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壮美广西,不让一个民族掉队(4图)

发布时间:2020-10-03 17:17 | 来源:《求是》 2020-10-01 09:00:00 | 查看:1323次

作者:求是杂志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联合调研组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5600多万人民,共同生活在这片23.76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奋力前行。

  “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就提出明确要求。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广西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区之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2016—2019年,累计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5%下降至0.6%。剩余未脱贫人口已基本达到脱贫条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其中,259.12万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摘帽,少数民族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走上了新生活之路。

  近日,调研组深入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防城港市东兴市等地采访调研,真切感受毛南族、仫佬族、京族三个人口较少民族生产生活发生的沧桑巨变,深刻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民族团结奔小康

  2020年5月20日,毛南族最值得庆祝的大喜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的重要指示传到乡亲们中间。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为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而高兴,勉励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起点,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又一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浓浓关爱、谆谆勉励,体现了各民族同荣辱、共进退的手足之情,体现了为最广大人民谋福祉、求幸福的大爱情怀。

  因久居深山、条件恶劣,长期受苦受难,毛南族过去被叫作“毛难族”。今年,环江这个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终于摘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毛南族结束千百年的绝对贫困,实现整族脱贫。

  小河潺潺,果园成片,民居错落,风情别致。走进环江思恩镇陈双村,乡村美景映入眼帘,笑脸墙、《十颂党恩》长廊表达着各族群众的朴素心声。听一曲毛南的迎客歌,喝三碗苗家的土法酒,看一段瑶族的长鼓舞,再体验一次百人长桌宴,真可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阳光的沐浴下,昔日住在边远山沟的毛南族、苗族、瑶族群众通过易地搬迁、开发扶贫,发展甘蔗、水稻、桑蚕、水果等主导产业,与当地各族群众一起勤劳致富,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奔小康的新篇章。图为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航拍图。 环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陈双村居住着7个民族,易地扶贫搬迁户占了一半多,九成以上人口都是少数民族。和谐幸福之花缘何灿烂绽放?“民族团结心向党,感恩奋进奔小康”,村口这副对联揭开了“谜底”。

  “刚来时我们没有水牛,连田地都不会种,全靠兄弟民族帮忙。”苗族同胞韦玉荣感慨万千。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惠民政策越来越多,他带头种起砂糖橘,年收入近20万元。尝到甜头的他,毫无保留地向各族村民传授技术,目前全村种植水果6000多亩。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村民自筹160多万元创办“毛苗瑶”农家乐园,组建芦笙队、龙舟队等文体团队,举行民族民俗展演活动。休闲旅游加上水果种植,乡亲们年人均纯收入从1995年的不足500元增长到如今的1.5万元。2019年12月,陈双村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小康生活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广西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代代相传。但是,“勺子总会碰锅沿,脚板总要擦地皮”,天天相处难免磕磕绊绊,怎么办?

  陈双村新组建的时候,由于民族多、移民多,语言不通、风俗不同,各移民组时闹矛盾。党组织和党员们没有回避矛盾,耐心地跟各族群众沟通交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六联”工作法:产业联营、屯务联管、文艺联演、婚嫁联姻、治安联防、品牌联创。一个“联”字,把各族群众的心联结到一起,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推进了脱贫攻坚。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说:“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坚守,作为核心工作来接力传承,努力创造更好的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条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组数据可见一斑: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广西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有127.82万个,约占全区家庭总数的14%。“民族关系”连续多年成为群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指标,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包涵着京族深厚的文化元素,已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弹奏起来音色柔美动听,琴声悠扬婉转。图为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人、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阮志成在闲暇时一边整理渔网一边教孙女学习弹奏独弦琴。 胡晓雯/摄

  广西是民族地区,也是边疆地区。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脱贫攻坚工作做好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就有了坚实基础;边境建设搞好了,民族事业发展了,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是极大促进。这几项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要一并研究、同步推进。”

  在新一轮兴边富民行动中,广西加大对8个边境县(市、区)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千方百计解决边境群众住房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让边境各族群众安心守边、齐心固边。

