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24 11:3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8月24日 05 版 | 查看:645次
每年高考,总有一道题会让全民津津乐道,那就是“高考作文”。首考语文一结束,作文题首当其冲,各类媒体第一时间争相报道,各类专家、各路精英纷纷点评,一时间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热闹之后,人们不仅想问:为什么“高考作文”会引起热议?社会该以什么心态面对“高考作文”?如此热议对作文乃至语文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此等等,窃以为很有必要对这场能引发全民热议的“高考作文”来一次冷思考。
“高考作文”为何引热议?
高考涉及千家万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多科目试题,为何唯独作文题会引发全民热议?
第一,公众价值诉求。
高考属于国家级考试,其重要程度决定了其相关话题的关注度。可以说,年度高考其本身就是年度热点,它如同“春晚”一样是中国人生命中的一个情结,因而公众对于高考寄予较高的价值诉求。这种诉求直接体现在对高考题尤其是作文题的评议上,譬如公众理想中的作文题应该是个性化的,接地气的。人们在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应景式作文后,觉得无论是雷人之作还是愤青文章,都能体现出当下多元化社会的个性化表达,对于同一现象哪怕是截然不同的反应,也是社会发展至今文化同步的效果。
都说“文以载道”,高考作文被寄予厚望,受到全社会瞩目,实际上也应承担起这一责任:考生将现实编织的理想化为文字,让成人社会从中看到后浪们对于自我的认知与时代的憧憬。或者说,什么样的高考作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从中看到公众对这个时代的价值诉求。
第二,作文独特魅力。
公众价值诉求可选择的对象很多,为何偏偏是作文题?这不得不说高考作文题的魅力。显然,人们对于其它科目考题的关注,是需要一定知识储备的,诸如数学的圆锥曲线,物理的加速度,生物的有丝分裂等,普通大众很难参与,而高考作文则不同,只要能识字看懂,就能发表己见。同时,相对于其它学科考题的标准化答案,作文题目因其文本、选题、立意的多元化,能给与考生及围观公众更多的选择权,正所谓“一千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至可以说,作文题是高考所有考科题目中限定最少,可发挥性最强,最能考查人之思维与素养的题目。
高考作文除了主观性强,涉猎范围广以外,还是唯一不设标准答案的考题,甚至连参考答案都没有,即便有作文评分标准,但在实际阅卷过程中带有不确定性,有时甚至会出现一定的争议。于是,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并不止于考试,如果考题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频,就会成为公众舆论平台,这也是其它学科考题所无法比拟的。
第三,地位非同一般。
有人会说,诸如政治历史等学科试题,不也承载价值诉求,引发大众评议么?其实,大家别忘了“高考作文”首先是一道语文题。我们知道,高考首场必考语文,相对而言,语文是最不拉分的科目,考生难拿高分,也不会太低,分数差距不大。因此,高考语文首场,有利于考生保持良好心态迎接后面考试。假如第一场考的是拉分科目如数学或其它,对于没有发挥好的考生而言,心态极易崩溃,势必影响接下来的考试。
因此,高考作文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了。想想看,150分的语文试卷作文占据了60分(上海高考作文70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作文成绩决定了语文成绩。一旦作文写偏题或离题,语文基本上算考砸了。语文不利,势必影响考生心理。在当前考试制度下,高考成绩受制于“木桶原理”,只要一门科目考砸,则会满盘皆输。如此看来,对于高考首场的语文作文题,其战略地位非一般考题所能比拟,所以才会有“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
“高考作文”热议现象
其实,“高考作文”引发热议是好事,这恰恰反映了社会对高考的关切与重视。当然,热议者中少不了语文教师,当然也不乏从事语文教育的专家学者或相关人士。他们对于“高考作文”非一般议论,而是带有专业性的探讨,可简单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押题:“押中高考作文题。”
每年高考作文题一经流出,总有不少人声称自己“押中”作文题,有的还说的煞有介事。什么是“押中”作文?如果说预测到了命题方向就算押中,那么多数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都能押中,因为考试有考试的标准,命题有命题的规律,语文老师心里都有本明白账。再说,高考前后复习训练过的作文题不计其数,碰上一两个相关相似甚至相同的题,算不得天上掉馅饼似的奇迹。
