送到了省慈善总会。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电视里播放的画面再一次让杜老寝食难安,“人真的是太脆弱了,在天灾面前,我们就得团结起来,相互帮助。”杜老再次落泪。由于刚刚为旱区捐过1万元钱,老人手中没有多少钱,在发了一个月工资后,老人凑了5000元钱。
为了省钱只吃麻花喝开水
4月19日7时许,老人带着钱,骑上自行车往乡里的邮局走,由于腰间盘突出的病犯,不到20公里的路,老人足足骑了近3个小时。可是邮局取钱的人太多,老人等了近两个小时也没排到。怕耽误了捐钱,老人又换乘客车,两个半小时后,他来到通榆县城,等老人赶到邮局时,邮局已经下班了。
老人只好住在了县里,为了省钱,老人找了15元钱一晚的旅店住下,买了几根麻花,晚饭一根麻花,一杯开水。
20日一早,老人吃了一根麻花后,便去邮局排队,将5000元钱汇过去后,老人又坐了两个半小时客车回到乡里,又骑了两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回到家里。
经过这么一折腾,老人的腰间盘突出病情加重了,在家躺了几天才有所好转。
不去城里享福要带村民致富
据了解,老人现在每月1700多元的退休工资,7个女儿都已成家,钱足够老两口花了。可老人退休后没有闲下来,他每年都种地,去年还种了5公顷地,今年由于腰部的病加重,才没有继续种地。收成好的时候,一年种地收入一两万元。杜老说,“我现在还能劳动,能挣钱养活自己,国家给我开的工资还用不上,我就想把钱捐出去,给最需要的地方。”
老人的几个女儿生活得很好,几次想接老人去城里安度晚年,老人故土难离,没有同意,“我还能干活,还要带领村民致富,发挥一个党员的作用”。
老人家中的大件都是女儿们给买的,吃的东西也都是自家产的,“我和老伴的原则是,冻不着、热不着,吃得饱就行,人来到世界上不是享福的,是创造财富的,只要能劳动,就要为国家做贡献。”杜老说,“孩子要给买洗衣机,又要买电磁炉,我没让买,那东西太费电。”
老人拿自家当实验田,他养过羊,种过笤帚黍子,正在努力为家乡人民寻找一条致富的道路。
■捐款账单
老人五年多,共捐款4.2万元,其中有一笔1000元捐给了残疾人,其他均是捐给灾区的。
2005年1月4日,为印尼海啸灾区捐款10000元。
2005年12月15日,捐款1000元。
2005年12月27日,捐款1000元。
2006年11月14日,为通榆县雹灾捐款1000元。
2007年11月22日,捐款2000元。
2008年5月15日至12月16日,向汶川地震灾区分4次捐款共计10000元。
2009年8月21日,向台湾地震灾区捐款2000元。
2010年4月2日,为西南五省市抗旱捐款10000元。
2010年4月20日,向玉树灾区捐款5000元。
本报记者王国彬
(请赵女士查收新闻线索奖100元)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