  人口不到3万的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一类口岸城市,东兴因地制宜创新“边贸+”扶贫模式,让边民在边境贸易产业链各个环节得到实惠。依托澫尾岛金滩旅游资源,不少京族人家开起农家乐和民宿,钱袋子慢慢鼓了起来。2020年6月,防城港市宣布,京族三岛的人民全部脱贫。

  65岁的京族老人苏春发,是独弦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个金字招牌,让游客慕名而至。“有时候,一天要接待五六拨客人。”他家的客厅也变成了教室,对所有的学生免费授课,人们常常顺着琴声就能找到他的小院。如今,很多在外求学工作的京族人选择回岛上发展,听着悠扬的琴声守望乡愁。“如果在家门口就能过上好日子,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呢?”苏春发用朴实的话语道出生活真谛。

做好山水大文章

  “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处处是桂林。”汽车疾驰在新建公路上,又快又稳,远处喀斯特地貌独有的奇异山峰连绵不绝,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宛若乘舟荡漾于漓江之上。

  看到这些美景,游客称赞广西天然禀赋好,当地人却百感交集。

  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广西江河湖泊遍布全境,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三,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拥有众多闻名遐迩的旅游度假胜地,长寿品牌更是享誉全球。但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广西也走过弯路。工业重镇柳州,曾饱受酸雨之痛。为此,引发了一场要经济还是要环境的大讨论,最终柳州痛下决心,奋力治污。今日柳州,青山绿水环抱,四季鲜花怡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等生态招牌接踵而至,工业发展亮点频现。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这些重要思想发人深省、掷地有声,为广西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全区上下深入学习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付出生态代价的发展没有意义”。桂林选在远离老城和漓江的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百色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北海银滩岸线300米内坚决不建永久性建筑,钦州划出临港大工业与白海豚栖息地的分界线,南宁坚持治水、建城、为民,精雕细琢“百里秀美邕江”……

  为了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更闪亮,广西推动大健康与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深度融合,努力把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以桂林山水、北部湾滨海风光、巴马养生等为品牌的旅游业不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健全完善“绿色GDP”综合考评体系等措施,大力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

  在广西,不仅有甲天下的山水,还有广泛的大石山区。就在6年前,广西还有250多万贫困人口生活在大石山区,河池市就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域,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裸露石山面积一度将近40%。山上光秃秃,家里穷叮当,人们饱受困扰,长期走不出“越破坏越贫穷、越贫穷越破坏”的怪圈。

  既要脱贫摘帽,也要保护生态。怎么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中国科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喀斯特生态研究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自治区建立了第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特色示范园,针对当地喀斯特峰丛洼地旱涝灾害频发、生态产业落后、农民收入低的特点,推广替代型草食畜牧业、中草药、特色水果等产业发展模式,为西南生态脆弱地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科技支撑和示范样板。

  河池市委书记何辛幸介绍,当地根据自身“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石山区特点,在科技专家的指导下探索出“人下山,树上山,畜入圈,药盖石,果满坡,水蓄柜,土保持,民致富”24字石漠化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扶贫工作相结合的成功经验,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易地搬迁、圈养牛羊等措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带动群众增收脱贫。

  在慕名而来的游客眼中,大山是美景;在居住于此的山民眼中,大山却是阻隔。“有些条件恶劣的地方,没有耕地,不通水电,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要让群众脱贫,只有将他们从山上搬到有发展条件的地方,并逐渐恢复山林生态。”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长潘秋琳介绍,罗城选择区位优势好、地形条件优、适合搬迁户生存发展及方便产业扶持的一流地块进行规划安置,全县有1.23万人搬出“穷窝窝”。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无论是对于易地搬迁的贫困户还是对于安居故地的贫困户来说,发展产业都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如何在大石山缝种下“摇钱树”,既收获脱贫的“票子”,又盖上生态的“被子”?广西有关部门请教业界顶尖专家,系统梳理区内外的成功典型,专门编制了《大石山区扶贫产业发展实例》,帮助大石山区的贫困乡亲找到更多致富路。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将目光投向了根系发达的毛葡萄、油茶等作物。这类植物生存能力强,根部能抓住土层,不让泥土被雨水冲走,既绿化了山地,还能带动周边村民致富。