退一步而言,就算考前所“押”之题与高考的一模一样,敢问:学生考场上作文就一定能拿高分?带过高三改过高考作文的老师都知道,高考作文的评阅有其独特性,别说“押中”作文题,就算请某位作家根据所“押”考题宿构成文,放进高考作文阅卷场中评审,谁也不敢保证就能拿高分,为何?这是由高考作文阅卷特性所致。其实,所谓“押中”考题已无意义,更无多大作用。语文教学真正要做的还是“请循其本”,听说读写,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沿着正确的教学轨道,遵循写作的内在规律,训练出“卖油翁”的应考技巧,高考作文的成绩就一定不会低。
第二类,析题:“评析本身就是作文。”
毋庸置疑,每年高考作文题都会引发各方面评议,这些评议有来自官方的,譬如高考一结束,教育部或命题省份的考试部门就会发布年度试题评析。对作文题的评析更多是来自民间的个人评析。这些评析本身就是一篇篇论述文,有的还很“接地气”。另外,也有不少是从考生视角评析的,譬如年年都有人说的“破题不难,写好不易”,一个好的作文题本应符合考生认知兴趣,契合生活经验。当然,这方面最有体会和发言权的是考生,一线教师作为“代言人”往往很积极,但一般也只是从试题难易度进行评点,虽也有不少明达而专业的论述,但整体而言是实用而功利的,少有对写作本质规律的深入思考。
第三类,解题:“下水作文是对考题的再创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同行热衷于“下水作文”,但别忘了“下水作文”不等同于“考场作文”。“下水作文”是场外人士对高考作文题的再创作,其结果是作品,其本质已不是考场作文。试想,从容淡定地坐在考场外,在无限时空下,让饱经风霜的成年人来写高考作文题,是很容易脱离考生的思想水准、生活实际和考试环境的。另外,既然是“下水”示范,方向必须正确,动作就得规范。当然,“下水作文”不失为一种作文评析方式,其目的是探寻作文教学的方向。但无论如何,考查学生发表思想和书面表达能力,永远是作文之本,是语文坚定不移的立场。
另外,高考作文不止于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豪情、国学素养、文化底蕴……这些东西也许会隐含在一篇篇作文里,可不少“下水作文”似乎忘记了这一点,一味地“宏大话语”,引得世俗啧啧赞赏,这其实是一种不良学风、矫饰世风的体现,偏离了语文教育的初衷。
当下,对于语文教育而言,重要的是正确的“语文观”。如果我们认定那些东西是必须的,就一定要坚守,也就是说,语文课不能成为某些话语的跑马场和游乐场。一言以蔽之,只有搞清语文教育的初衷和本质,高考“下水作文”才能游达彼岸。
“高考作文”本质透视
热议之后冷静思考,我们会发现,“高考作文”很另类,它不属于自由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甚至连“作文”都算不上,其选拔性质和筛选功能决定了“高考作文”是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按照规定要求、依照特定标准评分的“另类文体”。
首先,“高考作文”的主体是考生。
这考生与自由写作、文学创作者甚至是平日的学生是有区别的。“高考作文”是考生在考试状态下的“写”之行为,这一行为是为了考查考生终极写作素养,它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按特殊的要求完成书面表达。在这一过程中考生应遵循高考国家级考试要求,以完成任务的程度来评测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作文”是一种强迫性的任务驱动型活动,不仅有严格的考试要求,而且还有严格的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
其次,“高考作文”是一种终极评价结果。
不管愿意与否,高考阅卷老师是“高考作文”的唯一读者,也是终审评判,作文最终的结果是分数或等级呈现。也就是说,“高考作文”是一种形成性的评判结果,它区别于其它“写”之过程性的检测。譬如我们平时“作文”训练,一般都是教师给出任务,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但在考场情境中,“高考作文”往往都是从“审题”开始,这也与平日“写作”有着很大区别。生活中大多数“写作”都是由作者自己主张,其呈现结果因需而异。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作文”“写作”虽然也有“审题”,但其出发点或是为了教学训练,或是为了达成工作目标,并非像“高考作文”是为了终极评判。
另外,“高考作文”评判过程虽有考纲和评分标准为依据,但落实到具体操作过程中,是有其特殊性的,这一点与“习作”“作文”的批阅有很大区别。也就是说,“高考作文”要想获得高分,还要了解熟悉作文评判规则。
最后,“高考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
综上所述,高考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但其评判标准必须是科学合理的,是能指向学生真实写作核心素养的,即作文题的信度和效度要尽可能反映出一个考生真实社会生活中需要的那种写作能力。
(程永超 作者为浙江省温州第二高级中学教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