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门峡》总序言(组图)

发布时间:2020-09-26 21:20 | 来源:三门峡日报 2020年09月25日 第01版 | 查看:904次

作者: 中共三门峡市委书记 刘南昌

编者按 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打造文化名市。近日,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编纂的大型文化丛书“文化三门峡”即将出版,市委书记刘南昌为该书作了总序言,现将该序言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优秀的历史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沃土。身为三门峡人,我们无疑为拥有源远流长而又声名远播、博大精深而又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因为这是我们全体市民文化自信的水之源和木之本。涵养本源、践行文化自信,恰恰是我们出版这套丛书的初衷。

三门峡位于黄土高原东部末端,是中国地形二、三级阶地的交界处,居于小秦岭这一我国南北地理、植被、气候的分界线上。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辖2县(渑池、卢氏)、2市(灵宝、义马)、2区(湖滨、陕州)和2个功能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总人口230万。黄河在经过了黄土高原中部地区以后,穿越三门峡全境,留下了一条长长的黄河湿地走廊,造就了三门峡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滔滔黄河,孕育着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创世神话,巍巍崤山,托起原始文明的灿烂曙光。三门峡自古就是我国最适宜人类居住和生存的地区之一,从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开枝蔓叶。特别是到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在此兴盛一时,一举奠定了东亚华夏族群的主根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长刘庆柱先生说:“在多元一体、满天星斗的中华文明中,以三门峡陕县庙底沟遗址命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满天星斗中最耀眼的恒星。它与同时期古老中国大地上的其他考古学文化相比较,不是半斤八两的关系,它是华夏文化的母体文化或主体文化。最早的‘中国’,应该说就是从三门峡地区走出去的。”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独特的区位优势成就了崤函之地,也让世人铭记住了三门峡曾经的辉煌和荣耀。崤函古道就在今天的三门峡境内,它起源于先人拓荒的新石器时代,兴盛在我国古代最为令人称羡的周、秦、汉、唐诸王朝。西周时,在镐京(今西安地区)和洛邑(今洛阳)之间,修建了一条大道,号称“周道”,又称“王道”。这条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在西周至北宋的2000年间,历尽繁华与战争,勾勒出西安与洛阳“双都轴心”间的关系,被称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且最具有政治、军事魅力的干道。历史上,围绕崤函古道上函谷关等雄关要塞的许多战争,直接影响或改变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格局。崤函之地的得失,甚至成为军事成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评价:“春秋时,崤函,晋有也,故能以制秦;秦得崤函,而六国之亡,始此矣。”同时,崤函古道也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作为唯一一段道路遗存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洛阳使者相望于道,胡商蕃客络绎不绝,“长安城东洛阳道,车轮不息尘浩浩”,记载和见证了当年物资交流、人文交往、文化交融的盛况。

古蕴风华的崤函大地,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古往今来,关龙逄、召公、廉颇、蔺相如、刘邦、杨震、李世民、姚崇、房琯等王公将相以天下为己任,在此展益时济世之抱负、抒兴邦利民之情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和动人传说;老子在此著书立说,留下千古名篇《道德经》;杜甫、李商隐、刘禹锡、韩愈、温庭筠、崔曙、韦庄、吴融等一大批文人雅士曾在此流连,感山水之奇绝、悟天地之幻化,用墨迹镌刻下了对三门峡那份挥之不去的情思和留恋。积淀于三门峡民间和社会底层的民俗文化,从古老神奇的天井窑院,到魅力无穷的捶草印花;从形形色色的方言俚语,到五花八门的乡曲小调;从农耕渔猎、江河行船,到工程建造、货物交易;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到岁时节庆、祭祀占卜,无不保留着历史演进、民族融合和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印迹,成为世世代代三门峡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敬畏自然、顺从自然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特性的真实写照,渲染出一幅古朴凝重而又酣畅明快的豫西黄河民俗风情全景图。

到了近现代时期,三门峡这片英雄的土地依然散发着熠熠光辉。早在1924年,这里就诞生了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陕州工会党支部”;1932年红二十五军从卢氏突围奔向抗日前线;1938年,刘少奇在这里撰写并第一次宣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47年,陈赓、谢富治大军跃过黄河天堑,打响了解放豫西的第一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治理黄河水患,在这里开始兴建“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举行开工典礼,翌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家都来支援三门峡啊》,一时间万众踊跃、举国响应。从此,一座固若金汤的“钢铁长城”横跨在澎湃奔涌的“黄龙”之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水利明珠闪耀在蛮荒险峻的峡谷之中,它牢牢扼守一方、蓄起万顷碧波,桀骜不驯、狂暴肆虐的“害河”,逐渐变化为“安分守己”“性情温顺”的利民之河、景观之河、生态之河。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崤函大地上几千年的风云变幻、成败兴衰,走进了历史、留下了文化。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河洛文化、关中文化、河东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交汇融合,仰韶文化、黄帝文化、虢国文化、老子文化、禅宗文化、根姓文化、军事文化异彩纷呈。三门峡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深刻哲理、精辟论断、曲折故事,不因历史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它成就了三门峡人创新进取、包容开放的精神气质,彰显着三门峡人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营造着三门峡人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文化三门峡”丛书秉承历史文脉,保持浓郁的黄河风情,让民族的、地域的、特色的三门峡文化,成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开放性文化。“文化三门峡”丛书共分为八册,分别为:①《仰韶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黄帝文化等大型史前文化聚落遗址以及出土文物,突出三门峡“早期中国”的重要定位。②《老子文化》。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为主要内容,突出老子文化内涵。重点介绍《道德经》文化内涵、老子著经的历史内涵以及函谷关的重要地位。③《禅宗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空相寺、安国寺、宝轮寺、鸿庆寺石窟、温塘摩崖造像等三门峡佛教寺院及佛教文化。④《虢国文化》。主要内容包括虢国历史、文化特色,重点介绍虢都上阳城遗址、虢国墓地遗址及出土文物,突出展示虢国墓地出土的国宝级文物;介绍古焦国历史发展、展示焦国故城遗址及相关研究成果,探索姓氏文化、根亲文化。⑤《陕州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三门峡作为“陕”地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周召分陕石、三门峡地名文化、古道文化、古城古镇文化、关隘文化等。⑥《名人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三门峡区域内的历史人物、事迹、诗词、传说故事、成语典故、名家名篇等本土文化。⑦《红色文化》。主要内容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三门峡建设情况、红色文化遗迹以及中国共产党在三门峡地区革命斗争史、奋斗史、创业史。⑧《民间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三门峡市传统特色表演、特色名吃、民间传统工艺、豫西民居、民间习俗、方言、地方戏等民间文化。

 “唯有人文足千秋。”编纂“文化三门峡”丛书在三门峡历史上尚属首次。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举全市之力,努力打造三门峡文化精品,以此推动三门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此,我们以三门峡当地的文化、大专院校、地方史志等部门的专业人才为主,并聘请了一些国内有影响的专家作为主编或顾问。他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呕心沥血,昼夜奋战,齐心协力,精益求精,出色地完成了初稿编纂任务。之后,我们又组织了一批具有较深研究功底和著书经验的同志,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的审校,力求呈现在您面前的这套丛书经得起实践检验,真正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代表230万三门峡人民,向为这套丛书作出贡献的李伯谦、刘庆柱、陈星灿、王立群、释永信、章百家、夏挽群、曾仕强等专家学者,向为这套丛书编撰、校审、出版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和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愿此套丛书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并借此进一步了解三门峡、熟悉三门峡、爱上三门峡,为加快三门峡转型创新发展、重振崤函雄风贡献您的智慧和力量。

 是为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