  从“世代苦守望天田”的贫困遗传,到“生态优势金不换”的绿色接力,广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人民群众幸福感高的绿色发展之路。这些年来,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首位,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和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保持全国前列。

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调研组了解到,广西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做好精准文章,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推动脱贫攻坚连战连捷,连续4年在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被评为“综合评价好”等次。

  广西把精准识别作为整个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开展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精准识别,努力找准“靶心”。组织25万多人开展大规模识别行动,共识别出634万贫困人口并建档立卡。在2015年度国家第三方评估中,广西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高达99.76%,在全国排第一位。

  为了做到“精准”识别,广西对国家“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进行细化、量化,建立了涵盖农户人口、耕地、住房、劳动力等18类98项内容的精准识别指标体系。按照“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程序确定贫困户名单,有效防止“富人戴穷帽”。

  广西还在全国率先建设脱贫攻坚大数据管理平台,对脱贫攻坚实行科技化、信息化管理,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从自治区到村,均建立了“挂图作战、清单管理、滚动集成、精准摘帽、带奔小康”的精准管理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一定要找对“穷根”,明确靶向,对症下药。广西精准实施产业扶贫,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推广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模式,建立以糖料蔗、水果、油茶、桑蚕、中草药、猪牛羊鸡鸭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产业覆盖率达96.36%。集中资源攻坚,在对20个深度贫困县和1490个深度贫困村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4个极度贫困县、100个极度贫困村和1万户以上的极度贫困户,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通过粤桂劳务协作、开展“春风行动”等就业援助专项行动,精准帮扶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主动对接中央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深化粤桂扶贫,广东5市26个县(市、区)对广西8市33个国定贫困县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引导11669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9140个村,3万多个社会组织参与。

  地还是那片地,水还是那道水,在脱贫攻坚中,如何最大程度地激活发展潜能,成功实现产业提质升级,彻底拔掉“穷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长黄炳峰说,秘诀在于不断创新产业发展的管理模式。环江通过培育“广西油茶双千计划项目”,使油茶种植面积扩大到12.2万亩,同时有1个千亩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园和4个油茶高产高效示范点。全县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14家,共带动贫困户77835户,有效解决了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为扶贫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沛动力。

  “管理模式一顺畅,企业发展的动力就更足了。现在我们不仅做食用油,还做护肤品、洗涤类的山茶油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环江伍香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韦维说。

  抢粽粑是仫佬族竞技强身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起源于明朝,每年在仫佬族特有的依饭节(或冬至日)举行。在抢粽粑运动中,谁抢得多,得“福”就多,仫佬族人民借此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和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图为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群众举行抢粽粑比赛。 罗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投资9000多万元在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旁边建设医院,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享受治疗费用优惠后纳入医保报销。建起罗城·深圳实验小学,极大便利了搬迁群众子女的就读问题。“原来我在东门镇德音村小学读书,从家里到学校需要走1个多小时山路。”在该校就读的学生潘欣怡高兴地说,现在她从家里到学校步行只要几分钟,而且每天还有营养餐补贴。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逐步能致富。罗城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企业进驻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发展产业。县委书记蓝启章说:“目前已有10家企业落户仫佬家园创建扶贫车间,可提供就业岗位2500多个。”引进的广西中欧鲜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依托当地资源生态优势,在全县11个乡镇67个贫困村建立了67个电商服务站,带动6000多户贫困户发展产业。

  精准脱贫、参与式扶贫、整村推进,广西扶贫经验不仅在国内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还成为“海外样本”。自2007年以来,广西先后举办了7届“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承办了25期国际减贫经验研修班,70多个国家600多名减贫官员到广西“取经”。

