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红:“援鄂勇士”成为“抗癌斗士”

发布时间:2020-09-04 11:58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4日 04版 | 查看:600次

  合肥的夏天来得早。换下防护服,周国红迫不及待地穿上套裙,她要重新拥抱生活。

  4月27日,周国红援鄂归来的第30天,也是她确诊罹患甲状腺癌的第5天。

  “武汉的仗打完了,今天开启我的抗癌之行,骑着共享单车来的,出征武汉的时候,我是坐动车去的。”她在朋友圈写下。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前,她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

  “骑上单车,思考就延长了,似乎时间也变慢了。”因为在防护服上写下“@合肥第四十五中陈彦然,认真写作业”,隔空喊话女儿而意外“走红”的“硬核母亲”周国红,从动车到单车,从春天到夏天,“仿佛走过了大半生”。

“妈妈是我一个人的妈妈”

  2月,武汉告急。

  “支援武汉,谁报名?”2月8日深夜,一则消息“炸”开合肥京东方医院微信群。“我!”38岁的COE护理主管周国红没有片刻犹豫,在此之前,她早已做好准备。

  女儿还不知情,可天亮就要出发,周国红不得不喊醒女儿。“妈妈是我一个人的妈妈,可国家是大家的国家。”得知消息的陈彦然,把自己“埋”进被子里啜泣。这一份“自私”又纯粹的爱,也成为周国红在武汉最深的牵挂。

  抵达武汉,周国红被派往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任病人中心主任,做起500余名新冠肺炎患者的“大管家”。

  增配生活物资、改善硬件条件、进行心理疏导、开展文化建设……事无巨细,周国红像一只永不停转的陀螺,围绕在患者身边,为他们解决生活难题。

  她聚集起患者中的党员,引导他们成为各自区域的“信息员”“联络员”,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她陪伴着和女儿同岁的“M21刘同学”,像教女儿一样教他做数学题,帮助他度过父亲离世的艰难时光;她鼓励颇具表演才能的“小品哥”夏斌,用小品《开往健康站的列车》为方舱带去难得的欢乐。后来,因隔空喊话女儿而意外“走红”网络的短视频,也正是夏斌随手拍下的。

  方舱内,救治工作紧张有序。方舱外,爱与力量不断蔓延。

  直到3月3日,周国红晕倒,“像有人掐着脖子一样难受”,这只似乎永不停转的“陀螺”,不得不暂时停了下来。

“我总是这样被爱得很好”

  4月10日,周国红援鄂归来,结束隔离。

  尽管感觉不妙,她还是决定一家人一起吃顿火锅。“当天还因为我是援鄂护士,优惠了200块钱呢。”周国红笑着说。

  “考虑甲状腺癌伴双肺多发转移,双侧颈部、颌下、左侧锁骨区及上纵膈气管旁多发淋巴结转移。”4月22日,一纸确诊单让周国红瞬间感到“天塌了”。

  “我很幸运,因为我总是这样被爱得很好。”确诊患癌后,周国红的“最佳损友”们来到病房,为她举行了一场小型“人生告别会”。恍惚间,青葱岁月从“告别词”的字里行间匆匆溜走。“来,抽支签。”“告别会”尾声,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纸签。

  周国红打开两张纸签:“心有灵犀,这是时间上的缘。”“在漫长的人生中,你很少碰到坎坷。”周国红把纸签贴在手机背面,抬手就能“看”到友谊与祝福。

  同在方舱工作的同事和接受治疗的患者,被周国红称作“战友”。他们寄来湖北特产,也寄来思念、谢意与祝愿。“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与周国红在方舱结识的患者汪志诚,把这句话写在了《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一书的扉页。

  苦难与阳光,仅有一墙之隔,周国红决定踮起脚来。她选择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她说:“这是很多医务工作者的主动选择,尽己之力,让生命在接力中永续,是医务工作者的‘习惯’。”

  5月8日,周国红完成第一次手术,脖子四周留下了30余厘米长的疤痕。目前,她正在接受后续治疗。

  “如果这是人生的一场浩劫,那么劫后余生的我,倒希望能够放下杂念,活得更通透、更自然。”术后被伤口痛醒的深夜,周国红在朋友圈写下。

“爱逛菜场的人,比较不容易垮”

  周国红有两本日记,一本是“抗疫日记”,另一本是“抗癌日记”。一本的主人是“周国红护士”,另一本的主人是“周国红患者”。

  两本日记,却有相通之处——“活着”。一种,是让他人更好地活着,另一种,是让自己更好地活着;一种,让人感到帮助的快乐,另一种,让人察觉受助的温暖。

  见到周国红时,她刚从菜场回来。“听说爱逛菜场的人,比较不容易垮。”尽管脖子仍不能自由转动,双臂因淋巴回流障碍依然肿胀,放疗后因身上带有辐射不得不与家人保持距离,可她努力把自己过得同所有的妻子和母亲一样。

  买菜会为了三五毛钱与摊主“纠缠”半天,跟爱人还是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拌嘴,辅导女儿功课时依然一秒从“母慈子孝”到“鸡飞狗跳”,“零零碎碎的,可这就是生活不是吗?”因为手术,周国红声音沙哑。

  每天早晨6点10分起床,准备早餐、送女儿上学、到菜场买菜、学网络视频做美食、读书、辅导女儿功课……“身体不能远行,所以生病后多给自己留了一些畅想的时间,也希望好一些后,还能带着女儿一起旅行。”周国红说。

  家里的茶几上,放着朋友送来的书《孤筏重洋》。“我知道孤筏不孤,重洋不远。”周国红说。说罢,她转身进入厨房,开始忙活一家人的午餐。

  菜筐里,空心菜青翠欲滴;水池边,河虾活蹦乱跳;灶台上,特地为女儿准备的玉米烙,已经香味扑鼻。还有朋友送来的观赏南瓜,它们造型各异,在阳光下透着亮,散着光。

  (本报记者 丁一鸣 常 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