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28 21:48 | 来源:光明网 2020-07-29 17:59 | 查看:1015次
作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所所长 王友明
近年来,美国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质疑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称“中国依靠发展中国家的头衔在世卫和世贸组织中捞取了许多美国得不到的好处”。2月份,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所谓《反补贴法项下发展中及最不发达国家清单》,新规大幅调高发展中国家的认定标准,充满单边主义色彩。新规称,凡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0.5%以上的国家均不能认定为发展中国家;凡二十国集团成员均非发展中国家。显然,此规指向性明确,意在将中国从发展中国家的队伍中剔除。
目前,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接近世行“高收入国家”标准。成绩面前不仅有赞叹和羡慕,非难和质疑我国发展中国家身份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学界对于我国发展属性的现实性和重要性没有统一认识,国内一些学者和民众也未能厘清强国、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实质。比如,一些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地位无足轻重,不如主动摘掉帽子,大方承认自己是“发达国家或初等发达国家”,以此争取西方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这种认知的缺失对我国发展属性的外宣造成一定的混乱与被动。
事实上,一国是否为发达国家并非随意而为的自我认定,而是由制约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因素综合作用而成。
其一,GDP总量固然重要,但GDP质量更为关键。我国GDP总量虽位居世界第二,但构成要素仍以加工制造业、农业等为主,高端科技、现代服务业并未占优,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下端。以经济总量判定我国转为发达经济体缺乏说服力。GDP构成要素先进与否是判断经济体是否发达的关键衡量器,否则,难以诠释184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英国却被其打败的史实。当时我国GDP虽高,但多由传统农业、家庭作坊、瓷器、茶叶、丝绸等构成,而英国GDP总量虽逊于我国,但由工业、坚船、利炮等先进要素构成。
其二、我国不仅“区域发展不平衡”而且“领域发展也不平衡”。众所周知,我国东西发展不平衡,千万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不仅如此,我国领域发展也存在较大反差。经济领域突飞猛进,堪称“中国奇迹”,基础设施尤为瞩目,不输发达国家。但其它领域则不然,如教育、法治、科技、环境、金融、住房、社区建设、市场体系建设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经济硬实力大幅提升,但公民素养、幸福指数等软实力还有待提高,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尚需时日。
其三,我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符合国际通行标准。我国人均GDP连年攀升,已达中等收入水平。但是,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并不代表中等收入人口占据社会主体。我国中等收入以上人口仅4亿,近10亿人口尚在中低收入和低收入水平。是否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不能忽视公认的国际标准和硬指标。世行规定,人均GDP 2万美元属初等发达国家,人均GDP 3万美元属中等发达国家,人均4万美元以上,属高度发达国家。我国人均GDP刚过万,离发达国家的标准尚有整整一倍的差距。
其四,我国发展的外部境遇和国际诉求仍属发展中国家性质。我国经济增长领先其他发展中国家,但在国际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争取国际制度性权利的诉求,仍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致。在现有全球治理体系中,我国的话语权和代表性的“赤字”严重,例如,我国的GDP总量两倍于日本,但在IMF中的份额和投票权均不及日本。在国际经济和金融的核心权力体系中,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均属被挤压和边缘化的对象。在国际秩序重塑过程中,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一同被美西方视为“非我族类”,被排除在游戏规则圈外。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境遇虽有改善,但并未进入国际权力体系的核心圈,仍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样有着相同的诉求目标和艰巨的奋斗进程。
一言概之,我国GDP总量再怎么大,除以14亿人口就不那么多,尚有6亿左右人口人均月收入不足150美元。我国以“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定位自身名副其实,理应享有发展中国家应有的权利和待遇,主动放弃发展中国家地位,意味着主动离开发展中国家阵营,危害性较大。针对美西方的抹黑、新兴大国的“戴高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误解,需要分类辨别,因国施策,多角度阐明我国发展的实情和属性,增强我国自身定位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