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06 14:02 | 来源:人民日报 2020年09月04日 第 20 版 | 查看:748次
——戏曲传统当代转化的启示
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京剧《红军故事》、莆仙戏《踏伞行》剧照。
核心阅读
让优秀的戏曲文化在当代继续保持生命力,最直接的途径是持续上演经典剧目。经典改编,是戏曲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文艺样式有不一样的表现手法,戏曲改编必须充分发挥剧种自身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能否成功化用传统,以丰富现代戏的舞台表现手段进行艺术创造,是现代戏创作成败的关键。守正创新,才会有当代戏曲文化繁花似锦的景象
我国戏曲悠久而辉煌的传统,既体现在大量经典剧目的字里行间,还表现为这些剧目精彩的舞台演绎。它们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积淀。与文学经典不同,戏曲经典的当代演绎离不开传承者的表演,而每个人的自然身体都是独特的、有差异性的。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戏曲,有更多机会被赋予现代意义,更易于和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深入经典 创新再造
让优秀的戏曲文化在当代社会继续保持生命力,最直接的途径是持续上演经典剧目。经典改编,是戏曲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戏曲继承并化用经典早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宋元南戏、元明杂剧和明清传奇都曾大量引用前人的作品,如王实甫《西厢记》取元稹《莺莺传》为题材,白朴《梧桐雨》取白居易《长恨歌》,洪昇《长生殿》又继之,高则诚《琵琶记》、梁辰鱼《浣纱记》也都有所本;明末清初以来兴起的秦腔、梆子等地方戏,尤其是代昆剧而起、成为最具影响力剧种的京剧,更是大量化用历史演义和民间评书弹词,从《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杨家将演义》到《施公案》等等,都衍生出大量戏曲经典剧目。戏曲史上无数类似的典范,为今人的创作提供具有启发性的例证。
近年来,戏曲界在这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莆仙戏《踏伞行》和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是近年来在戏曲界获得广泛好评的新创剧目。它们深入挖掘民间戏剧传统,是戏曲界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代成果。周长赋编剧的莆仙戏《踏伞行》,对莆仙戏长期流传并深受观众喜爱的传统剧目《双珠记》和《蒋世隆》进行精心嫁接。剧作者把前者相对次要的情节线单独抽出,截取并化用后者的精彩场面,进而改编发展为一部新的大型剧目,既真切动人又妙趣横生。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也以精彩的民间小戏为基础。编剧吴傲君充分汲取和保留原剧丰沛的民间趣味,在情节上做了一定的增益,使新剧的内涵更丰富,更具戏剧张力,契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
跨界移植 翻新出彩
戏曲界通常用“移植”比喻跨越文体、剧种和风格、对同一题材进行再创作的实践。戏曲史上有大量通过移植创造出优秀作品的先例。比如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移植自豫剧,翻新出彩;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将现实题材的当代小说改编为古装戏,令人赞叹。近年来,戏曲界通过移植而成功推出优秀作品的现象明显增加,呈现出创造性转化经典的积极态势。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和锡剧《三三》是当代戏曲界创造性地将优秀文学作品转换为舞台艺术的新收获。李季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采用信天游这种陕北地区广泛流传的文体。它从故事、人物到文体,都与秦腔既有内在精神切合之处,又有美学上的巨大跨度。把这样一部文学作品移植成秦腔,具有挑战性。编剧刘锦云尽可能保留原诗大到格律、小到句式的独特精华,又使之富于秦腔的韵味和色彩。锡剧《三三》的移植由改编者杨蓉、导演韩剑英和主演董红共同完成。原著沈从文的小说以风轻云淡的诗意文笔见长,艺术家们找到了沈从文小说与锡剧之间的美学关联,是一次成功的转化。
戏曲的移植改编不是简单地将其他艺术形式的叙事作品搬到舞台上。不同的文艺样式有不一样的表现手法,戏曲改编必须充分发挥剧种自身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通过出色的舞台表演让前人的优秀作品获得新的生命,是转化和发展的重心。
化用传统 演活现实
优秀戏曲艺术家在成长道路上,无不善于汲取前人的技术积累,并将它们化用于新作之中。当年京剧大师马连良排演《赵氏孤儿》“说破”一场,就巧妙地化用其师贾洪林在《朱砂痣》里的身段,恰巧之极,使之成为这场戏中最精彩的片断。
近年来,现代戏创作在这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陈素琴在上党梆子《太行娘亲》里扮演抗战时期晋中山区的一位普通大娘赵氏。她以骨肉至亲的生命为代价,悉心抚养八路军将领后代,体现普通民众对八路军的深厚感情。为演好这位性格跨度很大的人物,陈素琴将上党梆子传统的花旦、正旦、彩旦、老旦甚至老生等众多行当的表演身段,融汇在这个人物中,从而找到最适宜的身法。在第二场赵氏目睹日军暴行,惊恐万分的场景中,她一路狂奔时的唱段,是对《哑女告状》和《杨门女将》里激越苍凉的“高拨子”的化用。第四场则创造性地将传统戏《徐策跑城》的台步运用于表现主人公追赶铁牛的场景。陈素琴将传统的表现手法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戏中,获得观众的喜爱,也为戏曲界带来有益启示。
可以说,能否成功化用传统,以丰富现代戏的舞台表现手段进行艺术创造,是现代戏创作成败的关键。京剧传统戏《南天门》一度家喻户晓。其中老仆人曹福过雪山时脱衣救主的情节及其冻饿时的幻觉,都是戏曲舞台上颇具表现力的经典段落。京剧《红军故事》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现代戏。其中一个故事表现的是军需处长火雁冻饿交加,牺牲在雪山上的情景。扮演火雁的青年演员杜喆,在此处就化用了《南天门》中老仆人过雪山时的表演手法,突显人物的英勇壮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戏曲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戏曲的传承发展一方面依赖于历代经典剧作的精心传承,同时还需要在叙事方法、情感表达和技术呈现等方面,对前人的文化积淀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正创新,才会有当代戏曲文化繁花似锦的景象。
(傅 谨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制图:张芳曼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