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声声——记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乡邮员王顺友(上)(图)

发布时间:2010-05-31 08:50 | 来源:人民网 2005年06月06日 10:15 | 查看:4803次

王顺友在崇山峻岭间跋涉。记者赵晶摄

  “对面山上马铃响,绿衣使者送信来,端茶送水好热情,亲人来信乐开怀。”每隔七八天,苗族山歌和悦耳的马铃声,就会在木里藏族自治县至白碉乡、三桷桠乡和倮波乡的马班邮路上响起。一听到歌声和马铃声,藏区的老百姓都会兴奋地从家里跑出来,大声地招呼着:“老王来了,老王来了。”

  被人们亲切地称作“老王”的人叫王顺友。老王是苗族人,今年40岁,在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担任乡邮员,负责木里县城至该县白碉乡、三桷桠乡和倮波乡的邮件投递工作。

  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结合处,大山环绕、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时至今日,马班邮路仍是这里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甚至是惟一渠道。

  他为山里送去希望

  今年初,白碉学校的孩子们估计王顺友差不多该到了,但却迟迟不见他的身影,大家都期盼着王叔叔的到来。

  第二天,熟悉的马铃声响了起来,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跑到校门口,团团围住王顺友和他的马,“王叔叔,有没有我的信?”“有我的吗?”“有,有……”王顺友一边笑着答应着,一边从邮包中拿出一个大盒子。校长罗文忠和同学们一齐把盒子打开,里面是个圆圆的铁家伙,同学们都好奇看着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罗文忠知道,这是他托王顺友给学校买的打铃器。

  以前,白碉学校的师生们都没听说过打铃器,罗校长在王顺友送来的报刊上看到打铃器的介绍,便托王顺友回县城时帮学校订购一个。如今王顺友送来的打铃器,让白碉学校近50年的敲钟报时成了历史。

  看着同学们欢天喜地安装打铃器,王顺友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这种感觉是难以名状的,只有经历了跋山涉水的艰辛,亲手将快乐送到乡亲手中的乡邮员才能体验到。

  白碉乡白碉村的布依族女孩海旭燕学习成绩优异,为了圆大学梦,她在学习上格外刻苦认真。2001年夏天,白碉乡遭遇洪灾,县城通往乡里的公路都被泥石流冲垮了。参加完高考的海旭燕,在家边帮家里务农边焦急万分的等待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担心自己没考上,更担心考上了通知书无法送到而错过报到时间。时间一天天的过去,等待中,她开始绝望。

  8月下旬的一天,暴雨下个不停。傍晚,海旭燕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小旭燕开门一看,门口站着一个浑身湿透的人,两条裤腿上裹满了黄泥浆。是王叔叔!王顺友解开外衣,从怀中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信封,递给小旭燕:“孩子,是你的入学通知书!”

  接过信,海旭燕无法控制内心的喜悦,“我要上大学了!我要上大学了!”她刚想给王叔叔倒杯水喝,却发现王顺友早已消失在滂沱大雨里。

  王顺友清楚,那一个个幸福的表情背后,不仅仅是他带去的一封封信、一张张汇款单,更是一个个希望。他是邮递员,但送去的不只是邮件。倮波乡磨子沟一年只能种植土豆等很少的几项农作物,王顺友送邮件时,也经常给那里的老乡带去白菜、莲花白、萝卜等蔬菜种子。慢慢地,磨子沟有了自己的菜园,乡亲们也能够吃上更多种类的新鲜蔬菜。

  “王顺友就是我自家人,他对我家的事比我儿子还了解。”倮波乡的一位藏族老阿妈这样说着。

  他送邮的这三个乡,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识字的人很少。每次给乡亲们送信,王顺友都会把信读给他们听。如果要回信,他还会耐心的帮人写好,并把写好的信带回县上,自己掏腰包给人家寄出去。这么多年过去了,王顺友自己也记不清楚帮乡亲们寄过多少回了。

  他用身躯架起一座桥梁

  收到王顺友送的邮件后,乡亲们脸上的喜悦是那么的溢于言表。

  然而,在这背后,却是一程艰苦得让人难以想象的邮路。

  1984年10月,19岁的王顺友从父亲手中接过乡邮员的班,开始了长达20年的与马相伴的邮件投递工作。他负责从木里县城向北至白碉乡、三桷桠乡、倮波乡和县城向西到卡拉乡的两条邮路,往返共584公里,每月走两个来回。一个月中,他有28天奔走在这两条邮路上。1999年,县邮局的领导考虑到卡拉乡与其他三个乡不在一条道上,并且路线太长,就将王顺友的邮路进行了调整。如今,王顺友负责白碉、三桷桠和倮波这三个乡的邮件投递工作,往返里程共360公里。

