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岱江:唱戏不出汗 累死没人看(图)

发布时间:2020-09-23 08:16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3日 13版 | 查看:1195次

李岱江近照本报记者 冯帆摄/光明图片

  【走近文艺家】

  87岁的他是赫赫有名的“吕剧三杰”之一,如今一家三代全部从事戏曲工作,成为戏曲界的一段佳话。“卖面的凭汤,唱戏的凭腔”,他倾毕生精力为吕剧声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演绎方式也多被后人传唱、效仿,有“十生九学李”的说法。

  这位87岁的老人,今天对一些人而言可能有些陌生,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齐鲁大地,几乎无人不知——有人可能不认得当红的影视明星,但没有不知道他的。彼时,他与郎咸芬、林建华并称为“吕剧三杰”。他就是吕剧表演艺术家李岱江。

  采访李岱江是在8月的一个下午。那天上午,他参加了一个戏曲的会议,晚上受山东省吕剧院邀请观看优秀经典传统吕剧《姊妹易嫁》,并对青年演员进行指导。虽然已经退休近三十年,但李岱江的生活仍围绕着吕剧转,用他的话说,吕剧就是他的第二生命。

  头顶前进帽,手持纸折扇,虽然眉须皆白,但面色依旧红润。一聊起吕剧,记者面前的李岱江,立刻兴奋起来,举手投足间神采飞扬,目光中流露出的全都是对吕剧的热爱,兴之所至,还会忍不住来一嗓子,依旧声音高亢,吐字清晰。

  1949年,李岱江考入阳谷县安乐镇师范。师范还没毕业,他得知聊城文工团在招人,便做了人生中一个艰难而又重要的决定——退学。“当时学校告诉我,考文工团必须退学,即使考不上也不能回来了。”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选择退学,被聊城文工团录取。

  在那个唱戏还被视为“不入流”的年代,李岱江放弃成为教书先生的大好前程进入文工团,用今天的话说,绝对是真爱。“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戏曲很神秘,哪里有唱戏的,不吃饭也得去看看,无论什么戏都喜欢看。虽然也看不太懂,但回家后仍然兴奋地拿高粱秆当道具模仿戏里的人物耍一耍。”《铡美案》《樊梨花征西》《三上轿》……现在说起小时候看过的戏,李岱江仍然如数家珍。

  1953年3月31日这个日子,即便过了几十年,李岱江依旧能准确地说出来。因为那天,他被分配到山东省实验歌剧团,也就是后来的山东省吕剧团。那里,改变了李岱江的一生,也是从那里,李岱江开始活跃在吕剧表演艺术的舞台上。

  没有任何一种成功是偶然的,特别是在戏曲表演方面。由于之前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刚刚进入吕剧团的李岱江不得不从戏曲的“四功五法”基本功学起,从压腿劈叉做起,而这对于已经20岁的他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李海亭和田菊林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李岱江每天至少要练两个小时的基本功,每天都练得腰酸背痛。当时住在二楼的他经常扶着墙才能回到宿舍。此外,每天还要学习老腔老调、山东琴书、京韵大鼓等跟吕剧相关的艺术类别。“戏曲学习只有学不到的,没有用不着的”“搞戏曲就像钻戏筒一样,钻进去还要钻出来”。李岱江一直把前辈们对他说过的这两句话牢记于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半年多的苦练,李岱江在1953年底迎来了公演的机会——在《井台会》中饰演魏奎元,在《小姑贤》中饰演王登云。演出在济南引起轰动,本打算演六天,最后足足连演了四十多天。“第一天只有三百多人,第二天来了六七百人,到第三天1000人的场子全部坐满。再到后来一票难求,观众干脆带着铺盖去排队买票。”

  对于戏曲演员来说,创作反映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作品、不断地进行演出实践,才是锻炼自己最好的方式,也是对观众最好的回馈。李岱江曾参加诸多重大演出,并先后赴朝鲜、福建、广西等地慰问演出。他还曾为毛泽东主席演出《借亲》,为周恩来总理演出《沂河两岸》。“周恩来总理称赞吕剧团演的《沂河两岸》反映了生产斗争,完全成功。”李岱江回忆道。

  通过不断学习和钻研,在60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李岱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表演潇洒稳重、唱腔清新流畅的艺术风格,塑造了众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先后主演《借年》《小姑贤》《井台会》《墙头记》《沂河两岸》等剧目。李岱江倾毕生精力为吕剧声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演绎方式也多被后人传唱、效仿,有“十生九学李”的说法。为此,他荣获山东省文联“突出贡献艺术家”通令嘉奖,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命名为“齐鲁人民艺术家”。

  直到现在,李岱江仍然保持着学习钻研吕剧的习惯,每天坚持去广场上或公园里练唱、压腿、圆场,每次持续四五十分钟,在不断研究和感悟中总结和提炼出对吕剧新的心得体会。2016年在百花公园中练唱时,他偶然感悟到了“气息过满则僵,气息不足而无力,呼吸有度控好胸腹”的气息运用法,便立刻从背包中拿出小本记录了下来。“我希望能把自己几十年的舞台经验总结下来传授给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李岱江说。

  几十年来,李岱江收了30多位徒弟,他对弟子和子女的教育十分严厉,鼓励他们坚持练功练唱,如若反复练不好,可能还会踢上一脚。

  李岱江常说,“唱戏不出汗,累死没人看”“卖面的凭汤,唱戏的凭腔”。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大部分弟子都成了国家一级演员和所在院团的台柱子。他的儿子李肖江和女儿李霄雯也已成为知名吕剧演员。在家族环境的影响下,他的孙子和外孙先后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从事戏曲学习和研究,一家三代与戏曲艺术结缘,成为戏曲界的一段佳话。

  (本报记者 冯帆)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