  “来自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瑶族同胞,多次受邀走出国门,对外分享脱贫经验。”中国援老减贫项目组负责人覃延学介绍。2015年以来,该项目以老挝的版索村和象龙村为示范,推广以政府为主导、群众参与为基础的“整村推进”减贫经验,在3年时间内对示范村庄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农户生计改善、能力建设和技术援助5个方面的帮扶,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为东南亚国家减贫和改善民生提供了示范。

群雁高飞看头雁

  调研组采访调研期间,一部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为原型创作的电影《秀美人生》正在热映。

  “你问我为什么回到乡村来,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有些青春总得在遥远的乡村秀一秀,年轻人的态度就是乡村的未来……”电影主题曲的这段歌词朴实真挚,引人共鸣。黄文秀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代表,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先进典型,是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血汗、忘我奉献的优秀基层党员干部的楷模。

  黄文秀不幸牺牲后,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批示,称赞她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黄文秀是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原第一书记,是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血汗、忘我奉献的优秀基层党员干部的楷模。图为黄文秀下村走访。 新华社发(乐业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黄文秀魂牵梦萦的家乡,人们争相纪念文秀、缅怀文秀、学习文秀,成千上万个“文秀”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在罗城东门镇佑洞村,调研组见到了30岁的驻村第一书记吴建平。与黄文秀一样,他身上也穿着一件印有自己名字和职务的马甲。“主要是方便群众熟识,尽快和群众打成一片。”早在两年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就为“马甲书记”举措点赞,并要求在全区推广此项做法。如今,“马甲书记”已成为八桂大地脱贫攻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吴建平来说,能得到组织选派他感到很荣幸,他在驻村日记中写下自己的决心:“既然选择铁,就要炼成钢!”报到的第二天,他就开始转村。这是罗城最穷的村子。

  情况摸透了,下面怎么干,吴建平一时有些困惑,不知从何下手。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他和扶贫工作队、村“两委”班子一起开动脑筋,制作了佑洞村脱贫“作战地图”。地图上标注了所有贫困户家庭位置和基本信息,为每个贫困户制定了具体的帮扶政策和进度表,并及时对扶贫开发系统中的贫困户信息跟进核实,再即时完善到“作战地图”上,使地图的信息越来越完整,越来越精准。

  群雁高飞看头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在党的各级干部。

  乡镇党委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龙头”。广西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担任贫困乡镇党政正职,选拔基层经验丰富、对人民群众有感情、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本乡本土“老乡镇”进入领导班子。换届后,全区乡镇党委班子中,具有2年以上乡镇、街道工作经历的达到90%。

  村党组织是农村脱贫攻坚的“主心骨”。广西在全区1.4万个村党组织中推行“星级化”管理,每年按行政村数量的10%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对空缺的或不胜任现职的、能力不足的、工作不在状态的数百名党组织书记及时调整,贫困地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断提高。

  建设一支好的致富带头人队伍和后备干部队伍,才能为贫困村脱贫攻坚留下“不走的工作队”。广西2016—2019年累计提拔使用驻村干部7408名,培训扶贫干部376.32万人次,激励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建功立业。平南、环江等县还通过手机定位的方式,实时监控扶贫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在岗情况。

  农村经济“列车”跑得好、跑得快,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火车头”牵引作用,用“党建+”引领脱贫致富。陈双村相继成立毛南族、苗族、瑶族片区党支部、党群理事会,创新“党委搭台、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先锋驱动——产业带富工程”,全面提升党组织和党员推动产业发展、服务群众的作用。澫尾村党支部抓好“国门党建”特色品牌打造,带领群众发展旅游经济、海水养殖,并与越南茶古坊长尾区缔结为友好村,维护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广大基层扶贫干部常年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拼命精神,令人感怀。2015年以来,广西有4个组织和15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2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模范。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不断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奋进新时代。还有157名干部,永远倒在了脱贫攻坚战场上,用生命践行了初心使命,乡亲们决不会忘记他们。

  在党组织和党员的带领下,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更加感党恩、坚定跟党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内外部形势复杂严峻,壮乡儿女与全国人民一样,经受住了疫情的大考,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重大历史任务的奋斗中,取得了新的成就,胜利在望!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