  这条邮路的状况常人难以想象:要翻过海拔近5000米、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察尔瓦梁子,穿越40多摄氏度闷热难行的雅砻江河谷地带,还要提心吊胆地穿越时常有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而这条路,王顺友一走就是20年。

  在送邮件途中,王顺友还必须挂上溜索越过雅砻江。1988年7月的一天,就要到达对岸的时候,绳索突然断开,他从两米多高的空中重重地摔在河岸上,邮件掉到了江中,顺水漂着。水性不好的王顺友顾不得疼痛,从地上抓起一根粗树枝跳进雅砻江,抢救邮包。当终于把邮包拖上岸时,精神高度紧张的他顿时瘫倒在地,久久未能站起来。

  就是这样,他用自己的身躯架起一座桥梁,将党和人民的血肉情连结起来。

  为了党和人民的血肉情深

  在木里,送往乡里的一封信平均成本是30多块钱,送一个包裹的平均成本是100多块钱,送一张报纸平均成本是3块多。

  人们不禁要问,跑马班邮路这么辛苦,还这么亏本,不跑不行吗?

  我国作为万国邮政联盟的成员,党和政府庄严向每一位公民承诺:让每一位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中国公民都能享受到邮政普遍服务。也就是说,在中国,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邮递员的身影。王顺友清楚,他们乡邮员就是党和政府庄严的邮政普遍服务承诺最真实的体现。没有他们,中国邮政就算不上是一支完整的队伍,就不能叫作“中国邮政”。

  1998年8月,倮波遭遇泥石流,进入倮波的大路小路全被冲毁。几条河流上的小桥也被洪水冲走。整个倮波几乎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乡干部也只能通过电台才能向县里汇报受灾情况。

  就在这个时候,倮波乡又出现了王顺友的身影。他如往常一样到乡政府里把报纸、信函认认真真地分完,又向各村各组走去。

  在这里,要想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只能靠阅读乡邮员们投递来的一份份党报。曾经,达赖喇嘛一些蛊惑藏区稳定的言语传到过木里山区,人们议论纷纷。在读到王顺友送来的党报后,藏区群众才了解到这些都是达赖喇嘛妄图分裂祖国的非法言论。

  在这里,邮政就是党和政府的象征,邮递员就是党和政府派来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邮政部门甚至对当地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这里的群众如果有一个月看不见王顺友的话,他们会说,党和国家是不是不管他们了,在他们眼中,王顺友带来的不仅仅是亲情的传递,更是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

  高原上强烈的日光让当地很多人都患有白内障。2004年秋,几位专家来到木里,为各族群众免费做白内障复明手术。县邮局的一位领导亲自把通知交到王顺友手中,再三叮嘱他要尽快将消息送到倮波。当时正犯胃病的王顺友接到任务,二话没说立刻就上路了。一路上几个馒头就着山泉就是一天,马缠皮往地上一铺就是一夜。这一次,他比以往到达倮波的时间缩短了三天。

  然而,到达乡政府的时候,他已经被胃病折磨得不成人样,脸色惨白,虚汗湿透了全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几名乡干部连忙把他送进乡卫生院。

  当天晚上,免费为群众做白内障手术的消息迅速在乡里传开了,在获知这个好消息的同时,乡亲们也知道了为他们送来好消息的乡邮员王顺友生病住院了。

  第二天早晨,乡里人纷纷跑到乡卫生院看望王顺友,一位因白内障双目失明的藏族老阿爸,在旁人搀扶下来到王顺友的床前,眼中噙满了泪水,反复说着一句话:“好人!好人哪!”

  沿途的藏区老乡,都把王顺友当成亲人,每当听到响起的马铃声,人们都会从家里跑出来,不管有没有自家邮件,为的就是看他一眼。每次看到他,人们心中都有一种踏实感。

  每次他走到这里,人们都会把他的口袋塞满吃的。如果在晚上路过村庄,心疼他的乡亲们,不让他露宿风餐。都抢着拉他回家住,做最好的饭菜招待他。

  一年冬天,王顺友在送邮途中再次病倒在路旁的一个小店里,可他仍然坚持要送邮件,店主秋拉坡不放心,陪着生病的王顺友一起走了6天。看着他完成这次邮班,再把他送回县城。

  如今,从县城到白碉乡的公路已经贯通,乘车只需4个小时就能到达白碉乡政府。按照规定,将邮件送到乡政府就是完成任务。王顺友完全可以改道走公路,既大大缩短了路程又保障了安全。可王顺友依然牵着马儿翻雪山过峡谷,挨村挨组送邮件。有人说他傻,可王顺友却说:“这么多年,走习惯了,要是让乡亲们跑上那么远的路到乡上来取,我还真不忍心。”  (记者 苏大鹏)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第1楼 河北省廊坊市2010-09-07 09:48:16 发表
匿名网友:也许佛祖知道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